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車廣運官廣西橫州知州。父車霆。正德二年(1507年)十月初十出生,苦讀力學,嘉靖十年(1531年)中舉,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式乙未科進士,初授山東行人司行人。嘉靖二十年,任浙江道監察御史,“為人狷介,好任氣”,又任京都五城御史,“巡南城,督京輔屯政,風紀振肅”[1],不畏強權,彈劾武定侯郭勛,遷湖廣道監察御史,升北京巡城都御史,與曾守約、曾舜漁、利賓被稱為惠州晚明四御史。嘉靖二十七年(1548)正月,因兵部侍郎兼總督陝西三邊軍務曾銑上《重論復河套疏》,為嚴嵩所誣,邦佑“義憤所激,申救甚切”,被廷杖死[2]。
[編輯]注釋
1^《博羅縣誌》
2^道光《廣東通志》
車邦佑 (1507年~約1548年),字翊卿,原籍博羅泰尾(今泰美鎮)車村,後移居惠州府城。車邦佑出身世家,祖父車廣運曾任廣西橫州知州,父親車霆曾任福建布政司都事。他自幼志向遠大,以晉代“囊螢照讀”的車胤自勵,苦讀力學。嘉靖十年(1531)考中舉人,十四年進士及第,授行人。嘉靖十九年,遷浙江道監察御史。“為人狷介,好任氣”。後又任京都五城御史,“巡南城,督京輔屯政,風紀振肅”。
嘉靖二十年(1541),武定侯郭勛交結權貴桂萼、張璁,恃寵驕橫,植黨作威。被朝中言官上疏揭露,嘉靖皇帝大怒,命錦衣衛將郭勛逮捕入獄。經鎮撫司審訊,論罪當斬。但嘉靖皇帝對他尚無誅殺之意,以量刑不確為由發回鎮撫司再審。當時車邦佑為京城五城御史,他總結同鄉曾守約疏奏郭勛總監陵工時欺詐放縱反遭誣告報復的經驗教訓,先行在京城明察暗訪,“核京城內外諸勛戚店舍,詳列以聞,”,為台諫彈劾郭勛提供了確鑿證據,鐵案如山,在群臣交相彈劾下,嘉靖皇帝雖想再次寬釋郭勛也找不到說得過去的藉口,郭勛未能獲釋,死於獄中。經此之後,車邦佑受到嘉靖皇帝的賞識,奉旨出巡諸省。後又升為北京巡城都御史,奉敕冊封崇王。
疏救曾銑遭廷杖 樹牌坊後人景仰
嘉靖二十七年(1548)正月,兵部侍郎兼總督陝西三邊軍務曾銑(與曾守約同科進士),因上《重論復河套疏》倡議收復河套,與朝中大臣意見相左。當時奸相嚴嵩正欲羅織罪名置首輔夏言於死地,便抓住這個機會,串同甘肅總兵仇鸞,代仇鸞起草疏文上報,誣陷曾銑掩蓋敗績、?扣軍餉,以及派遣其子曾淳賄賂首輔夏言,“交結近侍官員”。須知,手握兵權的邊關將領與內廷大臣私下交接,貫來為朝政所禁忌,奸相嚴嵩深諳此中利害,對曾、夏狠下殺手,雖然是欲加之罪,無中生有,嘉靖皇帝竟深信不疑,親自擬旨,將曾銑 “交接近侍律斬,妻子流兩千里,即日行刑。”
這個案子,也就成了一樁史稱“其言絕無左驗”的大冤案。據道光《廣東通志》記載,時為北京巡城都御史的車邦佑聞訊,明知皇帝成命在前,仍為“義憤所激,申救甚切,忤旨廷杖,旋卒”,年僅42歲。王度之後,車邦佑是第二個為堅持正義而頂撞皇帝,以身殉職的惠州人。
據《明史·世宗帝紀》載,在曾銑和車邦佑死後的十餘年間,邊境不寧,人們這才逐步認識到曾銑《重論復河套疏》關於收復河套的倡議,確具遠見卓識。隆慶元年(1567),給事中辛自修、御史王好問上疏為曾銑雪冤,隆慶皇帝旨允,對冤案中的死難者加以安撫,這當然也包括了被廷杖至死的御史車邦佑。建國前惠州府城四牌樓 (今中山北路)矗立著四座牌坊,其中一座牌坊正面刻“四奉敕命”、背面刻“世命國恩”,就是為車邦佑所建。邑人還把曾守約、車邦佑,連同利賓和曾舜漁譽為 “惠州晚明四御史”。遺憾的是,這座牌坊一度被遷至西湖寶塔山下,但很快也被城市建設的步伐所蠶食。
車邦佑歸葬西湖,但車墓在解放後離奇失蹤,據說仍完好保存在某一山頭,可惜無緣以見。和曾氏祖居一樣,位於泰美鎮車村的車氏宗祠,由於遠離城市而沒有受到城市建設的蠶食,得以保存至今,為後人景仰車邦佑提供了惟一的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