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
《史記·外戚世家》:“於是乃追尊 薄 父為 靈文侯 。” 北魏 崔鴻 《十六國春秋·前趙·劉淵》:“大赦天下,追尊 劉禪 為 孝懷皇帝 。” 唐 李綽 《尚書故實》:“ 太武 是陵廟中玉冊定, 神堯 乃母后追尊。”皇帝尊號
什麼是皇帝尊號?從秦始皇自稱皇帝以來,皇帝早就由某種名號變成了一種官職,雖然史料中常見以“稱尊號”代指稱帝(即擔任皇帝職務),但這種“尊號”與本文所說的皇帝尊號是不同的。唐代以前,皇帝在世時除了本人姓名和“皇帝”職務,別無名號,死後乃有廟號與諡號。比如《隋書》卷一《高祖紀》的第一句話,是“高祖文皇帝姓楊氏,諱堅,弘農郡華陰人也”[1]。楊堅是姓名,高祖是廟號,文皇帝是諡號。而《舊唐書》卷八《玄宗紀上》的第一句話,是“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諱隆基”[2]。隆基是名,玄宗是廟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是諡號。表面上,除了玄宗的諡號比較繁複以外,隋、唐皇帝制度的形式並無不同。可是事實上,唐玄宗在世的時候,有過五次“上尊號”和“加尊號”的事情:先天二年(開元元年,713)十一月戊子,“上加尊號為開元神武皇帝”;開元二十七年(739)二月己巳,“加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天寶元年(742)二月丁亥,“加尊號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天寶八載(749)閏月丁卯,“上皇帝尊號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天寶十三載(754)二月乙亥,“上尊號為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肅宗乾元元年(758),“肅宗與群臣奉上皇尊號曰太上至道聖皇帝”。[3]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之間的開元十八年(730),“百僚及華州父老累表請上尊號內請加‘聖文’兩字”,玄宗沒有同意[4]。類似唐玄宗這樣,皇帝在任期間發生的所謂“上尊號”和“加尊號”,在皇帝稱謂前面附加制度化的修飾語的情況,兩漢至隋的皇帝制度中,是不存在的。這種制度化的修飾語,就是皇帝尊號。皇帝尊號又稱皇帝徽號。唐宋尊號與徽號並用,無所區別。如柳宗元於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上《禮部賀冊尊號表》,一邊說“陛下膺受尊號,率土臣子慶抃無窮”,一邊說“唯有徽號,是彰中興,所以上探天心,下極人慾”。[5]元代以後,尊號多施之於皇帝,徽號多施之於母后,不過也經常混用,難作嚴格分別。尊號或徽號,強調的都是陸贄所說的“美名”,只不過這種美名已經制度化了,成為皇帝制度的一部分。 《舊唐書》卷一三九《陸贄傳》記陸贄答唐德宗問尊號之言曰:“尊號之興,本非古制。行於安泰之日,已累謙沖;襲乎喪亂之時,尤傷事體。……不可近從末議,重益美名。”[6]胡三省說:“上尊號,事始於開元元年。”[7]胡三省所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十二月改元開元)十一月戊子,“上加尊號為開元神武皇帝”。顯然胡三省把唐玄宗這一次“加尊號”看作皇帝尊號制度的開端。可是陸贄認為尊號制度的起源要早得多, “古之人君稱號,或稱皇、稱帝,或稱王,但一字而已;至暴秦,乃兼皇帝二字,後代因之,及昏僻之君,乃有聖劉、天元之號”[8]。聖劉指西漢哀帝建平二年(前6)“號曰陳聖劉太平皇帝”[9];天元指北周宣帝於大象元年(579)“自稱天元皇帝”[10]。漢哀帝改號,周宣帝稱天元皇帝,無疑都是反傳統行為,雖然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但都被後來人否定,被視為離奇怪異之舉,沒有後繼者。而唐代大多數皇帝都採行皇帝尊號,儼然奉為故事和傳統。可以說,皇帝加尊號,是從唐代開始的。當然,正如本文將要論述的,唐代皇帝加尊號,始於唐高宗,盛於武則天,由唐玄宗確立並制度化,進而形成皇帝制度的新傳統。制度化的皇帝尊號,是唐代政治文化的創造性發展,影響後世既深且遠。 制度化的皇帝尊號為什麼出現在唐代呢?我認為,唐代皇帝尊號的制度淵源,在於北亞草原部族、特別是突厥族的可汗號制度。唐代發端的皇帝尊號制度,正是突厥等北方民族政治文化強烈影響下的產物,是唐代政治文化深受外來文化影響的又一個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