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效應

軌道效應是套用於量子力學的原理。

對於作軌道運動的物體,廣義相對論和經典力學的預言在很多地方有所不同。廣義相對論預言公轉星體的軌道會發生總體的旋轉(進動),而軌道本身也會由於引力輻射而發生衰減。
行星繞恆星作公轉的經典力學軌道(紅)和廣義相對論軌道(藍)比較廣義相對論中,任意軌道的拱點(軌道上最接近或最遠離系統質心的點)會發生進動,這使得軌道不再是橢圓,而是一個繞著質心旋轉的準橢圓軌道,其總體上看接近於玫瑰線的形狀。愛因斯坦最早通過近似度規來表示牛頓力學的極限,並將軌道運動的物體看作一個測試質點從而在理論上得到了這一結果。這一結果的重要性在於,它能夠最簡潔地解釋天文學家勒維耶在1859年發現的水星近日點的反常進動,而這對於當時的愛因斯坦而言是最終確認引力場方程的正確形式的一個重要依據。
從精確的史瓦西度規[66]或採用更為一般的後牛頓力學近似形式也能夠推導出這種效應。從本質上說,這種進動是由於引力對時空幾何的影響,以及對物體引力的自能量的貢獻(其意義包含在愛因斯坦場方程的非線性中)。現在已經觀測到了所有能夠進行精確軌道進動測量的太陽系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的相對論進動,而且已經觀察到某些脈衝雙星系統的軌道進動效應,其效應要比太陽系內行星高出五個數量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