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霍費爾

朋霍費爾

迪特里希·朋霍費爾(Dietrich Bonhoeffer,德國人,1906年2月4日—1945年4月9日),德國信義宗牧師,認信教會的創始人之一,也是一名神學家。出生在德國布雷斯勞(今波蘭弗羅茨瓦夫)。曾經參加在德國反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運動,並計畫刺殺希特勒。在1943年3月被拘捕,最後在二次大戰結束前被絞死,而希特勒於不久後自殺身亡。

基本信息

生平簡介

一九0六年 二月四日出生於德國布勒斯盧,家中共有八位兄妹,排名第六。

一九一二年 父親任職之故舉家遷至柏林。

一九一八年 二哥戰死沙場,留下聖經由潘霍華收藏終身沒有離開。

一九二一年 參加堅信禮課程。

一九二三年~二四年 就讀杜賓根大學。

一九二四年~二七年 在柏林大學完成論文《聖徒相通》。

一九二七年~二八年 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得與教會服事。

一九二八年~二九年 完成論文《行動與存有》。

一九三十年~三一年 與巴特及普世教會運動建立密切關係。

一九三三年 發表演說(教會與民族世界)與講義集《基督論》

一九三五年 返回柏林,主理設在芬根瓦得的一個“非法”的傳道人訓練學院。在當時他也致力於使教會認同此訓練學院,並與國家教會切斷關係。

一九三六年 在柏林大學發表演說,主題為登山寶訓,而後被集結成《追隨基督》一書。

一九三八年 最後一次參加普世會議。同年九月,傳道人訓練學院被迫關閉,發表《團契生活》一書。

一九三九年 因戰爭一觸即發飛往美國獲得居留權,後又自覺回到德國。

一九四二年 在瑞典會見英國貝爾主教,並贏得支持,同年發表《倫理學》。

一九四三年 訂婚,同年四月被捕入獄,在獄中完成《反抗與投降》。他在獄中的信札、禱文、詩歌及雜感被集結成《獄中書簡》。

一九四五年 四月九日被秘密處以絞刑。

神學

朋霍費爾的一生年日不長,因著他參與反對希特勒事件而被判刑身亡,推估他大概只有短短的十年發展他的神學。雖然他的生命太短暫,但是他所留下的著作或是影響卻不曾中斷。這兩本書籍乃是《基督論》以及《倫理學》,前者乃由學生將他的課堂講課筆記整理,後者是瞞著納粹警察藏起來的片段手稿。歐漢契曾指出:“在朋霍費爾人生分為三大部分,就是任教於柏林大學時、參與教會抗爭和在認信教會的教導時期,以及反抗希特勒政權時期。在這些階段里,基督論始終是他內心的思考準則,也是一個堅定無比的想法”。他終其一生不斷的思考質疑的問題就是:“耶穌基督是誰?”朋霍費爾受到與他最親近的巴特影響,兩人的觀點都認為,神借著耶穌基督,也唯有耶穌基督啟示了神他自己;而這種的自我啟示(基督論)是神學和倫理學的中心。

他在《基督論》里的神學中說到:“基督的福音是經由教會這個群體才得以彰顯出來,福音先令教會感動,使其可以用信心承認基督,並且相信基督就是真理。”潘霍華分享說了解神學必須合乎聖經並且以聖經作基礎。而還有一個觀點是大家所熟悉的是在《追隨基督》里的重價恩典的比喻,他沈重的說:“廉價的恩典是我們教會的死敵。我們今天正式為重價恩典而戰。……重價的恩典是埋藏在地下的寶貝,這樣的恩典是貴重的,因為他呼召我們來跟從;它是重價的珍珠,使商人願意去賣他一切的貨物來購買,它是基督執掌王權的統治,使人為了這個緣故,情願挖出叫他跌倒的眼睛。”

靈修神學

朋霍費爾對於靈修生活的神學看法可在他《追隨基督》、《團契生活》與《獄中書簡》可嗅出一些端倪,單就神學思想上而言《追隨基督》、《團契生活》可算是福音神學,《獄中書簡》就有流露出自由神學的思想。不論各家把朋霍費爾歸類於哪一類的神學家,朋霍費爾對於靈修在神學上可是有精闢的看法,但是這些看法與他的作品的形成,筆者認為可在他1935~1937年間主理了一所在當時政府看為“非法”的傳道人訓練學院時,在當中建立、塑造神學生生命訓練中,就已經有這樣的氛圍出現了,G.B.Kelly與F.B.Nelson曾指出,朋霍費爾對於神學院的學生,他不單表現出牧者應有的榜樣而且對被呼召作上帝關顧事工的學生在這方面所分享的經歷,提供靈性指引。學生都記得他那觸摸人心的異常能力,以及他強化他們成為基督-他們的弟兄-的門徒。朋霍費爾在短短的39年的一生,所著作的作品能影響後代的神學觀這么深且久,筆者覺得與他有相當敬虔且持續不斷的靈修生活有關,連同他在監獄的時期(1943~1945),面對監獄的生活,是多么絕望以及隨時會死亡的痛苦,能維持平安且有力量,應當都與他每日讀經、默想有關,朋霍費爾在《獄中書簡》多次與他父母、朋友有提到他讀經與默想,如“...在睡覺之前我用些時間背誦白天所學的聖詩,當我醒過來時(六點鐘左右)我喜歡念幾篇詩篇,幾首聖詩,...”,依據《踏不死的麥種》與蕾娜特 溫德在《力阻狂瀾:朋霍費爾生命史》二本書的看法中,都將潘霍華對靈修的看法分為三個主題:門徒的職分、基督徒團契以及世界的參與及認同,以下筆者也就以這三類來做分享。

門徒的職分

如果聖經的經文影響朋霍費爾有排行榜的話,那影響朋霍費爾相當深的聖經經文之一登山寶訓(路六20~49)一定榜上有名。他甚至在一九三六年於柏林大學發表演說,就是以登山寶訓為主題,後來演說內容被集結成《追隨基督》一書。此書發展出他對門徒職分的看法,這和他對登山寶訓的闡釋是結合一致的,朋霍費爾嘗試說明耶穌呼召我們成為他的門徒是要我們跟隨他的腳蹤行。他在《追隨基督》有寫到“耶穌想要對我們說什麼呢?今天他對我們的旨意是什麼呢?在現代的社會中,他如何幫助我們作一個好基督徒呢?到了最後的關頭,我們所要知道的,不是從這人或那人,這個教會或那個教會所希望我們知道的,乃是耶穌基督自己所要我們知道的 ”。根據朋霍費爾的學生貝特格(Eberhard Bethge)在《朋霍費爾:有異象,有勇氣的人》一書中,把朋霍費爾的一生智性成長的歷程分為三個階段:成為神學家的階段、發現神的話的階段以及反抗希特勒的階段,然而在他這三個階段中,貫穿的中心思想就是以基督為中心的思想,他終其一生不斷思考的問題就是“基督耶穌是誰”。既然以基督為中心,那我們就是身為耶穌的門徒,我們應當接受這個職分是耶穌基督的呼召及重價的恩典成為的,這也是基督徒身份的起點,並且要立即與完全的順服,朋霍費爾說“門徒聽了宣召之後,就必須與以前的生活一刀兩斷,耶穌叫人跟從的呼聲立刻產生新環境。停留在舊環境中是不可能作門徒的”,沒有其他路可以達到作門徒的職分,唯一的路就是服從,作為基督的門徒要背起十字架,要與耶穌一同受苦,朋霍費爾說“只有在這樣的人生中,我們才算整個投身於主的懷抱,分擔上帝的苦弱,才算與橄欖山的基督一起。這就是信仰,就是悔改,就是做人和作基督徒的意義”。但是這份苦最後得到的是喜樂並得享安息的,耶穌基督不會讓我們把沒法負擔的重擔放在我們身上,聖經上說“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十一29-30”,所以朋霍費爾對靈修的看法第一個就是要有門徒的職分。

基督徒的團契

朋霍費爾對於靈修的另一個主題就是基督徒的團契,他對團契的看法主要可從《團契生活》一書中看的相當明白,朋霍費爾在《團契生活》的第一章,即探討團契的本質,指出團契的建立不是建基於人的理想,不是信徒生活的經驗使眾人聚在一起,乃是建基於基督:“我們之成為弟兄,具決定性的,乃是由於我們從基督來的。”團契的基礎是信仰,是因為我們歸信於耶穌基督。於是,當團契把焦點從基督身上轉往自我中心,團契相連的基礎便被破壞[16]。再者朋霍費爾也強調,基督徒團契是一個恩典,是上帝的恩賜,而不應該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朋霍費爾在《團契生活》說“我們今天仍然得以活在信徒弟兄的團契中實在是恩典,存然的恩典”。團契對朋霍費爾而言就是共同的生活,因為耶穌最關懷的就是“人”,所以要找到基督耶穌,就是要與人共同生活,就是團契,夏忠堅牧師在《團契人生》也說到“團契—是上帝極大的恩典”“上帝創造人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人與他建立團契關係,而且,上帝呼召人要為與上帝團契、與人團契而活”,在談到團契共同生活的各個具體細節時,朋霍費爾指出團契生活中很重要的就是清晨共同靈修,共同靈修的三個重要元素:(一)聖經的話語:朋霍費爾在此選取了兩個向度──藉詩篇祈禱,和參與上帝在地上的神聖歷史、(二)教會的詩歌:聚在一起的歌唱是放下自己的時刻,彼此“同時說同樣的話,也用同樣的話禱告、(三)團契的禱告:禱告,也就是團契中彼此的代禱,是以社群生活為基礎的。潘霍華認為團契生活中不但要與人相處,建立社群,也要學習獨處與靜默。“讓不能過獨處生活的人,遠離團契吧!讓不在團契中生活的人,遠離獨處吧! ”,筆者認為這是朋霍費爾對於基督徒團契生活最好的說明。

.對世界的參與及認同

朋霍費爾的一生中,一直在尋找一個問題的解答,就是在哪裡可以找到基督?後來他發現基督徒應當參與在世界的生活中,並且是“聖潔的入世”,在這世界中做好基督徒的角色,認同這世界,要在這世界中活出基督的樣式,改變這世界。當他在巴塞隆納牧會時,他的講道勸勉會眾“你如果想要找到神,那么你就要忠於這個世界。他在後期,甚至因深信教會運動不能被納粹政權所迫害,親自投身反納粹的秘密活動中。這對他而言,也是對世界參與的一種表現,他堅持基督徒在世上的角色。但他也知道這世界有很多敗壞,邪靈的捆綁,為了保護教會的完整,不被撒但分化我們的信仰,偏離了與基督的合一,所以朋霍費爾也有提出“隱藏的紀律”。隱藏的紀律是指門徒在世上的生活,是以信徒與主的連結做為支柱,以信心仰望神,在人面前避免過於炫耀自己,讓神親自動善工,把那隱藏的真實是透過神而不是透過人顯明出來。

信仰與愛國

知道朋霍費爾這人物,都要面對他共謀暗殺希特勒一事。他於一九四五年四月九日,被處死於浮洛生堡集中營。本文試著看到一些線索,了解他參與謀反的原因。 從他的親職教育來看,他受過高等教育,深具愛國情操,因家庭緣故,他覺得自己就是日爾曼文化的護衛者。朋霍費爾非常有出國旅行的經驗,使他對德國和其他國家有更開闊的眼界。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開始掌權,大部分教會的人都非常歡迎納粹的改革。希特勒將德國境內的教會合併為一個國家教會,任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海軍牧師的穆勒為國家主教。所有非日爾曼的族群受到排斥,使教會出現了警訊。在朋霍費爾、巴特、尼莫勒看來,教會的自主性受威脅,福音扭曲,於是他們在柏林召開“牧者緊急時期聯盟”成立,為了教會自主權。 一九三三年四月,潘霍華發表“教會與猶太人問題”一文,在納粹的統治下尤其在種族政策上。隔年,一百三十八為牧者和平信徒領袖在巴門聚集,反對教會隸屬國家的控制以及亞利安化政策,在巴特領導下,訂定“巴門宣言”,成為反對德國的基督徒的基礎,教會不能因民族主義或種族歧見被扭曲。 一九四0年夏天,朋霍費爾與姊夫杜南億(Hans von Dohnanyi)長談,杜南億是為軍事情報局,就是反抗的中心與掩護。十月份,朋霍費爾開始欲軍事情報局工作。在同時,他擔任認信教會的牧師,很少人知道他參與情報局工作,他的任務是在國外旅行中收集英國及同盟國的戰略目標與戰術,私底下真正目的,是把謀反行動的訊息透露給這些同盟國家,並得到支持。 一九四三年四月,朋霍費爾與杜南億被捕。一九四五年二月,被轉送布亨瓦的集中營,於四月九日執刑。 朋霍費爾的謀反者重要的意義是,不是在反抗運動作什麼,而是對道德與靈性的表達出來,在黑暗世代中,點燃愛國火炬。

婚姻情況

瑪利亞. 魏德邁(Maria von Wedemeyer),他們相識於一九四二年六月,一個已經在神學上有自己的見解,並從事反抗運動的牧師,一個只是剛取得高中文憑,前途充滿可能性的年輕女孩,他們的年齡相差一大截(十八歲和三十六歲)。瑪利亞的外祖母,是反抗納粹黨地下支持者,所以他們是在外祖母家相遇的。瑪利亞的父親和哥哥先後都在一九四二年戰死於俄國前線,在她們家憂傷時,朋霍費爾給她們很多的安慰。在一九四三年四月五日,朋霍費爾在柏林的家中被捕,送至監獄,他們只能借著通信、探堅的時光見面、聯絡,在這段時間,他們才互相認識彼此。但是在一九四五年夏天,她接到朋霍費爾死亡的訊息,之後進入大學念數學,然後到美國留學,並當了電腦公司經理,結了兩次婚姻,但都離婚收場。她是個性堅強,在事業、家庭兩頭忙時,因不注重身體,健康出現問題,發現時已經是癌症末期。在一九七六年,在一場紀念朋霍費爾七十歲宴誕,舉行一場研討會,她以“朋霍費爾的新娘”出席,她終於將手邊最珍貴的信件提供出來,希望這些話語能安慰更多的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