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事件發展初期和後期輿情表達的不一致或逐漸呈現逆向轉化態勢,甚至主流輿論或多數派意見與情緒也出現完全相反的逆轉,即網路群體的輿情表達遊走於不同的輿論漩渦中,主流輿論或多數派意見數次向不同方向的傾斜,使得輿情表達最終發生反轉。
成因
1.迎合客群的碎片化閱讀習慣
在新媒體時代,海量信息改變了客群的閱讀習慣,以往的細緻、深度閱讀被部分摒棄,取而代之的是快餐式、碎片化的閱讀,客群的第一訴求往往不是“深入了解”,而是“表面知曉”,客群追求的是信息的速度、廣度,而非深度。加上媒體競爭加劇,新媒體的套用日益普遍,“搶發頭條”、“獨家新聞”成為記者潛意識的新聞理念。在突發事件中迅速完成稿件,即使未經親身採訪,截取網路上的隻言片語,也要搶發快訊。在這樣的環境下,一次成型的新聞越來越少,“先在網路搶發,第二天紙媒跟進”成為媒體的慣用手法。客群在這個過程中接收的是事實的諸多碎片,對事件的認知僅是淺嘗輒止,有時還會被片面的信息所誤導,眾多事實被打上“有待確認”的標籤,其新聞價值大打折扣。
2.非專業出身的記者報導專業領域的事件
儘管新聞工作要求記者是“全才”,但在現實中記者不可能做到行行皆通。很多記者在採訪過程中過多依賴網路搜尋,為了趕時效並未採訪相關領域的信源,便匆忙據此進行預測和定論。這樣依靠隻言片語寫成的報導無疑存在很大的反轉可能。在一些涉醫、涉法報導中,由於專業知識匱乏,記者往往受民間輿論的影響而“站錯隊”,如湘潭婦幼保健院產婦死亡事件報導就可以看出記者醫學知識的欠缺。未詳細深入地了解真相,就急於下“診斷”,也是記者缺乏新聞常識,漠視新聞倫理的表現。
3.記者過多地代入同情心
網路為民間輿論提供了擴散的陣地,對於某些事件,往往是記者還未報導,其信息在網上已是滿天飛,並形成了初步的輿論場。這或多或少影響了記者對於事實的判斷,對於表面上暫時“弱勢”的一方,往往帶著同情心而不是“同理心”進行報導。如西安醫務人員自拍事件中,躺在手術台上的病人是弱勢一方,醫生撇開病人在一旁“自娛自樂”顯然觸動了客群敏感的神經。社會上存在的緊張醫患關係、當事人身份的特殊性,讓輿論站在表面上看起來弱勢的一方,從而對醫護人員大加抨擊。“同理心”不同於同情心,其要求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卻不能夠帶有對對方意見贊同的心理,態度應該是非主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