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服飾演變史

近現代服飾演變史

近現代服飾演變史,服裝,不僅是服裝,更重要的是通過服裝去看歷史、看社會、看文化,這是一部中國近現代服裝史,記錄的是中國人在百年中所經歷和所付出的全部的書。

內容介紹

1840~1949年的中國服裝變革,無論是從規模,從廣度,從深度,從對於社會生活方式的選擇,還是從對於多元文化共存的摸索,都對中國歷史的變革具有非同一般的影響力。本書詳細深入地探究了這場變革的始終,並力圖將其全貌以及對其的評論呈現給感興趣的讀者,無論他們的興趣是集中於服裝本身還是中華民族的脈搏命運。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一本較為完整的近現代服裝史。

目錄

第一章 清代末年服裝
第一節 社會時局與服裝趨向
一、1840年之前
二、第一次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
三、甲午戰爭至辛亥革命
第二節 民眾服裝
一、漸趨融合的滿漢女子服裝
二、太平天國服裝
三、歸國留學生服裝
四、新式學堂服裝
五、清末女子時裝
六、眼鏡
第三節 軍警服裝
一、湘淮陸軍服裝
二、北洋海軍服裝
(一)前奏
(二)初啼
(三)形制
(四)神韻
(五)思索
三、清末新建陸軍服裝
四、清末新建海軍服裝
五、清末警察服裝
第四節 服裝產業
一、紡織業
二、服裝加工業
三、服裝加工兼經銷業
四、服裝經銷業
第二章 民國初年服裝
第一節 社會時局與服裝趨向
第二節 民眾服裝
一、剪辮
二、放腳
三、辛亥革命後的西裝
四、長袍馬褂
五、民國禮服
六、民國初年女子時裝
第三節 軍警服裝
一、分裂前的北洋軍服裝

二、分裂後的北洋軍服裝

第四節 服裝產業
一、紡織業
二、服裝加工業
三、服裝加工兼經銷業
四、服裝經銷業
第三章 1919—1929年服裝
第一節 社會時局與服裝趨向
第二節 民眾服裝
一、20世紀20年代的中山裝
(一)引子
(二)初露鋒芒
(三)漸趨成熟
二、20世紀20年代的旗袍
(一)悠久淵源
(二)演變之始
(三)天生麗質
(四)未有窮期
三、長袍馬褂與男子套裝
四、20世紀20年代的西裝
五、女子襖裙
六、女學生裝及文明新裝
七、20世紀20年代的女子時裝
第三節 軍警服裝
一、北伐期間的國民革命軍服裝
二、中國工農紅軍服裝
三、北洋軍閥各部服裝
第四節 服裝產業
一、紡織業
二、服裝加工業
三、服裝加工兼經銷業
四、服裝經銷業
第四章 1929—1939年服裝
第一節 社會時局與服裝趨向
第二節 民眾服裝
一、20世紀30年代的旗袍
(一)時勢
(二)漸變
(三)思索
二、20世紀30年代的西裝
三、20世紀30年代的女子時裝
四、汗衫和棉毛衫等內衣
五、勞動短裝
第三節 軍警服裝
一、工農紅軍、八路軍與新四軍服裝
二、國民黨中央軍德械部隊服裝
三、延安邊區警察隊服裝
四、國民黨早期空軍服裝
五、國民黨早期戰車兵服裝
六、國民黨軍非嫡系部隊服裝
(一)西北軍服裝
(二)川軍服裝
(三)滇軍服裝
第四節 服裝產業
一、紡織業
二、服裝設計業
三、服裝加工業
四、服裝加工兼經銷業
五、服裝經銷業
第五章 1939—1949年服裝
第一節 社會時局與服裝趨向
第二節 民眾服裝
一、20世紀40年代的旗袍
(一)巨觀(社會)
(二)微觀(個人)
二、以夾克為代表的美式服裝
三、毛線編織服裝
四、20世紀40年代多樣化的民間服裝
五、戲劇服裝
第三節 軍警服裝
一、中國人民解放軍服裝
二、第一次入緬作戰的國民黨遠征軍服裝
三、國民黨駐印軍服裝
四、滇西反攻的國民黨遠征軍服裝
五、國民黨海軍服裝
第四節 服裝產業
一、紡織業
二、服裝加工業
三、服裝經銷業
四、服裝教育
第六章 民族民間服裝
第一節 民族民間衣服
一、漢族民間衣服
(一)虎鞋虎帽
(二)五毒坎肩
二、東北、內蒙古地區民間衣服
(一)鄂倫春族狍頭帽
(二)赫哲族魚皮服
(三)蒙古族摔跤服
三、西北少數民族衣服
(一)維吾爾族“朵帕”小帽
(二)塔吉克族連衣裙
四、西南少數民族衣服
(一)藏袍與“邦單”
(二)彝族“英雄結”與“察爾瓦”
(三)納西族“披星戴月”披肩
(四)白族女服
(五)仡佬族長袖衣
五、中南、東南少數民族衣服
(一)瑤族女子百褶短裙
(二)京族女子無領長袖緊身衣
第二節 民族民間佩飾
一、苗族銀飾
二、裕固族“頭面”
三、珞巴女子佩飾
第三節 民族民間隨件
一、藏刀
二、阿昌刀
三、景頗挎包
第四節 民族民間織錦技術
一、壯錦
二、西蘭卡普
三、氆氌
第五節 民歌與民間服裝
一、“花兒”與西北民間服裝
二、哈薩克族民歌與服飾形象
三、福建畲族民歌與定情衣物
四、侗族民歌與“把憑”
五、苗族民歌與刺繡衣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