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特里希·潘霍華

迪特里希·潘霍華

1927年﹕在柏林大學完成論文《聖徒相通》。 1936年﹕在柏林大學發表演說,主題為登山寶訓,而後被集結成《追隨基督》一書。 1943年﹕訂婚,同年四月被捕入獄,在獄中完成《反抗與投降》。

人物

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又譯迪特里希·朋霍費爾,1906年2月4日-1945年4月9日),德國信義宗牧師、神學家認信教會成員之一,出生在德國布雷斯勞(今波蘭弗羅茨瓦夫)。潘霍華曾經參加在德國反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運動。因同伴計畫刺殺希特勒失敗,潘霍華在1943年3月被捕,並於二次大戰結束前一個月被絞死。

生平

1906年二月四日出生於德國布雷斯勞,家中共有八位兄妹,排名第六。
1912年﹕父親任職之故舉家遷至柏林
1918年﹕二哥戰死沙場,留下聖經由潘霍華收藏終身沒有離開。
1921年﹕參加堅信禮課程。
1923-24年﹕就讀杜賓根大學
1927年﹕在柏林大學完成論文《聖徒相通》。
1927-28年﹕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得與教會服事。
1929年﹕完成論文《行動與存有》。
1933年﹕發表演說(教會與民族世界)與講義集《基督論》。
1935年﹕返回柏林,主理設在芬根瓦得的一個“非法”的傳道人訓練學院。在當時他也致力於使教會認同此訓練學院,並與國家教會切斷關係。
1936年﹕在柏林大學發表演說,主題為登山寶訓,而後被集結成《追隨基督》一書。
1938年﹕最後一次參加普世會議。同年九月,傳道人訓練學院被迫關閉,發表《團契生活》一書。
1939年﹕因戰爭一觸即發飛往美國獲得居留權,後又自覺回到德國。
1942年﹕在瑞典會見英國貝爾主教,並贏得支持,同年發表《倫理學》。
1943年﹕訂婚,同年四月被捕入獄,在獄中完成《反抗與投降》。他在獄中的信札、禱文、詩歌及雜感被集結成《獄中書簡》。
1945年﹕四月九日被秘密處以絞刑。

潘霍華的基督論

潘霍華的一生年日不長,因著他參與反對希特勒事件而被判刑身亡,推估他大概只有短短的十年發展他的神學。雖然他的生命太短暫,但是他所留下的著作或是影響卻不曾中斷。這兩本書籍乃是《基督論》以及《倫理學》,前者乃由學生將他的課堂講課筆記整理,後者是瞞著納粹警察藏起來的片段手稿。歐漢契曾指出:“在潘霍華人生分為三大部分,就是任教於柏林大學時、參與教會抗爭和在認信教會的教導時期,以及反抗希特勒政權時期。在這些階段里,基督論始終是他內心的思考準則,也是一個堅定無比的想法”。他終其一生不斷的思考質疑的問題就是:“耶穌基督是誰?”潘霍華受到與他最親近的巴特影響,兩人的觀點都認為,神借著耶穌基督,也唯有耶穌基督啟示了神他自己;而這種的自我啟示(基督論)是神學和倫理學的中心。[4]
他在《基督論》里的神學中說到:“基督的福音是經由教會這個群體才得以彰顯出來,福音先令教會感動,使其可以用信心承認基督,並且相信基督就是真理。”潘霍華分享說了解神學必須合乎聖經並且以聖經作基礎。而還有一個觀點是大家所熟悉的是在《追隨基督》里的重價恩典的比喻,他沈重的說:“廉價的恩典是我們教會的死敵。我們今天正式為重價恩典而戰。……重價的恩典是埋藏在地下的寶貝,這樣的恩典是貴重的,因為他呼召我們來跟從;它是重價的珍珠,使商人願意去賣他一切的貨物來購買,它是基督執掌王權的統治,使人為了這個緣故,情願挖出叫他跌倒的眼睛。”
潘霍華在論及“放棄錯誤的上帝觀念而站在聖經所啟示上帝面前”之時候,說了一段話,這段話當中所用的上帝一詞,有時是指錯誤的上帝觀念,有時則指聖經所啟示的上帝。潘霍華一方面從歷史文化的角度看到形而上的、強而有力的上帝觀念已經死亡;另一方面又從聖經的角度指出永活的上帝是在十字架上受苦受死,軟弱無能的上帝;然後作了神學的結論,說上帝親自工作,透過歷史過程叫我們脫離了宗教的捆縛,得以面對面的站在地面前生活的人(Jesus Christ-the man For others),基督論一直是潘霍華思想的核心。潘霍華的基督論有兩個不同的發展方向,一方面道成肉身的基督論肯定自然、豐富、多姿多釆的地上生活,指向離宗教束縛的自由,即free From的自由;另一方面,十字架的基督論卻描寫軟弱痛苦的基督,指向為他人而活,至死不渝的自由,即free for的自由。這兩種不同的基督論在一個焦點上會合,這焦點就是“耶穌基督一個為他人而活的人”。潘霍華的基督論也與現實世界同時接軌,而且要一起討論,所以可以說他的基督論是考慮現實的。所有的事物都決定於世界,但還有一個更確實的答案,就是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決定於那位在世界裡的基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