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學術文化傳統,兩千年前儒家經典《大學》即倡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其意即涵蘊著彰揚學術、探索真理。而《中庸》論道:“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則闡釋了學術研究的治學精神以及達到真實無妄境界的必由之路。因此,從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審視與洞察,社會發展、科學昌明、思想進步,從來離不開學術科研力量與成就的滋養與推動。
大學是國家與社會發展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而科學研究的水平則又體現了大學的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是一所現代大學重要的標誌。因此,一個大學的學術氣氛,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引導著學校的科研狀態,而且滲透和浸潤著這個大學追求真理的精神信念。這正如英國教育思想家紐曼所言,大學是一切知識和科學、事實和原理、探索與發展、實驗與思索的高級力量,它態度自由中立,傳授普遍知識,描繪理智疆域,但絕不屈服於任何一方。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教育制度的轉換
一、作為士紳生產機制的科舉
二、科舉批判與革廢
三、新式教育的逐步確立:以學制為中心的討論
四、制度轉軌引起社會失衡
第三章 都市知識分子自我意識的形成
一、覺醒與萌芽:“中等社會”
二、知識自覺:“學術社會”
三、激進知識分子眼中的“知識階級”
第四章 知識分子棲身的文化建制
一、大學
二、研究機構——以中央研究院為例
三、出版:以商務印書館為中心的探討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