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淮河流域在中華文明起源與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近代是中國經濟的轉型期,也是淮河流域經濟從傳統向近代演變的開始。本書以轉型發展為切入點, 圍繞淮河流域的經濟開發, 以專題的形式,從農業、工業、交通運輸、商業、城市和金融以及導淮等方面,探討了各級政府的經濟開發政策和措施、不同群體和組織在經濟開發中的作用及相互影響, 展現了近代淮河流域經濟開發的歷史全貌。
作者簡介
吳春梅,1964年出生,安徽無為縣人。博士,教授,歷史文獻學博士生導師。現任安徽大學副校長,首批安徽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安徽省歷史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區域社會經濟史及中國近代文化與文獻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淮河流域經濟開發史(1984~1949)”、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項目及省部級項目多項,出版專著《一次失控的近代化改革——關於清末新政的理性思考》,在《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國農史》、《民國檔案》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張崇旺,1964年出生,安徽歙縣人。安徽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明清社會經濟史、江淮流域史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南宋以來淮河流域水生態環境變遷與水事糾紛及其解決機制研究”,已出版專著《明清時期江淮地區的自然災害與社會經濟》(獨著)、《淮河流域經濟開發史》(合著)、《淮河流域歷史文化研究》(合著),在《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中國農史》等期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朱正業,1970年出生,安徽肥西人。安徽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史與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近代中原地區水患與荒政研究”,在《光明日報》(理論版)、《抗日戰爭研究》、《社會科學戰線》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
楊立紅,1974年出生,遼寧彰武人。安徽中醫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區域社會經濟史與清代歷史文獻研究。主持安徽省哲學社科規劃項目“民國安徽社會史研究”及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多項,在《中國經濟史研究》、《史學史研究》、《民國檔案》、《福建論壇》(人文社科版)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目錄
序 茅家琦
導論
一、近代淮河流域的行政區劃
二、學術史回顧
三、研究思路與主要內容
第一章 近代淮河流域農業生產方式的演變
第一節 傳統農業的近代改造
一、傳統農業改造的提出
二、農業機構的建立
三、農事試驗與農業推廣
四、農田水利的興修與技術改進
五、改革的效應
第二節 近代農業生產組織的出現
一、農會的建立
二、農業合作與農業金融
三、墾殖公司的出現
四、運行與績效
第三節 近代淮河流域的農業生產關係
一、土地關係
二、農民負擔
三、整頓田賦附加
四、根據地的土地改革
第二章 近代淮河流域農產品商品化和農村市場
第一節 農產品商品化
一、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及專業化趨勢進一步擴大
二、糧食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三、畜牧、水產等副業商品化生產的發展
第二節 農村市場
一、農村市場內部結構的變遷
二、集市的發展
三、廟會市場?活躍
四、農村市場網路的形成
第三章 近代淮河流域的工業
第一節 手工業的嬗變與發展
一、工業發展的舉措
二、手工業的緩慢發展
三、手工業發展的?約因素
第二節 新式工業的產生與發展
一、平民工廠與紡織業的發展
二、制煙業的演變與發展
三、食品加工業的發展
四、電力工業的產生與發展
第三節 煤炭工業的個案分析
一、礦業法規政策的演變
二、煤炭業的曲折發展
三、煤炭業的生產經營及成效
第四節 根據地的工業
一、工業發展的政策與措施
二、紡織業的發展
三、其他工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