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我們肯定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我們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總有一些人被我們稱為“老好人”,他們貌似沒有脾氣,對人特別友善,也讓人覺得挺善解人意。可是時間一長,你對這種人往往失去了興趣,而他自己其實也挺糾結,總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或感謝。在心理學上對這樣的人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迎合型人格障礙”。
基本特點
“迎合型人格障礙”的人一般有幾種表現:“老好人”形象,在人際關係中,“迎合型人格障礙”的人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往往是一個“老好人”,但是人際關係未必就一定很好,因為和這樣的人相處時間久了可能會感到不舒服。與這樣的人相處,一開始是很容易的,“老好人”通常對同事、對朋友都很熱心,表現得善解人意,也喜歡幫助別人,有點什麼好處也總是讓著別人,顯得特別大公無私、替人著想。
但是這一切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他很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或者感謝,假如沒有得到這些,那“老好人”的內心會非常痛苦,也會有憤怒,只不過這憤怒他只是讓自己知道,不會表現出一絲一毫的介意,“老好人”總是用對自己不好的方式對別人好。
表現形式
自我犧牲去成就別人,除了在一般的人際交往關係中,“迎合型人格障礙”在婚姻等親密關係中也比較常見。“迎合型”的人有可能在婚姻中過分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去取悅伴侶,以此證明自己對伴侶是非常有幫助的人。在這種婚姻關係中,伴侶很難不去不斷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感激之情——你對我是多么好!我是多么感激你!你為我做出了這么多犧牲,你是一個多么好的愛人!……
“迎合型”的人在婚姻中對伴侶通常都是非常寬容的,無論伴侶做了多么出格的事情,“迎合型”的人都可能去忍受和說服自己。但是這種忍受和說服與真正的寬容是有區別的,真正的寬容是允許伴侶犯錯,並且敢於去面對錯誤進行溝通和處理,是一種真正的接受。而“迎合型”的人的所謂“寬容”,其實是根本不給對方一個承認錯誤的機會,哪怕是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也不敢去面對存在於伴侶之間的未處理的憤怒與內疚等衝突,反而是迴避自己內心的痛苦,用壓抑自己情緒的方式“抹煞”雙方溝通的可能性,長此以往便會形成婚姻中的問題。
巧妙控制,“迎合型”的人和人建立關係的方式是“討好”,這種“討好”在剛開始交往的時候可能會給人一種很舒服、很愉快的感覺,但久而久之,與“迎合型”的人工作或生活在一起,便會越來越感覺到不舒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說不出來,但總感覺到被對方用一根無形的繩子在牽著走,會越來越感到是一種束縛而不是舒服,因為總是要感激、總是覺得虧欠對方、總是要做些什麼,否則便會感到內疚。
舉個例子,在親子關係中,孩子更多地從養育者身上感覺到這一點,比如最常聽見的一些話:我們都是為了你……沒有良心的東西……假如不是因為你,我早就……
在類似上述這種表面上的迎合與自我犧牲的背後,是一種讓人窒息的控制。
疑似“迎合型人格障礙”如何改變,很多人看了以上的表現不免心虛——“我怎么也這么像‘迎合型’的人啊?”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這樣的特質,如果對生活不構成痛苦和障礙,就不是一個問題。只有當這種與人建立關係的方式成為一個人主要的、唯一的、持久穩定的僵化模式時,才構成人格障礙。
如果真的是“迎合型人格障礙”,而本人又感到很痛苦、想要改變的話,那么只能通過進行心理治療來加以調整和改變。
如果只是一般的“迎合型”人格,並沒有構成嚴重障礙的,完全可以通過一些自我調整的方式進行改善,我們先來看看非障礙情況下自我調整的方式。
自我調整的方式,首先,學習做真實的自己。“迎合型”的人與人建立關係,最怕別人不接受、不喜歡,因為心裡先有了這個不好的預期,所以總是認為隱藏起自己真實的情緒和感受才是最好的狀況,總是要做出很開心、很通情達理的樣子,別人才會接受,這就是“迎合型”的人與他人建立“迎合型”關係的原因。但是,事實上可能並非如此,學習勇敢地做真實的自己,可能才有與他人真實交往的可能。有什麼負面的情緒和感受,多和信得過的朋友、同事聊一聊,看看他們的反應,結果可能沒有想像中那么可怕,在他們心目中你的形象可能也不會像想像中那么一落千丈。嘗試,只有不斷嘗試,才可能會打破心中頑固的恐懼。
其次,愛自己,這是值得嘗試的冒險。“迎合型”的人活得很辛苦,愛別人超過愛自己,總是過多考慮別人的感受,同時也把自己的擔心和恐懼投射到別人身上,因此,生命中最寶貴的能量很多都耗費在對別人的關註上。那么,從現在開始,學習在親密關係中如何把更多的關注放在自己身上,把愛的能量給自己。當一個人愛自己、關心自己的感受時,可能最初會有些困難、會有些阻力,但沒關係,只要開始去嘗試愛自己、關心在意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慢慢就會體驗到愛自己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因為愛自己,也將贏得別人或伴侶對自己真正的尊重和愛。
第三,了解自己的需要。“迎合型”的人由於習慣於犧牲自己、總是為別人而活,久而久之,就忘了自己實際上也有需要、也有渴望。有別人的感激,就以為就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但事實上這只是飲鴆止渴。只有自己承認自己的需要,並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需要,才有勇氣去通過一些合適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需要。了解自己需要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做一些心理測試、做一做冥想練習、內觀、或者找精神分析師做一次心理分析。
第四,多尋找一些途徑去表達自己的需要。“迎合型”的人不是沒有需要,而是不知道如何去了解自己的需要,也不大懂得或者說也不大有勇氣去表達自己的需要。表達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樂趣,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必須要學會適當的表達。
學習表達的途徑有很多種,最簡單的方式是發展一些藝術方面的興趣愛好,或者參加一些表達性的藝術團體,在團體老師的帶領下找到那種自由表達的感覺。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藝術家或表達家,只是我們自己可能沒有發覺而已。當“迎合型”的人能夠自由舒暢地表達自己的時候,可能也就是越來越有能力與他人建立相互尊重關係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