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卵管鏡檢查
輸卵管鏡是用於檢查輸卵管腔內變化的顯微內鏡,主要用於觀察輸卵管腔內的形態與結構,為輸卵管內疾病的診治提供一種更加直觀、有效的方法,它可經宮腔鏡、腹腔鏡引導,或獨自進入輸卵管腔,觀察輸卵管各段內有膜形態,並能同時去除管腔內的碎片或粘連,對診斷了輸卵管內的疾病具有獨到之處。
適應症
1.最常用於因輸卵管性不孕患者的檢查及治療,包括輸卵管近端或遠端可疑病變。
2.不明原因不孕患者的輸卵管探查。
3.對輸卵管異位妊娠的
4.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可利用輸卵管鏡進入輸卵管鏡進入輸卵管進行配子或胚胎移植,幫助試管胚胎移植導管的定位。
5.對子宮輸卵管造影有禁忌證者也可直接行輸卵管鏡檢查和手術。
禁忌症
1.下生殖道急性炎症。
2.患者有子宮活動性出血。
3.對局部麻藥過敏或不能耐受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者。
4.嚴重的宮腔粘連。
5.子宮巨大黏膜下肌瘤。
6.可疑宮內妊娠。
術前準備
1.月經乾淨3-5日內進行輸卵管鏡檢查,術前30反正靜脈注射地西泮10mg,不需局部侵潤麻醉。
2.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嚴格消毒陰道及宮頸。
操作步驟
(一)經宮頸鏡輸卵管檢查
1.常規外陰、陰道消毒,並連線好各儀器,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2.術前應明確子宮的傾斜度及驅屈度,擴張宮頸後放置宮腔鏡觀測宮頸情況,找到輸卵管開口,若我軟管型宮腔鏡,可將物鏡端插入一側輸卵管腔開口1-3mm,直視間質部官腔。
3.從宮腔操作孔置入外徑0.3-0.8mm的同軸導管,將其插入輸卵管開口內約3mm,插入帶鉑金絲頭的導絲,可自然彎曲並減少對輸卵管的損傷。
4.當導絲前進過程中遇到阻力,可稍後退並輕輕左右鏇轉,若不能通過或導絲進入輸卵管腔距開口15cm時,可自然宮腔鏡直視下沿導絲插入外徑1.2-1.3mm、內徑0.3-0.8mm、可彎曲的特氟隆(Teflon)導管插入是李國慶,固定導管,抽出尾絲,沿導管放入輸卵管鏡,直達傘端,當圖像突然變暗,或看到活動的腸管、腸系膜或卵巢時,說明輸卵管鏡已經進入腹腔。
5.輸卵管鏡的頭不應該超過導管的頂端,以免損傷輸卵管壁。
6.將塑膠管鏡自輸卵管傘端逆行退回到輸卵管入口處,操作過程中沿輸卵管鏡與導管間隙持續灌注液體,灌注速度控制在10-15ml/min,觀察並記錄輸卵管檢查的圖像。
7.檢查完畢,在退出輸卵管鏡及宮腔鏡前再次檢查有無輸卵管及宮腔的損傷及出血。
8.檢查一側輸卵管後可使套管鏇轉180°,檢查對側輸卵管。
(二)非宮腔鏡引導下輸卵管檢查
1.線性外翻導管系統
(1)將輸卵管鏡放入導管內,鏡子的另一端接監視系統。
(2)將導管經宮頸放入宮腔達宮底後轉向一側宮角,找到輸卵管開口後,將球囊壓向開口,有壓力接口注入液體,當壓力達607.95-911.83kpa時,求囊外翻展開,內導管緩慢前行,若管中有輸卵管鏡,壓力應控制在202.65kpa。
(3)檢查方法同上述逆行檢查,也可自輸卵管開口起前行同時檢查輸卵管腔。
2.利於輸卵管導管及子宮導管輸卵管鏡檢查
(1)將輸卵管鏡放入導管內,再將輸卵管導管放入子宮導管,三件器械頭端平齊,並連線好注射器。
(2)將子宮導管經宮頸放入宮腔,找到輸卵管開口處,通過監視器看到輸卵管開口後按5ml/min的速度灌注液體,在輸卵管鏡監視下放入輸卵管導管,其他操作同宮腔鏡下輸卵管檢查。
注意事項
1.輸卵管鏡的頭端一定不要超過導管最前端,輸卵管鏡不應該\壓迫輸卵管上皮,沿輸卵管鏡與導管之間的間隙持續灌注液體,速度為10ml/min,使鏡面與輸卵管壁上皮保持一定液體膨脹距離。
2.取出輸卵管鏡前,必須再次詳細檢查有無輸卵管壁、子宮壁損傷及出血,確認無損傷、無出血後徐徐退出輸卵管鏡及宮腔鏡,再次一定消毒。
3.術後應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4.併發症的防治。輸卵管走出行並非筆直,故輸卵管鏡的放置過程中有損傷輸卵管的可能。
(1)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輸卵管穿孔,輸卵管部分或全部穿孔發病率在3%-10%,無需特殊處理且無遠期後遺症。
(2)輸卵管鏡檢查失敗率為16%。
(3)偶有鉗夾或固定輸卵管時有輕度出血,多能自行停止,不需特殊處理,有多量出血須予以電凝止血。
診斷價值
1.輸卵管鏡的優點
(1)輸卵管鏡作為微創傷技術,能直接檢查輸卵管腔內情況,故在診治女性輸卵管性不孕方面有一定作用。輸卵管鏡不僅能觀察到輸卵管峽部及間質部,而且能成功區分病理或正常,輸卵管鏡比子宮輸卵管管碘油造影術、腹腔鏡輸卵管通液染色、超聲下子宮輸卵管造影術、經腹輸卵管鏡等技術能更精確地檢查整條輸卵管,且能評估拾卵、運送受精卵的功能。
(2)輸卵管鏡檢查手術併發症少,成功率較高,一般認為在無梗阻情況下插管失敗為手術失敗,失敗率約為10%。
2.輸卵管鏡的缺點
(1)由於該術所限,對輸卵管檢查無法作全景式觀察,有時鏡下所見正常與否尚難甄別,在以下情況易產生蒼白圖像:沖洗不充分、鏡頭與腔內阻塞物或粘連線觸、鏡頭探出導管1mm以上以及將輸卵管鏡往前推進觀察時。未來在圖像處理系統上的進步可望解決此問題。
(2)評分表的有效性尚需得到更多的臨床證據支持。還有臨床上發現的大量輕微病變如小腔內粘連、息肉,尚未得到組織學證實。目前助孕技術的改進和成功率不斷例中套用,故其主要性受到IVF/ET技術的挑戰。
(3)要使該技術被廣泛接受,在國外需要門診連續麻醉監護系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