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農業園區是以農業技術創新為重點,以高科技、高轉化為特徵,融現代工程設施體系、高新技術體系和經營管理體系於一體,在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基礎上,突出經濟效益,充分發揮園區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利用已有的農業科技優勢、農業區域優勢和自然社會資源優勢,立足於本地資源開發和主導產業發展的需求,按照現代農業產業化生產和經營體系配置要素和科學管理,在特定地域範圍內建立起的科技先導型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基本功能
農業園區具有三大功能:社會公益性功能、企業盈利性功能和生態環保性功能。社會功能
1、展示示範功能:展示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最先進的農業管理手段、最具活力的農業經營方式。2、導向服務功能
導向功能: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發揮導向作用,符合區域比較優勢,確定優勢產業,體現區域特色。
服務功能:不同層次的園區有不同的服務功能:省級以上的園區,重點瞄準國際、國內科技發展的前沿,引進農業高新技術、加強技術消化吸收與攻關創新,提高原創性的自主開發能力,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發射台’;市縣(市)園區要圍繞區域特色和優勢產業,主動接收省級以上園區的科技輻射,做好新技術的組裝配套、熟化、示範、成為農業科技成果套用的“中轉站”;鄉鎮級園區要立足為本地農民服務,加快實用技術的推廣套用,直接為農業生產和結構調整服務,成為農業科技轉化套用的“播種機”。
培訓功能:農業園區通過示範培訓,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強化農業科技隊伍建設,普遍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和生產基本技能,培養造就具有一定的科技水平、能基本使用現代技術、了解社會信息的新型農民。
3、輻射帶動功能
通過輻射擴散作用,促進產品、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的流動,把經濟動力和創新成果傳導到廣大周圍地區,帶動整個區域甚至全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經濟功能
1、生產加工功能農業園區的本質是經濟實體,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是其最基本功能。農業高新技術產品的生產和加工是農業園區企業化運作和獲取經濟效益的根本保證。
2、孵化試驗功能
農業園區是一個擴大了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包括項目孵化和企業孵化。
(1)項目孵化:對象主要是研究開發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員,孵化的目標是科技成果企業化,即可生產化。
農業園區良好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條件,以及布局和立地上的差異使其成為農業高新技術理想的中試基地。通過資金、信息、技術、人才、政策環境等的集成,在園區內以農業企業為主體把高新技術成果孵化成適合市場需要的技術上較成熟的商品。
(2)企業孵化:對象是已註冊的中小型科技企業法人,孵化的目標是培育成功的中小型科技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家,並經過再孵化,實現由中小型科技企業向大中型科技企業的迅速轉變,進而開拓國際市場,實現跨國經營和國際化發展。
3、企業贏利功能:農業園區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效益為中心。通過不斷研究具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附加值的產品,追求效益最大化。
生態功能
農業園區本身具有的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可參與性、可操作性,只要略加配套包裝,就可成為很好的生態旅遊觀光產品,而且投資省、見效快、風險低、可塑性強,既可觀光,又可參與,既可品嘗,又可帶產品,具有其他旅遊不可比擬的獨特魅力。所以可通過現代設施工程、國內外優良品種、最新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及相關技術的展示示範,園林化的整體設計,加上獨特的農業文化、農業歷史、農業博覽、農事參與及生態休閒等功能的設計,農業園區成為融科學性、藝術性、文化性為一體、天人合一的現代生態農業觀光景點。但應該明確區分建設園區的主導功能和附屬功能,而不應該強調面面俱到。
類型
按項目投入
分為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國家級農業科技園、高效農業示範區、省市級農業科技園區。1、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由國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資創辦興建的,建立在農業科研和教學單位密集的地區。如1997年建立的陝西楊凌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區。
2、國家級農業科技園:由科技部管理立項、審批、管理的科技園區。2001年,科技部批准山東壽光等21個農業科技園區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試點);2002年又批准了寧波慈谿等15個農業科技園為第二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試點)。
3、國家高效農業示範區:分為工廠化高效農業示範區和持續高效農業示範區兩類。
(1)工廠化高效農業示範區:1997年由國家科技部立項,在北京、上海等五大城市實施的技術示範區,通過國家、部門、地方及企業聯合投資興辦。示範項目以設施園藝為主體,集成國內外高新技術的組裝配套,進行工廠化生產。
(2)持續高效農業示範區:1998年由科技部立項,主要是在全國不同的生態區域布點,以農業的持續高效發展為目標,以農業的高新技術帶動當地農業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
4、省市級農業科技園區:大部分由地方政府投資興建,項目的建設內容主要是圍繞當地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來展開的。其主要做法是利用當地的優勢資源,通過引進高新品種和集約化種養殖技術,提高農業的總體技術水平,培育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按建設目標
分為開發區型、科技開發型、生產展示型等3種園區。開發區型園區:參照工業開發區的管理模式,成立園區管委會,負責招商引資,為進園的各種業主服務,形成一園多企獨立經營的格局。以政府綜合規劃、綜合建設為主,通過建立優惠扶持政策、吸引各類企業和科技人員進園投資興辦農業科技企業。如泰州市高港農業科技園區,引進台灣、澳大利亞等多家客商進園辦企業,僅台灣一客商就投資1000 萬元,建成了華東地區最大的蝴蝶蘭生產基地。
科技開發型園區:以科技項目為依託,圍繞產品的產業化開發而建設的科技示範園區。由農業科技、教育、推廣單位的科技人員帶著項目、資金、技術到園區組織實施實行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管理,股份化投資,形成了一批科技人員領辦的科技開發企業。
生產展示型園區:以新品種、新農藝、新材料、新的種植模式等,集中試驗、示範、培訓和展示。技術成熟度高,實用性強,見效快,農民易接受。以縣鄉農業科技推廣人員建設為主。
按生態類型
可分為城郊型農業科技園區、平川糧棉生產型科技園、丘崗山地生態型農業科技園區、治理生態和保護環境的科技園區。城郊型農業科技園:這類園區一般建在大中城市市郊。因靠近大中城市, 既可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質、無污染、無公害、科技含量高的鮮活農產品,同時還起到改善城市生態、居民生活環境,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閒旅遊的場所,為中小學生提供綠色教育服務,滿足城市居民物質和精神需要的作用。如北京的錦銹大地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等。
平川糧棉生產型科技園:這是一種建於平原糧棉產區,以糧棉生產為主,推廣優質高產的農作物新品種,綜合運用先進的栽培管理、平衡施肥、節水灌溉等新技術,通過種、養、加結合,促進養殖業、加工業、副產品的綜合利用,使農產品轉化增值的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如北京地區就有平川型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區。
丘崗山地生態型農業科技園區:這是建在經濟、科技較發達的山區或丘陵地區,以園藝、林果等為主,多種經營並存,為開發山區作示範的農業科技園區。丘崗山地生態農業科技園區有以下幾種:(1)立體農業示範園區。在一個區域內,根據不同海拔高度和氣候條件進行山地、丘陵、灘涂、河谷的垂直梯度開發。(2)庭院經濟開發示範園區。以農戶庭院為依託,對庭院周圍荒山、荒地、荒水進行綜合開發。(3)名、特、優產品開發示範園區。丘崗山區一般具有獨特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有利於發展當地的名、特、優農產品。
治理生態和保護環境的科技園區:這是一種以保護生態環境、治理土地沙化和草原退化為主要示範內容的科技園區。
按示範內容
可分為設施園藝型、節水農業型、生態農業型、農業綜合開發型、“三高”農業型、“外向創匯”型園區。設施園藝型園區:這類園區以玻璃溫室、節能日光溫室和塑膠大棚等現代化農業設施為基礎,採用現代工程技術手段和工業化生產方式,為植物生產提供適宜環境,獲得較高產出、優良品質和良好經濟效益。如上海的孫橋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等。
節水農業型園區:這類園區一般建在缺水乾旱地區,以改善地面灌溉條件,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為目標,採用噴灌、滴灌等高新節水技術,把節水灌溉技術與農業節水措施結合在一起,形成綜合的農業節水技術體系。如甘肅省定西農業科技園等。
生態農業型園區:這類園區以資源可持續利用和農業生態良性循環作為主要示範內容, 注重把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相結合,採用系統工程的手段,發揮系統整合功能,通過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統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現廢物、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林草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和污染,提高農產品安全性。如江蘇大豐縣生態農業科技園。
農業綜合開發型園區:這類園區是在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的基礎上,引進一批新品種和先進集約化種養技術,發展一批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建立連片的農副產品加工基地,促進農產品深度開發的多層次加工增值,培育新的農業經濟成長點,帶動種養產業升級。
“三高”農業型園區:這類園區主要以先進農業技術為先導,以發展“高產高質高效”農業技術示範為主要目的。這是一種通過引進和推廣優質動植物品種,進行作物高產栽培技術和良種動物養殖示範和推廣,以提高糧、棉、油、肉、奶等的產出,獲得高質量農產品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外向創匯型園區:這類園區是一種以發展外匯型農業為主要出發點,以出口創匯、開拓國外市場為目的而建設的現代農業科技園區。有的以高新技術嫁接和改造傳統農業,開發傳統名優農產品出口。有的以引進國外優良品種和育種技術,採用“兩頭洋,中間土”的模式, 帶動農戶進行產、加、銷一體化。如福建漳州農業主要是以農產品銷往東南亞和香港、澳門地區為主的外向型農業科技園區。
發展歷程
我國農業園區建設始於1994 年。其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起步階段(1994年—1996年)示範推廣農業科技重點:提高產品產量和進行反季節生產的設施技術、工廠化生產技術等農業科技。
代表性園區:北京中以示範農場、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
中以示範農場是我國第一個實質意義上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1994年3月中以政府簽訂契約,1994年10月項目開工建設,到1997年10月已初步建成了23畝以色列連棟溫室、10畝日光溫室、40平方米蔬菜與花卉加工車間及配套的電力、施肥灌溉等設施。
第二階段:快速提升階段(1997年—1998年)
示範推廣農業科技重點:提高產品品質和進行反季節生產的優良品種技術、無公害生產技術等農業科技。
代表性園區:國家級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北京錦繡大地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階段——急劇膨脹階段(1999年至今)
示範推廣農業科技重點: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技術和質量控制技術。
代表性園區:中國農科院在河北廊坊建立的國際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該園區計畫總投資50.8億元,規劃占地2萬畝。
該階段農業園區發展建設經驗不足的情況並沒有多少改變,而且由於審批和管理非常混亂,我國農業園區發展建設出現過熱狀態。
服務領域
從戰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層面出發,我們所倡導的現代農業園區規劃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基於巨觀層面的園區農業開發SWOT分析2、園區農業發展思路與目標、功能定位
3、園區農業產業框架與產業關聯設計
4、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要素規劃
5、園區農業重點建設項目規劃
6、園區生態環境安全保護規劃
7、園區重點項目投資與效益分析
8、園區規劃建設實施展望與對策建議
9、規劃附圖
制約因素
1、政策制約國家對農業園區建設缺乏統一的巨觀指導,政策滯後於發展。目前,我國農業園區建設基本處於自由發展階段,多部門介入。
各部門積極性雖然得到發揮,但同時出現了缺乏統一的巨觀管理和政策引導現象。以致於造成一些地方盲目發展,一哄而上,規劃布局不合理,重複建設,不僅造成建設資金的大量浪費,而且影響農業資源區域優勢的發揮。
2、決策制約
農業園區設計和建設存在脫離國情、盲目求洋傾向。一些園區不能做到從實際需要出發,投入大量資金盲目從國外引進成套設備、工藝和管理系統,但由於缺乏配套設施、相應的技術和管理人員,或不符合當地自然資源條件,或運行管理成本過高等原因,許多引進設備不能達到設計生產能力, “半拉子工程”普遍存在,造成園區建設難以實現預期目標。
3、技術制約
農業園區產品結構不合理,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能力弱。
一些園區產品普遍較為單一,非花即菜,並且科技含量不高,市場競爭能力不強,沒能實現高新技術的密集和體現高產值、高收益的效果。
4、機制制約
農業園區運行機制不完善,發展缺乏活力。
政府可以是農業園區的投資主體,但運營主體應該是企業。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對園區的運營幹預過多,沒能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企業管理運營機制,重政績展示、輕效益體現,導致部分園區經營效果欠佳,發展後勁不足。
5、投入制約
農業園區建設資金不足,國家支持力度小且使用管理分散。
目前,農業園區建設資金主要來源於地方財政支持、金融貸款和企業投資,投資規模普遍較小。 國家投資力度較小,並且分散在多個部門,難以集中資金安排實施一些對我國農業發展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農業科技產業開發項目,支撐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政策、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制約不僅影響農業科技園區自身的快速、健康發展,而且嚴重阻礙了整個農業現代化進程。
在各制約因素中,管理機制的制約是核心。具體存在五大問題:
1、建設缺乏總體發展規劃
(1)園區建設投入成本過高
農業園區建園投資較大,尤其是建有現代設施園藝和進口溫室的園區成本更大。 例如進口的以色列全密封自控溫室,每公頃造價高達150萬元,其每年折舊費高達15萬元。由於建園成本投入太大、周期長,致使一部分園區的經濟效益不佳。
(2)選擇項目不準,示範內容過多
部分園區內建設和示範內容過多,重點不突出,沒有自身特色,導致園區間內容重複,建設內容分散,使有限的資金得不到充分發揮,園區的示範、推廣等作用也沒有表現出來。例如,湖北省黃岡市15個農業園區中,以經營大棚蔬菜為主的園區占8個,而且大棚蔬菜品種也基本趨同。
2、示範目的不明確
有的貪大求洋、求奇。有的受農業科技園區技術條件的限制,許多新技術、新品種引進後,雖然效益不錯,卻不能有效的消化吸收。如一些品種的引進,效益很好,但購種代價高,限制了推廣,特別是國外新品種,問題更為突出。
3、運行機制缺乏創新
(1)運行模式:
一部分農業園區都是按地方政府意圖建立起來的,其管理體制和運行的模式基本是按照計畫經濟運行體制和管理方式操作的,因而造成園區行政機構龐大,管理人員過多,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嚴重影響了園區生產和經營正常運轉。
(2)管理制度:
一部分園區的企業化管理制度不健全,企業經營受到上級政府過多的行政干預,缺乏應有的活力。
4、科技支撐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國農業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參與農業園區建設的比例還很低,科研教學單位和企業同農業科技園區在人才、智力和成果開發等方面進行交流的渠道不暢通。一些農業園區的經營者還缺乏技術創新的意識,擔心引進科技成果的費用過高,不願意花錢從科研單位轉讓科技成果。
5、人才斷層與短缺
部分農業園區的農業科技人才數量少、技術結構不合理,不能適應高科技農業發展的要求。
(1) 缺少園林、果蔬、畜牧、水產和加工的專業人才;
(2) 缺乏農業高科技人才,如生物組培快繁技術、無土栽培技術、計算機技術等;
(3) 缺乏善於經營管理的人才;
(4) 缺乏農業信息方面人才,尤其是從事工廠化農業技術研究的科研人員不足。
發展趨勢
1、園區生產方式由設施農業向大田農業轉化:農業園區在開始建設時候,基本以設施農業為主,它具有科技含量高和產出高的優點,但是由於投入較高,加之我國農業科技研發水平的限制,這種生產方式難以在我國大多數地區推廣。近年來,農業園區的生產方式正在由設施農業開始逐步向大田農業轉化,涵蓋了種植業、畜牧業、加工業等各個產業,空間不斷擴大,輻射範圍越來越廣,生產方式越來越多樣化。2、園區產業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開始建設的農業園區基本以單一產業為主,下一步將逐步實現產業多元化、產業一體化、產業鏈條化。實現從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行銷業、旅遊業等多鏈條相結合的方向發展。
3、園區功能從單一示範向帶動區域經濟龍頭轉變:園區傳統的功能主要是生產功能和示範功能,今後將以此為基礎,逐步向第二和第三產業延伸,實現第一、二、三產業聯合,使園區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
4、園區投資從單一主體向多元投資主體轉變:農業園區在建設初期,基本由各級政府投資,但這種投資方式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給財政帶來很大壓力。 近年來,各農業科技園區在投資機制上,通過利用各方面的力量籌集資金,基本形成政府投資、外商投資、園區自籌、銀行貸款的投資體制。融資渠道越來越寬,融資數量越來越大,從而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園區的良性發展。
5、園區建設主體從政府為主體向企業為主體轉變:農業園區在本質上看是一種經濟組織。在我國農業園區建設的初級階段,政府積極介入並大力支持十分必要和重要。但從長遠看,政府必須逐步從中退出,一方面可以讓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進入農業科技園區,在該領域發展壯大,活力增強; 另一方面可以減輕政府財政負擔,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規劃原則
一、園區規劃的任務根據國家和地區發展和建設的方針與政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長遠計畫、區域規劃以及園區所在地區的自然、社會和農業發展條件,布置園區體系,保證園區協調發展。具體包括:
1、科學制定規劃期內園區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目標;
2、確定園區的性質、規模和布局;
3、合理利用園區土地;
4、綜合部署園區生產、管理、服務、生活等各項建設等。
二、園區規劃的原則
1、前瞻性原則:規劃立足當前,科學預測未來,講求超前性。
2、示範性原則:示範園在經營過程中注重發揮示範作用,以點帶面,從而發揮更大的效益。
3、市場性原則:以市場為導向,科學合理地進行定位,明確功能、類型、特點及其細分市場,有針對性地開發產 品,追求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的整體最佳效益。
4、特色性原則:在發展定位、經營方式和景觀創造上均應突出特色,增強“生命力”和吸引力。楊凌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科技型觀光農業特色明顯。
開展以農耕文化與農業科技為內涵的農業科技交流、農業科普、田園觀光、農事參與、休閒娛樂、會議會展及農特產品購物等旅遊活動, 把楊凌建設成集農業觀光、科技交流與科普教育、休閒度假、會議會展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田園生態型農業科技文化名城。建有新天地設施農業科技示範園、人工降雨大廳、克隆動物基地、昆蟲博物館、節水科技博覽園等主要景點。
5、因地制宜原則
(1)考慮當地的資源條件和生態類型,選擇適宜的主導產業和產品,進行開發。
(2)充分利用原有基礎條件,以減少基礎性投資。
6、可操作原則
(1)功能分區可操作:主題內涵加以區別,連片開發,以保持建設的可操作性;
(2)政策上可操作:將規劃體現於政府的政策和管理體制中,以保證管理的可操作性;
(3)時間上可操作:採用整體規劃、分區開發的序列安排,保證開發的可操作性。
7、可持續發展原則
體現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社會可持續。以“嚴格保護、科學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為指導方針,實施保護性開發,切實做好生態環境和各類資源的保護,從而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及園區的可持續發展。
規劃內容
規劃成果在形式上包括:研究報告;文本、圖集;規劃說明書;基礎資料彙編四大部分。1、基礎資料收集與分析: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
(1)園區所在區域所做的該區域農業園區巨觀布局規劃的成果(如沒有,可以收集相關的檔案或導向性政策以及現有的相關研究成果);
(2)當地農業現狀(生產力水平、技術水平、主要產業等);
(3)各級農產品市場情況(包括地區、全國乃至相關的世界市場);
(4)園區所在地自然條件(包括環境污染程度);
(5)園區所在地社會條件
2、定性與定位: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園區的性質與規模;
(2)園區的主要功能與發展方向;
(3)園區的發展階段及每階段的發展目標。
3、發展戰略:內容主要有:
(1)確定實現園區目標的可能途徑;
(2)找出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的核心因素;
(3)制定園區發展的戰略。
4、園區項目規劃:主要有6點:
(1)各級市場前景分析與預測;(2)關鍵技術選擇;(3)適用性評估;(4)制定操作方案;(5)投資及運行費用測算;(6)效益與風險評估。
5、園區產業布局規劃
對規劃的園區項目進行合理的布局,以發揮最大效益。工作內容有:
(1)土地利用現狀及利用效益評估;(2)產業關聯程度分析;
(3)功能分析;(4)體現“定性與定位”部分的要求。
6、園區空間布局:主要內容有:
(1)確定若干功能區; (2)確定景觀及經濟軸線;(3)劃定產業帶;
(4)劃定核心區、示範區以及輻射區的範圍;(5)完成功能布局圖。
7、園區土地利用規劃:包括:
(1生產用地規劃;(2村鎮規劃;(3道路系統規劃;(4林地規劃;(5完成土地利用規劃圖。
8、園區景觀系統規劃:包括六個方面:
(1)確定景觀林、防護林以及苗圃的位置;(2)確定適當的景觀綠地;
(3)重新組織園區水系,使之符合生產、交通以及景觀的三重需要;
(4)設計一條或若干條(視園區大小和景點/示範點多少而定)景觀游線;
(5)調整旅遊接待設施的位置與數量;(6)完成景觀系統規劃圖。
9、綠色農產品環境保障規劃:主要包括八個部分:
(1)園區及所處區域環境現狀分析(特別是土壤與水體以及限制性生態環境因子分析);
(2)規劃目標、治理期限以及範圍; (3)環境功能區劃及環境控制目標;
(4)水環境治理與保護規劃;(5)大氣環境治理與保護規劃;
(6)固體廢物污染治理與資源化規劃;(7)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
(8)實施規劃的保證措施與管理對策。
10、園區運行模式規劃
(1)組織與管理模式
(2)園區運行機制:①資金籌措機制; ②土地流轉機制; ③技術支撐機制; ④經營機制; ⑤風險保障機制。
規劃程式
1、步驟委託規劃→調研階段→設計階段→方案優選→方案實施
2、編制流程(圖略)
評價
綜合評價:經濟效益評價+社會效益評價+生態效益評價(一)經濟效益評價:分為七個子系統,以年為一個考察評價的周期。
1、科技子系統:包括六個指標:
(1) 園區與科研院所等科技實體結合的緊密程度(或規模)結合越緊密,規模越大,園區利用高新技術的可能性越大,技術就越具有先進性。
(2) 先進科技成果的套用數量
這是一個絕對指標,其數量越多,高新技術對農業生產的貢獻就越大,園區產品的技術含量就越高,經濟效益也就會相應增加。
(3) 科技進步貢獻率:科技進步貢獻率= 農業科技進步率/總產值增長率×100%。
(4) 新品種使用率
新品種使用率= 本年度使用的新品種數量/本年度使用的品種數量的總和×100%。
(5) 農用設備(或設施) 更新率
農用設備(或設施) 更新率= 本年新增設備(或設施)/全年使用農用設備(或設施) ×100%。
(6) 科技成果轉化率
科技成果轉化率= 已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科技成果數量/科技成果總數×100%。
2、資金子系統
充足的資金投入是園區有效運作的經濟保障。
(1) 投資總量衡量指標:①年度投資總量;②投資增長率
(2) 資金分項使用指標
①科技投資比重=引進高新技術的投資量/本年度投資總量×100%。
②科研投資比重= 科研開發投資量/本年度投資總量×100%。
上述兩項指標考察園區對科技、科研的引進、開發在資金上給予的重視程度,也反映了園區持續發展是否具有後勁。
③設備更新投資比重=用於更新設備的投資比重/ 本年度投資總量×100%
④科技培訓投資比重=教育、培訓投資量/本年度投資總量×100%。
(3)資金運用效果指標:①資金產出率; ②資金淨產率; ③資金利潤率; ④資金利稅率。
3、人才子系統:園區人才層次的高低直接影響園區科研開發的進展。
(1) 園區科技人才比重
科技人才比重= 專業科技人才數/園區總人數×100%。
此項指標值越大,說明該園區具備的技術人員數量越多,其產品科技含量越高。
(2)園區人員的職稱結構
職稱結構可分為初、中、高三個級別。中、高級人才所占比例越大,園區科研開發、技術創新等能力越強,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3)年度接受科技培訓的人員數量(或人次數)
(4)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部門轉移的比重
農轉非比重= 本年度農轉非的勞動力數量/年初農業勞動力總數×100%。
通過科技的提高,可以將一部分農業勞動力從土地上轉移出來, 進入到非農業部門。農轉非的比重越大, 說明科技進步的程度越高。
(5) 二、三產業人數增長率
二、三產業人數增長率= (本年度二、三產業從業人數-上年度二、三產業從業人數)/上年度二、三產業從業人數×100%。
4、規模子系統
建設規模是從總體上反映農業高新技術園區發展成熟度的衡量指標。
(1)園區等級 (2)園區占地面積 (3)園區人員總數
(4)園區成果類別及總量 (5)園區中企業總數 (6)園區固定資產總額
5、成果子系統
(1)推廣的成果數量
(2)成果推廣數量的增長率
成果推廣數量增長率=(本年度推廣的成果數量- 上年度推廣的成果數量)/上年度推廣的成果數量×100%。
(3)成果推廣轉化比重
成果推廣轉化比重= 本年度已推廣的成果數量/本年度科研成果總數×100%。
(4)成果推廣的輻射程度
這是從定性的角度考察成果推廣效果的指標。可以分為幾個等級,即周邊縣市→全省→周邊省份→全國→世界範圍。
6、生產經營子系統
(1) 總量指標
①園區農業總產值; ②園區農業產值增長率; ③各類種植、養殖業的總產值;
④各類種植、養殖業的產值增長率;⑤園區年利潤總額; ⑥園區年利潤增長率;
⑦園區年出口創匯能力
衡量指標:園區年出口創匯總額;園區年出口創匯增長率;園區年出口創匯總額占年度總產值的比重。
⑧勞動生產率; ⑨投入產出率。
(2)個量指標
①平均畝產量(或者各類畜禽平均頭〔只〕產品產量);
②平均畝增產率(或者各類畜禽平均頭〔只〕增產率);
③農民人均純收入;
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
7、產品子系統
園區產品的市場前景是農業高新技術園區最基礎的屬性和指標值。
(1)園區產品市場前景
這是一個定性指標,需要有豐富預測經驗的專家根據產品目前的行銷狀況做出評價。
(2)產品市場占有率
產品市場占有率= 本園區生產的該種產品的銷售額/國內(或國際) 市場該種產品的總銷售額×100%。
(3)產品專業化程度
產品專業化程度= 形成專業化生產的產品產量/該產品總產量×100%。
(4)初級產品加工率
初級產品加工率= 已加工的初級產品產量/初級產品總產量×100%。
(二) 社會效益評價
1、示範帶動作用是否明顯
(1)是否帶動該地區的農業走上品種優良化,產品優質化,生產規模化,結構、布局合理化,服務社會化,經濟特色化、市場化、高效化的發展道路。
(2)是否進一步增強農民“科技興農”的意識。
2、是否具有展示觀賞功能優秀的農業園區是農業發展的“視窗”。
(1)是否展示高新技術,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
(2)是否改善城市生態、生活環境,為居民提供觀光、旅遊的場所,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3、是否有助於緩解社會就業壓力
評價指標:單位投資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即E0 =JE/IA。其中:
EO—百萬元投資所創造的就業機會;
JE —建立園區所創造的全部就業機會;
IA —創造新就業機會的全部投資。
(三) 生態效益評價
1、是否推行了無公害作物種植、節水灌溉、生物防治等高新技術;
2、是否建立了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其規模如何;
3、森林覆蓋率是否得到了提高,能否達到國家或國際先進水平;
4、是否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是否對環境造成了污染,程度是否較低等等。
農業園區規劃案例
康綠鮮生態農業園區康綠鮮生態農業園區位於四川彭鎮沿河壩村,緊鄰成新蒲快速通道。占地約929畝,地勢平坦,土壤質量較好。規劃區總體用地平坦,自然坡度較小。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2度,降雨921毫米,氣候溫和,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發展條件較好。設計方遠景團隊以打造集示範、教育、生產、度假、觀光於一體的綜合服務園區為設計理念。立足生態原則,結合國內莊園的發展形勢與優秀範例來進行布圖與設計。遠景此次設計靈感主要來自“田園地方”這一傳統文化。“生態”在古代即為風水,中國傳統文化倡導“天人合一”,講究效法自然,風水術中推崇的“天圓地方”原則,就是對這宇宙觀的一種特殊註解。設計以正南正北,正東正西方向為兩條主要景觀軸線,外輪廓形似卵圓形的多功能體驗區是農莊的核心,象徵“天圓”,內部道路系統圍繞兩條軸線分布,象徵“地方”,以此實現外圓內方、天圓地方的分布方式。農莊的種植區栽植模式圍繞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兩條軸線來分布,道路系統圍繞整個園區穿插分布,使整個園區感官上更具規模,操作上更科學合理,同時有利於作物接受充足光照,良好的生長。
仁壽清見開發示範農業園區
清水鎮位於四川仁壽縣北端,全鎮幅員面積70平方公里,轄設20個行政村、163個經濟社和兩個居委會。總戶數6321戶,總人口28000人。耕地面積23698畝,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玉米、小麥、油菜、水果、蔬菜等。示範園規劃位於仁壽縣清水鎮百花村、石鼓村。清見開發示範園西側緊鄰成(都)黑(龍潭)快速通道,北側靠近國道213線,交通十分便捷。清見規劃方遠景建築園林設計院以具有旅遊價值的清見柑桔種植為前提,以打造集示範、教育、生產、度假、觀光於一體的綜合性種植園區為設計理念,以規劃設計為手段,以生態種植、生態養殖、科研教育、旅遊觀光、特色餐飲、獨特農事體驗為目的,立足生態原則,結合國內種植示範園的發展趨勢與優秀範例來進行規劃設計。在園區整體布局上,立足現狀地形、溪流水塘、森林植被等自然資源條件,在對其加以保護利用的同時,結合規劃車行道、游步道及溪流河道合理組織種植園各功能區,實現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區域化、效益化與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