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區冊序

《送區冊序》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所作的一篇序。這篇序第一段寫寫山川險阻,官署荒涼,反襯第二段區生來訪,有如空谷足音。第二段寫區生,他不顧荒涼險阻,遠自南海來到“天下之窮處”看望被貶的窮官,其識見氣度已不尋常,又“若能遺外聲利而不厭乎貧賤”,其學養、人品更不尋常。這篇序立意新穎,構思巧妙,引類恰切、比喻生動。

作品原文

送區冊

陽山 ,天下之窮處 也。陸有丘陵之險,虎豹之虞 。江流悍急,橫波之石,廉利 侔 劍戟,舟上 下 失勢 ,破碎淪溺者,往往有之。縣廓無居民,官無丞 尉 ,夾江荒茅篁竹 之間,小吏十餘家,皆鳥言 夷面 。始至,言語不通,畫地為字,然後可告以出租賦,奉期約 。是以賓客游從之士,無所為而至 。愈待罪 於斯,且 半歲矣。

有區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 舟而來。升自賓階 ,儀觀甚偉,坐與之語,文義卓然。莊周云:“逃空虛者,聞人足音跫然 而喜矣。”況如斯人者,豈易得哉。入吾室,聞詩、書仁義之說,欣然喜,若有志於其間 也。與之翳 嘉林,坐石磯 ,投竿而漁,陶然以樂,若能遺 外 聲利 ,而不厭乎貧賤也。歲之初吉 ,歸拜其親,酒壺既傾,序以識別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區(ōu)冊:姓區,名冊。本篇有“自南海挈舟而來”的話,應是南海(今廣州境內)人。

2.陽山:廣東陽山縣。

3.窮處:極僻遠的地方。

4.虞(yú):憂,患。

5.廉利:銳利。廉,稜角。

6.侔(móu):等同於。

7.上:逆流行舟。

8.下:順流行舟。

9.失勢:失去控制。

10.丞,縣丞,是縣令的副手。

11.尉:縣尉,掌管縣裡治安的。

12.篁(huáng)竹:大竹。

13.鳥言:講話像鳥兒叫一樣,聽不懂。

14.夷面:象蠻夷人一樣的長相。

15.奉期約:守期限,執行規定。

16.無所為而至:沒有什麼目的來此。換句活說,不想來。

17.侍罪:等待處分。這是舊時代讓貶官員自謙的說法。

18.且:將來。

19.挐(ná):牽引。

20.賓階:西階。古時引客上堂,賓走西階,主人走東階。

21.跫(qióng)然:腳步聲。

22.其間:指詩書仁義之中。

23.翳(yì):隱蔽。

24.石磯(jī):水中或突出於水面的岩石。

25.遺:忘。

26.外:疏遠。

27.聲利:名利。

28.初吉:即正月初。

29.序以識別:寫序來紀念分別。

白話譯文

陽山是天下荒僻的地方。陸地有丘陵之險,虎豹之憂。江流洶湧湍急,橫於江上的大石,陡直鋒利如劍戟。船在江上行駛,上下顛簸難以控制,船破人溺的事故常常發生。縣城裡沒有居民,官署里沒有縣丞和縣尉。江的兩岸,荒草竹林之間,住著十多家小吏,都是說話像鳥叫那樣難懂,相貌與中原人不同。我剛到陽山時,言語不通,只好在地上寫字,這樣之後才可以把交納租稅的事情告訴當地人,要他們遵守約定。因此,賓客和隨游的讀書人,都生活枯寂無聊到了極點。我待罪在這裡,將近半年了。

有個姓區的書生,向我表示願意和我做朋友,從南海郡划船來到陽山。他從西階上堂,儀表十分壯美。坐下來和他交談,言辭思想都不一般。莊周說:“巡行於荒墳古墓間的人,聽到別人的腳步聲就覺得歡喜了。”何況像區生這樣的人,難道是容易遇到的嗎?他到我的屋裡,聽我談《詩》《書》仁義的道理,非常高興,好像有志於此。我和他一起在美好的林木下乘涼,坐在水邊的岩石上,投魚竿釣魚,非常高興,好象能摒棄名利,而不厭惡貧賤的生活了。正月,區生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喝完了壺裡的酒,寫了這篇序來記離別。

創作背景

唐貞元十九年(803年),關中京畿各地遭逢大旱,春夏無雨,糧食十不收一;秋又早霜,晚秋多被凍死。京兆尹幸臣李實邀功取寵,隱報災情,朝廷不僅不減免稅賦,開倉賑災.反而征繳愈急。百姓苦不堪言,只好拆房賣地以納稅錢,棄子逐妻以求口食。關中各縣餓殍遍野,屍橫溝壑,甚至人互相食。剛剛擢拜監察御史不到三個月的韓愈見此,食難下咽,憂心如焚,遂與同僚張署、李方叔向朝廷上書,直言天災人飢狀,要求減免稅賦,放糧賑災。結果得罪幸臣李實,三人均被貶出京師,韓愈被謫放到嶺南的陽山縣為令。這篇贈序是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春,韓愈謫居陽山時寫給青年朋友區冊的。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按傳統贈序的寫法,開頭都要說送行的話。而這篇序文卻劈頭而來“陽山,天下之窮處也”,先聲奪人,技巧獨到。然後緊緊圍繞“窮”字,用從高處向下鳥瞰的俯視角度“掃描”陽山如何荒僻貧窮,接著只用了八十五個字,分別從山、水、縣城簡陋與政事荒疏、文化落後等幾個方面,敘述了陽山荒僻貧窮的概貌。先講山,“陸有丘陵之險,虎豹之虞”;次講水,“江流悍急,橫波之石廉利侔劍戟,舟上下失勢,破碎淪溺者往往有之”。氣勢一瀉而下,使人馳騁想像。仿佛看到了陽山峰險崖陡,虎豹出沒;江流灘高峽險,船翻人亡的慘景;城郊荒涼寂寥,縣衙破敗簡陋;人們相貌詭秘,文化落後。

隨後,韓愈寫與區冊相處的欣喜之情。對區冊的到來作者引用了《莊子》“逃虛空者,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的話,既展現出作者貶徙陽山的孤獨寂寞和恐懼;又表達了作者在這荒蠻之地,竟遇到如此文雅灑脫的讀書人從天而降時的喜悅心情。作者那驚喜、振奮,如獲珍寶的表情,栩栩如生地浮現在讀者面前,給人以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之感。同是陽山,這時使人感到,作者筆下的陽山再不是險惡叢生,驚心動魄的了,而是樹木蔥翠,百鳥和鳴,江水清悠,兩岸如畫,令人感到親切愉快和心曠神怡了。

在前半篇中,韓愈到陽山之後的心情並未直接流露出來,但從篇首“天下”這誇大之辭中,從對陽山之“窮”的極力誇張渲染中。從段尾“待罪”這含有不滿和譏諷意味的反語中,已使人深深感到韓愈貶到陽山後失意、落寞、孤寂的處境與心情,也更加襯託了區冊來訪對他的巨大安慰。

名家點評

明·林雲銘《古文析義》:“文中歷歷如繪,真寫生妙手也!”

清·劉大櫆《論文偶記》:“昌黎陽山後文字,尤為高古簡老。”

清·林紓《韓柳文研究法》:“蓋身處煙瘴之區,與鳥言夷面之人為伍,一見斯文,自然稱許過當,然仍節節有限制,此所以成大家之文。”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昌黎(今遼寧義縣),世稱“韓昌黎”,又稱“韓吏部”“韓文公”。韓愈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廣東潮安)刺史、國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職。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昌黎先生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