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山地車是一種很棒的運動器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產生了很多專用的設計。山地車架子大部分屬於下面幾類:越野(cross country/XC),速降(downhill/DH),繞標賽(dual slolam/DS),以及自由騎行(freeride/FR)。這些類型中,越野車的靈活性比較高,可以說除了最崎嶇最陡峭的地形以外,越野車能勝任包括山地和公路在內的所有地形。 越野車根據車架的設計不同而分為三大類:硬尾,軟尾和全避震。每個設計都有自己的優勢。其中,軟尾車的特點是後三角的形變比較大。在金屬壽命和極限形變方面,鈦管比鋼管又高了一籌。在極限形變範圍之內,鈦的金屬壽命幾乎是無限,因此在軟尾車上很適用。
特點
軟尾車架在騎手蹬踏的過程中會有能量損失。這種架子比硬尾重,所需的維護也比硬尾要頻繁。
軟尾車架的七大類別
軟尾車架有哪些?本文主要介紹七大主流後避震車架結構,主要分為單轉點系統、多連桿系統、四連桿系統、無下沉的四連桿系統、浮動式連結系統、虛擬式連桿轉點(VPP)系統、單一連結系統。
1.單轉點系統
主要結構:單轉點系統是目前最常見的前後避震系統類型。這種系統的運桿只藉助一個軸承與車架的連結,它的上軸承的位置決定了車款的騎乘性能。像越野車,軸承多處於中齒盤左右的高度;自由騎車款的軸承位置則相對高一些,偏前一些。
優點:重量輕、結構簡單、價格便宜且易保養,對路面的起伏反應快速、直接。
缺點:較易晃動,容量泄力,易受傳動系統干擾。
技術:單轉點系統大部分採用的是折衷的作法,因此建議用具踩踏平台的後避震器。
代表車款:Cannondale Jekyll, Scott Strike.
2. 多連桿系統
主要結構:這種結構的車身後段避震系統最容易和四連桿系統混淆,因為從連桿數目看二者是相同;但從功能上看這種車身後段的功能卻與單連桿系統非常相似。在這種結構中,並無連桿連結著腳踏軸承的主軸承和後輪軸。簡單說:就是有多連桿支撐的單連桿系統。
優點:剛性佳,無單側避震器荷重不均的問題。
缺點:因軸承較多,容易晃動。
技術:若採用具踩踏平台的後避震器,可使其性能大幅提升。
代表車款:Rocky Mountain Element,Storck,Adrenalin,Stevens F9.
3.四連桿系統
主要結構:是一種隆起式連結即鏈條支架上的軸承點位於後懸之前的設計方式 ,這是四連桿有別於多連桿系統之處。如此一來,後輪即是在一個由四個軸承點構成的轉彎處移動。例如在Specialized的車款上,後輪就是垂直向上吸震。此情況下,避震器也必須與鏈條獨立作動。
優點:作動極靈活,無傳動系統干擾。
缺點:有四個軸承,略嫌過重。
技術:由於沒有傳動系統干擾,因此不需要具踩踏平台的後避震器支撐系統,或者只用較輕型者即可。
代表車款:Specialized,FSR, Scott,Genius.
4.無下沉的四連桿系統
主結構:屬於四連桿系統的一種,例如GIANT在其NRS車架中採用的即是。此結構中,後輪是朝斜後方吸震。此外,其避震器也沒有逆向緩動行程。受到碰撞時,避震器吸震後又會立刻和鏈條導桿拉開,所以也會造成煩人的後續晃動。
優點:無晃動,即使立姿騎乘亦穩定。
缺點:需做精確調校,舒適度會受影響。
技術:不需具踩踏平台的後避震器,因為此—避震系統早已做好防晃動措施。
代表車款:Giant NRS
5.浮動式連結系統
主結構:此一由Fusion廠研發的浮動式連結系統儘管看起來極為複雜,但基本上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四連桿系統。其特殊之處在於避震器懸置於迴轉桿和連桿之間,此種設計可使其擁有細膩的敏銳度及較低的重心。
優點:敏銳度高,傳動系統中佳,重心較低。
缺點:需要複雜的車架結構設計。
技術:搭配普通彈簧,即可使此一浮動式連結系統作動極為優異,踩踏時也無晃動現象。
代表車款:Fusion.
6.虛擬式連桿轉點(VPP)系統
主結構:此虛擬式連桿轉點系統是由兩支迴轉桿帶動整個後輪,利用其緩衛行程做一個S型轉彎運動。如此一來,避震器在踩踏時即會自動定位於與傳動系統無干擾的位置。
優點:踩踏時無明顯晃動。
缺點:需要細心調校,靈活度不怎么高,有輕微腳踏回擊現象。
技術:不很需要具踩踏平台的後避震器,只能改善其立姿騎行功能。
代表車款:Intense,Santa Cruz Blur.
7.單一連結系統
主結構:在此種單一連結避震系統中,腳踏軸承是以游移方式和車架、後輪連結,因此構成了多連桿和傳動連桿混合結構。車手踩動腳踏的力量愈強,避震系統承受的壓力會愈小。
優點:無立姿騎行之晃動,踩踏時車身穩定。
缺點:如車手離開座墊,避震器的作動會略嫌不夠敏銳。
技術:不需要具踏平台的後避震器,因為系統本身即幾乎已無晃動現象。
代表車款:Klein Palomino ,Maver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