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形問題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拓展

轉形問題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拓展

《轉形問題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拓展》,作者羅雄飛,由中國經濟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本書研究以三大理論難題為主軸,在對這些理論難題進行探索的基礎上,推進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體系創新”,從而將其落實到更為現實的經濟層面。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轉形問題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拓展》的研究以三大理論難題為主軸,在對這些理論難題進行探索的基礎上,推進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體系創新”,從而將其落實到更為現實的經濟層面。第一個理論難題是“轉形問題”。旨在通過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維護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既有體系的科學性,為其進一步拓展確定一個方向。在《資本論》第三卷出版以來的100多年中,西方學者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質疑、否定主要是圍繞“轉形問題”提出來的。而“兩對總量”能否同時相等是這一問題的核心。由於“兩對總量”只能在“特殊條件”下同時相等,他們普遍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一般條件”下是不成立的。通過對“轉形問題”的具體研究,本書得出了以下幾點結論: 1.在投入轉化為生產價格的條件下,要使“兩對總量”同時相等,確實需要“特殊”的條件。 2.以生產價格計量的生產資料的“成本價格”與以價值計算的相應成本存在差別(“誤差”),但不能把這種差別引申為總價格、總利潤與總價值、總剩餘價值的“誤差”,更不能把這種“誤差”強加於馬克思。3.在投入轉化為生產價格且沒有“特殊條件”約束的情況下,馬克思在轉化理論中所運用的平均價值利潤率與運用新古典均衡分析得出的利潤率確實是不一致的,用以勞動時間為計價物得出的均衡價格總計的總投入也是不確定的,這與我們“投入資本沒有變化”的假定前提也不一致,這種不一致與“兩對總量”不能同時相等存在內在的關係。這種不一致是由新古典均衡分析的“資本計量問題”引起的。因此,就其實質而言,“轉形問題”在一定意義上可以看成“資本計量問題”的衍生物,或者說是這一問題的幻影,由此產生的“轉形問題”不但不能成為否定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由,而且它表明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納入新古典均衡分析框架是沒有出路的。第二個理論難題是複雜勞動的還原和價值一價格關係的重構問題。這是本書的核心內容。

作者簡介

羅雄飛,1964年生,福建寧化人,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2003年於北京師範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2008年1月於江西財經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世界中世紀經濟史》(合著)、《俞樾的經學研究及其思想》、《社會經濟問題探索》、《轉形問題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拓展》、《資本論簡論與導讀》;在《世界經濟與政治》、《南亞研究》、《經濟評論》、《清史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光明日報》(理論版)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在經濟學、歷史學、國際關係、哲學等多個領域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果。馬克思學說的發展、創新為其今後的研究方向。

目錄

1 導論

1.1 問題的提出、主要內容及其基本範疇

1.1.1 問題的提出

1.1.2 主要內容及其邏輯結構

1.1.3 基本範疇的界定

1.2 相關研究成果述評

1.2.1 國內有關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新發展的幾種思路及其評價

1.2.2 國外相關研究成果

1.3 指導思想和研究方法

1.3.1 指導思想及其基本原則

1.3.2 基本研究方法

2 “轉形問題”爭論及其分析方法問題

2.1 “轉形問題”百年爭論概況

2.1.1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論》一、三卷是否矛盾的爭論

2.1.2 20世紀四五十年代:“兩對總量”能否同時相等的爭論

2.1.3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否多餘的爭論

2.2 鮑特凱維茨“陷阱”和斯蒂德曼的利潤率分析

2.2.1 鮑特凱維茨“陷阱”

2.2.2 價值利潤率與貨幣利潤率的差異問題

2.3 關於鮑特凱維茨模型和利潤率“不一致”的分析方法問題

2.3.1 如何理解鮑特凱維茨模型的“特殊”條件

2.3.2 如何理解“成本價格”的“誤差”

2.3.3 新古典均衡分析與?轉形問題”

3 複雜勞動還原與價值?價格關係的重構

3.1 複雜勞動還原的經典理論依據

3.1.1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分析方法與複雜勞動還原

3.1.2 馬克思有關複雜勞動還原及其省略的相關論述

3.2 複雜勞動還原的基本思路

3.2.1 以基期平均耗費的直接勞動時間為基礎的還原

3.2.2 以基期的生產價格為基礎的還原

3.3 價值規律作用方式的變化與商品交換的基本原則

3.3.1 約束條件的放鬆與有關範疇的重新表述

3.3.2 以交換價值相等為基礎的非等價交換原則及其理論說明

3.3.3 個別商品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趨勢

3.3.4 產權約束條件下不同部門間的價值轉移

3.4 商品價格的價值基礎

3.4.1 供給價格的形成及其價值基礎

3.4.2 需求價格的價值約束

3.4.3 影子價格與要素價格的決定

3.5 對一些相關理論問題的闡釋

3.5.1價值總量的增長及其機制

3.5.2 工農業產品的價格“剪刀差”問題

3.5.3 基於不同價格體系的國際經濟比較問題

3.5.4 價值源泉與剝削問題

3.5.5 關於生產價格理論的進一步說明

4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拓展:經濟學新綜合的基礎

4.1 新古典經濟學的邏輯缺陷

4.1.1 貨幣工資率和利息率決定中的邏輯問題

4.1.2 資本計量與利潤率邊際決定的循環論證

4.1.3 技術選擇與資本密度、利潤率的關係問題

4.2 斯拉法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4.2.1 商品生產所費勞動與商品所購勞動存在矛盾

4.2.2 “標準商品”不能作為“不變的價值尺度”

4.2.3 勞動還原中存在的問題

4.2.4 聯合生產理論難以成立

4.3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經濟學中的地位

4.3.1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劍橋資本爭論

4.3.2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現代西方經濟學的兼容互補關係

結束語

英文人名對照表

參考文獻

後記

……

序言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體系與現代西方經濟學具有不同的哲學基礎和思想方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體系以歷史唯物主義或者說唯物辯證思想為基礎,可進一步上溯到德國的古典哲學。在它看來,以最簡單的歸納方法所得到的最簡單的真理,總是不完全的,因為經驗總是未完成的。它強調事物的普遍聯繫和運動變化,要求以科學抽象的方法首先把握事物的本質和最一般的規律,然後運用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敘述方法進一步闡釋一般規律或本質的特殊作用方式、表現形式以及以一般規律為基礎的事物的特殊規律。現代西方經濟學大體上是以英國的經驗哲學為基礎,強調經驗的總結和歸納,甚至認為經驗之外的事物是不可知的,“本質”或規律是不存在的。它突出了經濟人行為以及行為背後的心理分析,遵循從特例到一般、從微觀到巨觀的分析路徑。而相對忽視對普遍聯繫、運動變化的市場背景的分析,或者說對市場背景偏於相對靜態的分析。正因為這樣,同樣是把研究對象放在嚴格約束條件下進行分析,馬克思認為這種科學抽象能夠得出本質的、一般的結論,現代西方經濟學則認為由此得出的結論僅僅是“特例”;放鬆約束條件後,馬克思認為得出的結論只是一般規律在具體條件下的特殊表現,而現代西方經濟學則認為可以獲得更為一般化的結論。

文摘

“轉形問題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拓展”是圍繞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體系的繼承與創新及其與現代西方經濟學的關係展開理論思維的。理論創新是以科學繼承為基礎的,但是,每一種理論要發揮指導實踐的作用,都必須與不同時期的時代使命緊密結合。因此,本書在處理如何繼承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思想方面,沒有把重點放在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基本思想和原理的簡單重複方面,而是通過解答國內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提出的主要質疑來維護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科學性。與此同時,本書自始至終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精神實質貫穿於理論體系的發展、創新方面。在經過發展、創新的理論體系中,儘管對“商品”“價格”等概念以及價值量的表現形式和價值規律的作用方式進行了新的表述,生產勞動、價值、價值規律等核心範疇依然以原有的內涵為基礎。我們不是離開原有體系進行另起爐灶式的創新,而是首先找出原有結論的各種明確規定或暗含的約束條件,然後依照馬克思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理論擴展的內在路徑,通過約束條件的逐步放鬆,使理論在更為具體的層面加以拓展。這種拓展不是對原有理論的否定或替代,而是原有理論的具體化和進一步展開。

後記

《轉形問題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拓展》是筆者長期思考形成的部分經濟思想的結晶。筆者的思想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1989年以前為第一階段。那時,思維活躍,充滿激情,常與友朋激辯,但並沒有確定的思想內容,只是一些忽明忽滅的思想火花。不過,本書的一些思想實可追溯至此。記得1981,曾向高中的政治老師提出兩個問題:一是資本家的收入應有一部分屬於管理勞動所得;二是單位商品價值與勞動生產力成反比似乎不太合理。這些問題尤其是勞動生產力與價值的關係問題成為本書的重要研究內容。1989年秋至1998年秋屬於第二階段。1989年秋,筆者提出一種哲學上的見解:人與環境的矛盾決定思維,思維的進步及其具體成果——知識的增長——決定社會的進步和社會歷史不同階段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相應的社會關係,社會發展過程即是知識進步和人的個性不斷獲得自由發展空間的過程,據此,社會歷史可以分為野性、種性和個性三個階段,高度利和高度自由是未來社會的基本特徵。這一思想把存在先于思維與存在決定思維區分為兩個不同的命題,強調存在的先在性不能等同於決定性。因此,不是把存在簡單地看成決定思維的因素,而是把存在首先看成存在系統,將存在系統的內在矛盾運動即主體性存在與客體性存在的矛盾運動看成決定思維的根源,只有這種矛盾運動才能提供思維的動力並決定一定時期人類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筆者後來將這一思想表述為“四元結構”哲學,以區分於傳統的唯物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實質上這是一種廣義的唯物主義或者說是一種新唯物主義哲學思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