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徐退(約公元1821年—1903年),原名宗勉,後改為退,字進之。清代
![](/img/0/db0/nBnauM3X3ATMwITO3cTM4cDOzMTMxETOzIDMwADMwAjM2EzL3E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人物生平
自幼聰明好學,尤其喜愛書畫,師法鄭板橋,擅蘭竹。是繼鄭板橋、李鱓
![](/img/0/15f/nBnauM3X4MjN1ITO3cTM4cDOzMTMxETOzIDMwADMwAjM2EzL3E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他再赴北京,寄居於南城“蓮花寺”內。因會試後名落孫山,一氣之下,將自己的監照貼在國子監祭酒署牆壁上。從此他流寓北京,並與揚州府官員劉熙載、厲恩官等人結交為文友。同時他放棄學文,專攻書畫。當時他的作品就被滿清權貴、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等人欣賞而“挾金求書”。
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困頓北京的徐退在劉熙載的資助下回到興化。當年他在自家祖宅第二進大庭院西南側建成一處竹園,並自號“種竹道士”。從此,他隱居園中寫字作畫,並與後來成為國學大師的李審言和顧碩等人交往。晚年的徐退鶴髮童顏,頗有仙風道骨之氣派,直到90歲才無疾而終。
書畫成就及影響
徐退的字清秀飄逸、揮灑自如,集百家之長,並自成一體。他師板橋而不死仿板橋。他所畫的梅、蘭、菊、竹章法自然、結構嚴謹、疏中有密、密中有疏,而成為“揚州畫派”傳
![](/img/3/eb1/nBnauM3XyIjMwMTO3cTM4cDOzMTMxETOzIDMwADMwAjM2EzL3E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徐退之後,此畫系在興化人才輩出,其中有擅長畫蘭的魏克三;有善長畫竹的劉芳;有善長用左手畫蘭花的成蘭蓀以及後來的吳魯賓、孫家泰等一批善畫蘭竹的高手。
徐家竹園巷
因巷內有書畫家徐退故居中一茂密竹園而命名的徐家竹園巷,位於儒學街東側。南北方向的古巷長約150米,它南接儒學街、北與東西向的御史巷相連,向東可進出牌樓南路,向西拐彎北行為柏家大場巷,由此巷可出入牌樓西路。
徐家竹園巷東側,原為一片古民居。民國初年,因建天主教堂而被徵用。該教堂部分建築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改為新民國小,五十年代又分別劃歸昭陽鎮政府和新生國小。目前,全部歸新生中心國小所有。其哥德式鐘樓和禮拜教堂、附屬設施分別於十年浩劫期間及以後被拆除或改建它用。
徐家竹園巷9號徐退故居,為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的三進三院及東西廂屋組成的一組具有典型清代建築風格的民居。其第二進的占地100多平方的庭院南側小園內(約60多平方米)長滿了高出屋檐的翠竹;幾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小巧玲瓏的假山點綴其間,成為興化城七、八處私人竹園中的一個精品(興化城清代私人花園中的小竹園有:大南門城內陳六房內竹園;鄭家花園巷擁綠園內的小竹園;鄭板橋故居內外的小竹園;李鱓故居浮漚館的小竹園以及東城外家舒巷內趙海仙洋樓花園中小竹園等等)。令人遺憾的是歷經100多年的徐家竹園不幸毀於“文革”初期,而徐退故居前後三進十多間清代建築也被其後裔於上世紀三十年代以2000銀洋出售給王傳昭所有。從此,徐家竹園巷成為歷史而徒有虛名。
興化城上千條古巷道中,以私人的姓氏、官職、花園而命名的並不多見,只有名人、名士才有資格獲此“殊榮”。而徐退是一位名聲很高的書畫家,再加上他有一處不同尋常的竹園,以他的姓氏和竹園命名為徐家竹園巷也就理所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