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輸電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電能的傳輸。它和 變電、 配電、用電一起,構成 電力系統的整體功能。通過輸電,把相距甚遠的(可達數千千米) 發電廠和負荷中心聯繫起來,使電能的開發和利用超越地域的限制。和其他 能源的傳輸(如輸煤、輸油等)相比,輸電的損耗小、效益高、靈活方便、易於調控、環境污染少;輸電還可以將不同地點的發電廠連線起來,實行峰谷調節。輸電是電能利用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在現代化社會中,它是重要的能源動脈。
輸電線路按結構形式可分為架空輸電線路和地下輸電線路。前者由線路桿塔、導線、絕緣子等構成,架設在地面上;後者主要用電纜,敷設在地下(或水下)。輸電按所送電流性質可分為直流輸電和交流輸電。19世紀80年代首先成功地實現了直流輸電,後因受電壓提不高的限制(輸電容量大體與輸電電壓的平方成比例)19世紀末為交流輸電所取代。交流輸電的成功,迎來了20世紀 電氣化時代。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直流輸電又有新發展,與交流輸電相配合,形成交直流混合的電力系統。
輸電電壓的高低是輸電技術發展水平的主要標誌。到20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常用輸電電壓有220千伏及以下的高壓輸電330~765千伏的超高壓輸電,1000千伏及以上的 特高壓輸電。
輸電線路
輸電是用變壓器將發電機發出的電能升壓後,再經斷路器等控制設備接入輸電線路來實現。按結構形式,輸電線路分為架空輸電線路和地下線路。架空輸電線路由線路桿塔、導線、絕緣子等構成,架設在地面之上。地下線路主要是使用電纜,敷設在地下(或水域下)。架空線路架設及維修比較方便,成本也較低,但容易受到氣象和環境(如大風、雷擊、污穢等)的影響而引起故障,同時還有占用土地面積,造成電磁干擾等缺點。地下線路沒有上述架空線路的缺點,但造價高,發現故障及檢修維護等均不方便。用架空線路輸電是最主要的方式。地下線路多用於架空線路架設困難的地區,如城市或特殊跨越地段的輸電。
輸電電壓等級
輸電的基本過程是創造條件使電磁能量沿著輸電線路的方向傳輸。線路輸電能力受到電磁場及電路的各種規律的支配。以大地電位作為參考點(零電位),線路導線均需處於由電源所施加的高電壓下,稱為輸電電壓。
輸電線路在綜合考慮技術、經濟等各項因素後所確定的最大輸送功率,稱為該線路的輸送容量。輸送容量大體與輸電電壓的平方成正比。因此,提高輸電電壓是實現大容量或遠距離輸電的主要技術手段,也是輸電技術發展水平的主要標誌。
在輸電過程中,輸電電壓的高低根據輸電容量和輸電距離而定,一般原則是:容量越大,距離越遠,輸電電壓就越高。遠距離輸電等級有3、6、10、35、63、110、220、330、500、750等十個等級。
從發展過程看,輸電電壓等級大約以兩倍的關係增長。當發電量增至4倍左右時,即出現一個新的更高的電壓等級。通常將 220千伏及以下的輸電電壓稱為高壓輸電,330~765千伏等級的輸電電壓稱為超高壓輸電,1000千伏及以上的輸電電壓稱為特高壓輸電。表中列出了輸電電壓與輸送容量、輸送距離的大致範圍。提高輸電電壓,不僅可以增大輸送容量,而且會使輸電成本降低、金屬材料消耗減少、線路走廊利用率增加。至1987年止,世界上已經使用的交流輸電電壓達到 765千伏。1150千伏的特高壓交流輸電已經有工業性試驗。已建成的最大的直流輸電工程,其輸電電壓為±750千伏,輸送距離2400公里,設計輸送容量為600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