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後
國民革命運動迅猛發展。為了配合即將進行的北伐戰爭,發展全國農民運動,1926年5月,由毛澤東任所長的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在此舉辦,周恩來、肖楚女、彭湃等共產黨員任教員。來自20個省區的327名學生,在此學習農民運動的理論和方法,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參加重大的社會活動。他們畢業後奔赴全國各地,領導農民開展反帝反封建鬥爭,對中國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後,人民政府於1953年修復舊址,建立舊址紀念館,周恩來總理為舊址題名。1961年,國務院公布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由中共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為全國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部委命名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點。
農講所舊址中,當年的所長辦公室、教務部、軍事訓練部、課堂、學生宿舍等均按原貌布置,並輔有《農講所舊址復原陳列》展覽,實事求是地展示第一屆至第六屆農講所的歷史。我館修復了番禺學宮東路建築的明倫堂和光霽堂,設有《孔子與儒學》、《中國科舉文化》、《廣東各地學宮》等展覽。同時,配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舉辦富有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意義的專題展覽。自建館以來,農講所舊址已經接待觀眾2000多萬人次,還迎接了數以萬計來自世界五大洲的國際友人。
歷史沿革
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後,國民革命運動迅猛發展。為了配合即將進行的北伐戰爭,發展全國農民運動,1926年5月,由毛澤東任所長的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在此舉辦,周恩來、蕭楚女、彭湃等共產黨員任教員。來自20個省區的327名學生,在此學習農民運動的理論和方法,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參加重大的社會活動。他們畢業後奔赴全國各地,領導農民開展反帝反封建鬥爭,對中國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位於中山四路42號的農講所
解放後,人民政府於1953年修復舊址,建立舊址紀念館,周恩來總理為舊址題名。1961年,國務院公布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由中共廣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為全國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部委命名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點。農講所舊址中,當年的所長辦公室、教務部、軍事訓練部、課堂、學生宿舍等均按原貌布置,並輔有《農講所舊址復原陳列》展覽,實事求是地展示第一屆至第六屆農講所的歷史。我館修復了番禺學宮東路建築的明倫堂和光霽堂,設有《孔子與儒學》、《中國科舉文化》、《廣東各地學宮》等展覽。同時,配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舉辦富有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意義的專題展覽。自建館以來,農講所舊址已經接待觀眾2000多萬人次,還迎接了數以萬計來自世界五大洲的國際友人。
歷史意義
1926年5月至9月,毛澤東同志在這裡主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簡稱“農講所”),古老的番禺學宮成了革命的搖籃。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培養農民運動幹部的學校。創辦於1924年7月,至1925年底已辦了5屆。所址先後設在越秀南路惠州會館和東皋大道1號。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由毛澤東擔任所長。開設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歷史等20多門課程。毛澤東同志講授了“中國農民問題”、“農村教育”、“地理”三門課程,並編輯了《農民問題叢刊》。農講所教員有蕭楚女、彭湃、周恩來、阮嘯仙、惲代英、趙自選等。他們分別講授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的課程。還聘請了社會知名人士郭沫若、何香凝等來所專題演講。農講所學員來自全國20個省區共318名。他們在這裡學習革命理論、進行軍事訓練,還到海豐、曲江等農村考察農民運動。畢業後,學員分赴全國各地進行革命活動,播下了許多革命火種,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重要的篇章。
農講所概況
農講所舊址正門懸掛著周恩來1953年題寫的“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的橫匾。進入正門,跨過泮池上的石拱橋,就來到了大成門。當年農講所的教務部和值星室、庶務部就分置在大成門的兩旁。所長毛澤東的辦公室兼臥室在東耳房,其室內設備十分簡陋。東南角有一張木板單人床,床前放著一對湖南式的方形竹箱,是存放衣物和書籍的用具,在靠西邊窗下,放置了辦公桌和椅子。辦公桌上擺著學員的筆記本、書報和文稿以及墨硯、筆架、毛筆等文具。所有這些,都會使人們想起當年毛澤東同志在這樣簡陋的環境中孜孜不倦地工作和學習的情景。大成門的西耳房是圖書館。寬敞的大成殿為課堂,崇聖殿正間是膳堂,東間為軍事訓練部,前院的兩廡和後院的兩廊都是學員宿舍。宿舍內除部分架子床外,多數是竹木搭成的統鋪。現在兩廡的前半部闢為陳列室,展出當年農講所的文物和學員、教員的像片以及他們的簡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對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進行了精心保護,並多次撥款修繕和復原舊址。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漢農講所
武漢農講所全名為中國國民黨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其舊址位於武漢市武農講所
昌紅巷(原黌<音同‘紅’>巷)13號,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毛澤東同志倡議創辦的一所培養全國農民運動幹部的學校。農講所1927年3月7日正式上課,4月4日舉行開學典禮。學生來自全國17個省,共800餘人。農講所的領導機構是常務委員會。鄧演達、毛澤東、陳克文擔任常務委員。毛澤東在所主持工作,參與制定教育方針和教學計畫,親自選聘教員,講授《農民問題》、《農村教育》等主要課程。共產黨人周以栗任教務主任,夏明翰任秘書。許多著名共產黨人、國民黨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三、惲代英、彭湃、方誌敏、陳蔭林、於樹德、李漢俊、何翼人、李達等在農講所任教。
教學情況
農講所以訓練能領導農村革命人材為培養目標,堅持理論聯繫實際,教育學生認真學習馬列主義理論,著重研究當時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問題,組織學生下鄉調查,參加社會活動。為造就農民武裝骨幹,農講所對學生實行軍事編制,講授軍事知識,進行軍事訓練,並組成學生軍參加鎮壓麻城地主豪紳製造的反革命暴亂和擊潰夏斗寅叛變的戰鬥。1927年6月18日,農講所舉行畢業典禮。大多數學生被委任為農民協會特派員,深入農村開展農民運動。大革命失敗後,許多師生參加了黨領導的武裝起義。在長期堅苦卓絕的中國革命鬥爭中,農講所師生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地理情況
舊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2850平方米。四棟磚木結構的房屋系晚清學宮式建築。原為張之洞創辦的北路學堂。1927年為農講所校址。1958年中共湖北省委決定籌建紀念館,周恩來題寫“毛澤東同志主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館名。1963年舊址紀念館正式開放。200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展出的有常委辦公室、教務處、總隊部、大教室、大操場等復原陳列和反映農講所歷史的複製陳列。農講所舊址開放以來,共接待觀眾1000萬人次。1997年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首批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