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簡介
境內有公路直通義馬車站和義馬礦務局機關,並與洛潼公路相接,交通方便。井田境界東以F8斷層為界和常村礦相接,西以F2-1斷層為界與千秋礦相鄰;南至F16、F17斷層;北至隴海鐵路防護煤柱和澗河防護煤柱。東西走向長4~8公里,南北傾斜長為2~4公里,面積18.9平方公里。井田開採屬侏羅系煤層。即2~1煤和2~3煤,2~1煤大部可采,2~3煤普遍可采。在33勘探線以西深部,2~1煤和2~3煤合併,煤質牌號為長焰煤。
歷史發展
躍進礦東採區2~1煤層歷史上曾有開發,據1958年《下磨煤礦擴大設計說明書》估計,採空區約占該礦設計可采面積的15%。投產後,在掘進349配風巷遇有老巷出水後,發現前人採過的巷道密布,互相串通,巷道呈圓拱形,無坑木支護,巷道內發現鱉形油燈多盞。30年代中期,義馬村平老四在原下磨礦主井以西300米處,開井口2個,擁有立式鍋爐1台,1台蒸汽絞車,每次提煤半噸。
產量規模
躍進礦原籌建為21萬噸/年礦井。地質儲量650萬噸,可采儲量357萬噸,服務年限16年。1958年7月開始建井,1959年10月建成投產,投資142.38萬元。由於沒有地質報告書,只靠境內21號鑽機和千秋、常村2個生產礦井提供的資料,進行設計,建井後發現有許多採空區(2~1煤層),儲量大大減少。大躍進形勢下不合理的開採,使礦井服務年限大為縮短。1966年5月,127地質隊對井田的41線以西進行了清查,41線至33線進行了詳查。1968年3月武漢煤礦設計研究院提出將常村礦和躍進礦合併擴建為120萬噸/年的設計方案。根據設計在原下磨風井以東開一主斜井。1969年3月1日破土動工。主井坐標是x=3844173.300,Y=19580796.5,Z=428,坡度為1430。長度為1130米,副斜井於1969年6月動工,坐標是X=3844183.738,Y=19581074.845,Z=424。1972年躍進礦設計組根據當時生產形勢,改變了武漢設計院將常村、下磨合併的方案,提出將躍進礦擴建為年產60萬噸礦井的設計方案。該方案的主要指標是井巷開拓總工程量112308m3,擴建總投資1325.3萬元。噸煤投資為29.45元,全員工效1.3噸/工。擴建的內容是新開一對主副斜井(即原來已施工的主副井)。+170水平大巷,+200水平總迴風巷,新開一個風井,新建地面生產系統和鐵路運輸系統,兩個生產採區。1975年10月礦井移交生產時,完成井巷工程8761米,土建工程為2522m2,總投資為1959.9萬元。礦井剩餘工程較大,生產環節不完善。1976年~1979年又進行了一次環節改造,主要是進行井底車場,增加一井底煤倉和一上山採區。井巷工程量為1698米,土建工程為7600m2,投資117.2萬元。環節改造後生產能力達到60萬噸/年。1983年~1984年對通風系統、地面排矸系統、地面鐵路專用線又進行了一次技術改造,使該礦生產環節基本趨於完善。1985年生產原煤89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1959年~1985年共產原煤941.5萬噸。
1986年全礦職工4012人,產煤64.5萬多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