送友人歸

《送友人歸》是鄭思肖的一首送別詩,反映了作者對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通過對景物的描繪,營造了當時送別的氛圍,給人一種悲涼的感覺。

送友人歸 鄭思肖
朝代:宋朝 體裁:五律
年高雪滿簪,喚渡浙江潯。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鳳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
別後空回首,冥冥煙樹深。
作者簡介: 鄭思肖
鄭思肖(一二四一-一三一八),字憶翁,號所南,連江(今屬福建)人。名與字、號皆宋亡後所改,寓不忘宋室之意,原名已不詳。宋末太學生,元兵南下,曾扣閽上書,不報。入元,居吳下,自號三外野人。善畫墨蘭,宋亡後畫蘭土,根無所憑,以為地已人奪去。元仁宗延佑五年卒,年七十八。有《所南先生文集》,又有《心史》七卷,系明崇禎十一年蘇州承天寺狼山中房浚井時發現,藏於鐵函中,清徐乾學《通鑑後篇考畢》以為是明末人偽托。明洪武《蘇州府志》卷四○有傳。鄭思肖詩,第一卷以《兩宋名賢小集》(簡稱名賢集);第二至五卷以明崇禎十二年張國維刻《心史》為底本,校以清抄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
作品賞析:
首聯切合題目,寫友人的形象和送別的地點。友人年事已高,滿頭如雪的白髮,是一位老叟。簪,古人蓄髮,用簪綰結頭髮。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就是指的男子用簪綰結長發。友人歸去,取道水路,送行的地點是在浙江的邊,潯,水濱。這兩句各自構成一幅簡單的畫面,迎風飄拂的白髮,和煙水迷離的江面互相映襯,顯出一種悲涼的氣氛。
頷聯作為首聯的補充,出句點明送別的時節和情景,暮春時節,群芳凋零。花落花飛,紅消香斷,詩人本已感慨叢生,更何況在落花時節,友人又要千里歸去呢?與友人就此握別,何日重逢,能否再見,均未可卜,此情此景,怎不令人黯然神傷!只有這臨別的一杯酒,也許能略壯行色,並可將惱人的離愁別緒沖淡些吧!對句即從眼前實景推開一層,虛寫抒情,是勸慰朋友,也聊以自慰,不要為別離過分感傷,雖相隔千里,也可共享皎潔的月光。語出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與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同意。
一二兩聯多系實寫,故頸聯純從虛處著筆,避免了文情的板滯。這一聯以兩個精整的對句,寫友人,也是寫自己的抱負和志趣。詩人送別的友人是誰,這位友人的性格節操以及千里歸去的緣由,一二兩聯均闕而未提,但從作者送別的深情厚誼,隱然可見這位朋友的高尚人格。這兩句便點明友人此行是歸隱山林,因而可以推測這首詩寫作的時間當在宋亡以後。上句以《莊子》中背負青天高飛九萬里的大鵬(即鳳凰)來比友人放情江海作逍遙遊。下句以山林麋鹿喻友人的疏野之性。兩句既是贊友人,也是自喻。但是鄭思肖心繫國家,就在元兵已南下,南宋王朝瀕臨絕境之際,還以極大的義憤,叩閽上書太后,幼主(恭宗),激昂慷慨。所以他與友人此時的離世高蹈,決不是性喜山林,而是表現了決不向新朝俯首的氣節。
尾聯勒合,關合“送別”,在友人的歸帆漸遠漸隱之際,回眸凝望,只有煙霧縈繞的林木,昏黑幽暗,深不可測。“冥冥煙樹深”,是寫景,也暗示作者在易代之際心情的沉重與迷亂。這是詩中唯一完全寫景之句,富於象徵性。它深化了詩的意境,餘音不盡,具唱嘆之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