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近蜥龍屬(Hitchcock, 1885 )是近蜥龍科下的一個屬,是代替原先所定的名稱“Amphisaurus”及“Megadactylus”,這兩個名稱都已被其他動物所使用。近蜥龍的名稱是由希臘文的“接近”及“蜥蜴”結合而成,可能是指它就是另一種較原始的恐龍的中間演化生物。
近蜥龍生活在侏羅紀早期,體長約2米,主要分布在中國、美國和南非。化石發現於中國的貴州北部大方盆地,標本是不完整的骨架。
發現
近蜥龍遺骸的發現比起人類對恐龍的認識更早,這甚至可能是北美洲最早發現的恐龍。於1818年在美國的康乃狄克州發現一些大型骨頭時,它們都被認為是人類的始源。漸漸地,在麻薩諸塞州的近多發現後,大量的骨頭開始積聚,直至1855年才開始被認為是一種蜥蜴。
愛德華·希區柯克(Edward Hitchcock)於1865年將這些骨頭定名為Megadactylus。不幸的是這個名稱早已被使用,而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於1885年將之改名為近蜥龍。相信是此屬的遺骸在南非及中國亦有發現,故有指它們其實是生活在同一的盤古大陸,但這些地方發現的遺骸的分類卻被受爭議(有指是屬於兀龍屬)。另一個於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發現的化石亦有可能是近蜥龍,但卻被未確實。
近蜥龍骨骼的部份仍然缺乏。而就此物種的重組多是基於其尾巴與頸部是與原蜥腳下目相似的假設。而近蜥龍亦被確實的分類在蜥腳下目中,作為基礎蜥腳下目恐龍。
描述
由於近蜥龍的骨頭曾被誤認是人類骨頭,故近蜥龍的長度估計約2米,體重可能約有27公斤。但是馬什所描述的種A. major(即砂龍)則更大型,2.5-4米長及估計體重為70公斤。近蜥龍的所有種生活於早侏羅紀普連斯巴奇階至托阿爾階,約200-188百萬年前。
消化植物是一個較消化肉類更為繁複的生物化學過程,所以一般草食性恐龍都需要大的內臟。由於這些內臟都是位於盆骨之前,兩足的平衡就必得很困難,所以恐龍變得很大及漸漸演化成四足,就如梁龍。原蜥腳下目就代表著早期兩足的草食性恐龍及後期的巨大蜥腳下目恐龍之間的階段。近蜥龍就是這些恐龍的典型例子,主要出沒於三疊紀末期及侏羅紀。它大部份時間都會以四足行走,當要觸及較高的植物時會以後腳支撐身體。
20世紀近蜥龍的舊插畫另一方面,一些古生物學家相信近蜥龍亦可能是吃肉的,原因是它是介乎於這兩個完全不同類形的恐龍之間。牙齒是鈍的但有像銼的邊緣,可見主要是吃植物及顎骨的鉸亦不是適合撕裂肉類。但是,近蜥龍的拇指是一大爪,及它的大眼睛並非完全在側面(一般獵物物種的眼睛都是在側面的),所以仍有爭議它是否肉食性。
近蜥龍既可以四足也可以兩足,前肢有著多種用途。前掌可以向內彎曲用來抓食物。它有可簡單逆轉的第一指,類似拇指。後掌有五趾,可以平放在地上,在腳跟上較強壯。這些非特化的設計在早期恐龍中常常可見。
分類
由於近蜥龍類的原始外貌,它原先被分類在原蜥腳下目中,並被認為是蜥腳下目的祖先。有研究顯示原蜥腳下目形成一個單系群生物群,並為蜥腳下目的姐妹生物群,而近蜥龍是種非常基礎的蜥腳下目恐龍。
馬什原先非常滿意希區柯克的名稱Megadactylus,但可惜此名已被使用。所以他於1882年將之改為Amphisaurus。但是,此名亦可被使用,故才於1885年改為近蜥龍。
近蜥龍的模式種是A. polyzelus。馬什的A. major亦被認為是一個有效的種(分類在砂龍屬中,稱為Ammosaurus major),但他的A. colurus,曾被稱為Yaleosaurus,已被一般認為是A. polyzelus的雌性,而他的於1892年命名的A. solus已被認為是砂龍(Ammosaurus major)來的。但是,砂龍(Ammosaurus major)亦可能是A. polyzelus的異名。
於1911年,羅伯特·布魯姆(Robert Broom)將於南非發現的骨頭稱為南非兀龍,但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則於1976年將之分類在近蜥龍屬中,改為A. capensis。這個種亦再次被分類,而可能是大椎龍的幼龍。中國兀龍亦被分類在近蜥龍屬中,但卻似乎是另一種生物。其他標本亦有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