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比較系統地闡述了1648-1945年以來近現代國際關係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國際關係體系的演變為線索,把近現代國際關係史的演變劃分為威斯特伐里亞體系、維也納體系、俾斯麥體系、一戰前的兩極體系和戰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後的雅爾達體系等幾個階段史論結合,對每個體系的基本內容、本質特徵、主要矛盾、大國關係的變化以及國際關係基本力量的分化組合等進行了剖析本書的敘述和分析詳略得當,結構合理,層次分明,邏輯連貫,在已有的國際關係史研究成果基礎上,對國際關係史中的一些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了獨到的分析和評價
本書適宜於作為高等院校國際政治、政治學、外交學及其他相關專業的國際關係史教材
作者簡介
唐賢興,1968年3月生,浙江嵊州人1989年獲中山大學歷史學學士學位1993年和1997年獲得復旦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兼復旦大學俄羅斯與東歐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目前主要從事國際關係理論、俄羅斯問題與中俄關係、近現代國際關係史、近現代中國對外關係史、國際法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著作有《尋求秩序、安全與民主:俄羅斯轉型問題研究》(主編,2002年出版),在《政治學研究》、《文史哲》、《歐洲》、《俄羅斯研究》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多篇。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與歐洲國際關係
第一節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形成
一、17世紀初的歐洲各國
二、“三十年戰爭“
三、《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
第二節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爭奪海上霸權的鬥爭
一、歐洲國家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態度
二、共和國與護國主期間英國的對外關係(1649-1658)
三、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與光榮革命時期英國的對外關係(1660—1688)
第三節 法國爭奪大陸霸權與歐洲國家的反法鬥爭
一、《庇里牛斯條約》
二、路易十四對“天然疆界”的追求
三、奧土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