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紀念碑建於1913年,由川路總公司承辦,聘請王楠(字次陵,雙流縣擦耳岩人,畢業於日本東亞鐵道學堂)為總監工,負責圖紙設計和施工。紀念碑樣式繼承了我國碑塔建築的民族傳統,仿照北京白雲寺塔與山西凌雲寺塔的體型,同時參照國外建築的藝術和特點,構圖莊嚴,自然大方,熔中外文化於一爐,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徵和中國氣派,全碑造價共花費大洋10000元。碑由碑台、碑座、碑身、碑帽四部分組成,碑高31.86米,方形磚石結構,碑座四面有機車、路軌等浮雕圖案,碑身每面均嵌有辛亥保路死事紀念碑的陰刻碑文,字徑二尺許,字型各異。由當時書法家趙熙、顏楷、吳之英、張學潮書寫,其紀念碑四周浮雕就記錄了當時保路運動的一些故事。
詳細
碑座:碑座(包括基腳、台基、碑座)全高約10米,從基腳經台基至碑座共六層,最下層(即基腳)最寬周圍約20米,呈圓柱型,為本碑之基礎,鞏固得堅如磐石。中間兩層(即台基)寬度較小於基腳,亦呈圓柱型,屬於“月台式”的平台,可以由基腳石階上下。第一層有石階十級或“八”字型登入,台前迎面雕嵌有“中華民國二年川路總公司建”漢白玉石度約為十五米,呈方柱形,東西南北四方各鑲嵌長條青色石板,上面分別用不同字型書寫相同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十個大字,每字一米餘見方,書寫人都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即北面為張夔階(字學潮,清末貢生,工筆畫家)的漢篆,東面為吳伯朅(字之瑛,清末成都尊經書院院長)的漢碑,南面為顏楷(清翰林編修,川漢鐵路公司董事長)的北魏碑體,西面為趙熙(清翰林編修,文學家)的漢碑。字型雖各具特色,而字字蒼勁提拔,確屬珍貴的書法傑作。
碑身:碑身為本碑的主體,高於碑身,建有尖塔,圍以四座小塔,取五嶽朝天的樣式,碑頂上的瓦作二龍戲珠圖案,裝飾有雲龍和蝙蝠,象徵碑高聳入雲霄,並寓有“祈禱”之意。在本碑建築工程上,限於當時建築材料和技術,而獲得如此高超的水平,實屬難得可貴。首先是其牢穩鞏固方面,從表面系用磚石結構,實則本碑是用木樁排打作底,基礎始終堅固異常。再次是其所乘之碑身,僅四方磚柱屹立,嵌以石塊,中空架以木料而固之。如1933年8月,四川西部疊溪地震,碑身搖動,但未倒塌。1941年7月27日經日寇飛機轟炸,除碑的寶頂尖略有歪斜外,整個碑體並無顯著偏斜,足以證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