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按其來源可分為瀦留性囊腫(如粘液腺囊腫、舌下腺囊腫、皮脂腺囊腫等)和發生育囊腫(如皮樣或表層樣囊腫、甲狀舌管、鰓裂囊腫等)兩類
粘液性囊腫
[發生] 是因創傷造成黏液腺導管損傷致黏液外滲或儲留的囊性病變。
[性狀] 囊內蛋清樣透明粘稠液體
[臨床表現]
1.以青少年多見
2.可發生在有粘液腺的任何部位,好發於下唇、舌尖與舌腹,上唇、口底、頰、齶黏膜較少見。
3.患者常有咬唇、舌舔觸牙等習慣而導致的損傷史。
4.囊腫位於黏膜下、然突出表面,為圓球或半球狀柔軟的腫物,較小,直徑一般在0.5~1.0�左右,呈淺藍色半透明的魚鰾狀。破裂後流出蛋清樣透明粘稠液體而消失。
[診斷] 粘液腺囊腫位置表淺,臨床特點較典型,診斷不難。
[治療] 多採用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 粘液腺囊腫摘除術。如圖:
非手術治療
(1)藥物燒灼腐蝕法
(2)冷凍治療:液氮低溫治療。
舌下腺囊腫
[發生] 多因腺體、導管損傷破裂,分泌物溢漏入組織內形成外滲性囊腫。腺體及導管近端分泌物瀦留擴張而形成囊腫。
[性狀] 囊內淡黃色或蛋清樣粘稠液體
[臨床分類]
單純型:為典型的舌下腺囊腫表現。位於舌下區,囊腫呈淺藍色,捫之柔軟有波動感。位於口底一側,長大似重舌。囊液粘稠略帶黃色或呈蛋清樣,有消長史。
口外型:又稱�突型,表現為下頜下區腫物。口底表現不明顯觸之柔軟與皮膚無粘連。穿刺抽出蛋清樣液體。
啞鈴型:口內舌下區及口外下頜下區均可見囊性腫物。
[臨床表現]
1.囊腫好發於兒童與青少年;
2.生長緩慢,初期一般無自覺症狀;
3.常先發生於一側的舌下區黏膜與口底肌間,長大後可越過中線至對側;
4.囊腫表面呈淺紫藍色,質柔軟有波動感,形似蛤蟆咽囊,故有“蛤蟆腫”之稱;
5.囊腫損傷破裂後有淡黃色蛋清樣粘稠液體流出而縮小或消失,但傷口癒合後又可復發。
[診斷]
臨床表現+穿刺
[鑑別診斷]
與口底粘液腺囊腫和口底、下頜下區血管瘤相鑑別
[治療]
手術治療必須摘除舌下腺方可達到根治的目的
1.舌下腺摘除術(下圖)多採用口內口底切口。
2.在導管口後方的舌下襞與下頜體內側黏膜的中間,作平行於下頜牙弓的切口,切開囊腫表面的口底黏膜至第一磨牙遠中。
3.先自囊腫及腺體的前緣和外側作鈍分離,在明視下,輕輕提起腺體鈍分離顯露下頜下腺導管,並妥善加以保護;當分離內側至第一磨牙部位處時,須注意位於導管之下舌神經的保護和勿損傷舌深動、靜脈,直至腺體全部游離後完整摘除 。
4.徹底止血後,自後向前縫合口底黏膜。縫後時注意勿將下頜下腺導管誤扎 。
5.創口內留置乳膠片引流
6.術後24~72小時抽除或撤換引流,術後一周拆線。
(1)切口 (2)分離 (3)摘除腺體與囊腫 (4)縫合
皮脂腺囊腫
[發生] 主要因皮脂腺導管堵塞,皮脂腺分泌物逐漸增多,使皮脂腺囊狀上皮膨脹而形成瀦留性囊腫。祖國醫學稱之為“粉瘤”。
[性狀]囊內為白色凝乳狀皮脂樣分泌物
[臨床表現]
1.常見於面部,囊腫位於皮內,並向皮膚表面膨出。
2.囊壁與皮膚緊密粘連,中央可有一小色素點。臨床上可以根據這個主要特徵與表皮樣囊腫作鑑別。
3.內容物為白色凝乳狀分泌物。
4.皮脂腺囊腫發生緩慢,呈圓形。與周圍組織界限明顯,質地軟,無壓痛,可以活動。
5.一般無自覺症狀,如繼發感染時可有疼痛、化膿。此類囊腫可能發生惡變――皮脂腺癌.
[診斷] 病史+臨床表現+穿刺
[治療] 在局麻下手術切除。囊腫並發感染的處理。
皮脂腺囊腫摘除術(下圖)
1.按囊腫表麵皮膚的皮紋方向,沿囊壁與皮膚粘連部分的兩側作梭形切口;
2.切開皮膚後用組織鉗夾住粘連的皮膚提出囊腫,沿囊壁作銳分離,將囊腫與粘連的皮膚全部摘除;
3.沖洗創口後縫合皮膚,術後一周拆線。
皮樣或表皮樣囊腫
[發生] 上皮細胞遺留;上皮細胞植入。
[性狀] 囊內可抽出乳白色豆渣樣分泌物,有時大體標本可見毛髮。
[臨床表現]
1.皮樣或表皮樣囊腫多見於兒童及青年。
2.皮樣囊腫好發於口底、頦下,表皮樣囊腫好發於眼瞼、額、鼻、眶外側、耳下等部位。
3.生長緩慢,呈圓形。
4.皮樣囊腫常位於黏膜或皮下較深的部位或口底諸肌之間。
5.位於口底正中,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或頦舌肌以上的囊腫,則多向口內發展;囊腫體積增大時可以將舌推向後上方,使舌體抬高,影響語言,甚至發生吞咽和呼吸功能障礙;
6.位於下頜舌骨肌或頦舌骨肌以下者,則主要向頦部發展。
7.囊膜表面的黏膜或皮膚光滑,囊腫與周圍組織、皮膚或黏膜均無粘連,觸診時囊腫堅韌而有彈性,似麵團樣。
(1)位於下頜舌骨肌之上(2)位於下頜骨肌之下
[診斷] 病史+臨床表現+穿刺檢查
[治療] 手術摘除。
(1)口底切口 (2)頜下切口
甲狀舌管囊腫
[發生] 由殘存上皮分秘物聚積可形成先天性甲狀舌管囊腫。若甲狀腺下移過程發生障礙,則可異位於此下降路線上的任何一點。
甲狀舌管囊腫的好發部位
[性狀] 囊內為黃色透明液體
[臨床表現]
1.甲狀舌管囊腫多見於1-10歲的兒童,亦可見於成年人。
2.囊腫可發生於頸正中線,自舌盲孔至腦骨切跡間的任何部位,但以舌骨上下部為最常見。
3.囊腫生長緩慢,呈圓形,臨床上常見者多如胡桃大,位於頸正中部位,有時微偏一側。
4.質軟,周界清楚,與表麵皮膚及周圍組織無粘連。
5.位於舌骨以下的囊腫,舌骨體與囊腫之間可能捫得堅韌的索條與舌骨體粘連,故可隨吞咽及伸舌等動作而移動。
6.多無自覺症狀。
7.囊腫可以經過舌盲孔與口腔相通而繼發感染。
8.囊腫感染自行破潰,或誤診為膿腫行切開引流,則形成甲狀舌管瘺. 亦可見出生後即存在的原發瘺。
9.甲狀舌管瘺如長期不治,還可以發生癌變。
[診斷] 發生部位+隨吞咽移動
[鑑別診斷] 與舌異位甲狀腺鑑別。
舌異位甲狀腺可簡稱舌甲狀腺。舌甲狀腺常位於舌根部或舌盲孔的咽部,呈瘤狀突起,表面紫藍色,質地柔軟,周圍界限清楚。用核素掃描時,可見異位甲狀腺部位有核素濃聚。
[治療] 應手術切除。
鰓裂囊腫
[發生] 多數認為由胚胎鰓裂殘餘上皮組 織發展而成。
[性狀] 黃色或棕色的、清亮的,含或不含膽固醇的液體。鰓裂瘺可時有黏液樣分泌物(第一鰓裂瘺可伴有皮脂樣分泌物)溢出。
[臨床表現]
1.鱗裂囊腫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常見於20-50歲;來自第一鰓裂者,年齡則常更小些。
2.鰓裂囊腫位於面頸部側方,頜角以上及腮腺區者常為第一鰓裂來源;
3.發生於約相當肩胛舌骨肌水平以上者為中份,多為第二鰓裂來源;
4.發生於頸根區者多為第三、第四鰓裂來源;
5.來自第三鰓裂者,因第三咽囊在胚胎時形成胸腺咽管,故亦稱胸腺咽管囊腫。
6.臨床上最多見的是第二鰓裂來源的鰓裂囊腫;其次為第一鰓裂來源;第三、四鰓裂來源比較少見。
7.腫塊大小不定,生長緩慢,病員無自覺症狀;
8.如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後可以驟然增大,則感覺不適。
9.若有繼發感染,可伴發疼痛,並放射至腮腺區。
10.觸診時腫塊質地軟,有波動感鰓裂囊腫穿破後,可以長期不愈,形成鰓裂瘺。
11.鰓裂囊腫可以惡變,形成鰓裂癌。
[診斷] 病史+臨床表現+穿刺檢查+造影
[治療] 根治的方法是外科手術徹底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