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識成智,佛教用語。瑜伽行派和法相宗認為通過特定的修行, 領悟佛教“真理”, 有漏(有煩惱)的八識就可轉為無漏(擺脫煩惱)的八識,從而可以得到四種智慧。這四智是:(1)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轉無漏時得“成所作智”(或稱“作事智”);稱此智“為欲利樂諸有情”,故能於十方以身、口、意三業為眾生行善;(2)第六識(意識)轉無漏時得“妙觀察智”(觀智);此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能根據有情眾生不同根機, 自在說法,教化眾生;(3)第七末那識轉無漏時得“平等性智”(平等智);此智“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恆共相應”,能平等普度一切眾生;(4)第八識阿賴耶識轉無漏時得“大圓鏡智”(鏡智);此智“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 如大圓鏡之光明,能遍映萬象,纖毫不遺。具此四智,即達到佛果(見《大莊嚴經論》卷三、《成唯識論》卷十等)。此說亦是藏傳佛教的重要理論。
相關詞條
-
唯識學轉識成智說研究
內容介紹
內容介紹 -
轉識
轉識,梵語,唯識宗所說轉起之前七識。復指事識為轉識,此則同於法藏之觀點。
-
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音譯ālaya-vijñāna),又譯為阿梨耶識。阿賴耶在梵文中的原意為:藏,能藏、集藏,阿賴耶識即是指能夠集藏分...
由來和涵義 佛法的根本識 佛門古今焦點 闡述阿賴耶識 玄奘大師闡述 -
八識
八識,是佛法基本正知見,謂眼、耳、鼻、舌、身、意為前六識,第七識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識為如來藏(又名阿賴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經》卷28:「云何名...
前六識 第七識意根 第八識如來藏 彼此配合 佛理深析 -
識
識的含義是 知道,認得,能辨別。佛教術語是指人的意識、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別能力。在早期佛經中,它經與心(Citta)、意(Manas)混用,在意義上...
字形字義 漢字演變 古籍解釋 佛學六識 佛學八識 -
轉識得智
佛教專有名詞 謂轉有漏的八識成無漏的四智,又稱轉識成智。依《成唯識論》卷十載(大正31·56b)︰‘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為主,故說轉識得。又有漏位智劣識強...
意義 摘錄 -
識陰
佛教術語,語出《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大佛頂首楞嚴經義貫》,成觀法師編著。
概述 詳述 -
末那識
“末那識”佛學用語,有情之心識共包括八種,“末那識”是八識中之第七識。譯為意,意有思量之義。“末那識”與前六識不同,前六識是以外境為對象,它的作用是思量...
在輪迴 丁福保佛 具體解釋 常見辭彙 中華佛教 -
第七識
末那識,為梵語manas之音譯,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將有情之識立為八種,末那識即為八識中之第七識。佛學解釋為修行人放棄善惡的分別心。
詞義信息 思量能變 起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