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多彩貴州金黔獎三都縣苗族女娃《跺(dūò)月亮》群舞,獲2011年三都縣打魚鄉蓋賴村苗族藝術節一等獎;2012年獲貴州省優秀藝術課例成果一等獎,2012多彩貴州黔南賽區一等獎,省級半決賽第一名,總決賽金黔獎,《跺月亮》講述的是:一個信仰月亮的苗族部落,表達對月亮崇敬之情的故事。楊再清老師使用了蓋賴村蘆笙舞蹈的“跺步”特點,精心編導的苗族原蘆笙舞蹈。溶打魚鄉苗族古典的蘆笙舞蹈步法、身法、手法於一體,主要是以古典的打魚蘆笙舞蹈中的“跺步”而得名“跺”;“四步”、“六步”、“哄腳步”中的轉身、擺手、繚帶等動作來修飾,體現了蓋賴苗族蘆笙舞蹈的“跳月”。舞蹈中時圓時方,變化多端的隊形,猶如月圓月缺,象徵了苗族祖先對月亮的崇拜。小苗娃腳上動作多、上肢動作少,以腰、膝的自然搖動為舞蹈的基本點,雙腳按蘆笙曲調節奏,變換出優美姿勢,雙手於兩側稍往外,自然搖擺,加上舞蹈者頭上的金白色的銀冠一點一搖,全身銀飾叮噹作響,腰間花帶一飄一閃,繡花裙腳邊的白羽毛銀浪翻飛,翩翩漫舞中舞者步履輕盈,酷似嫦娥騰雲駕霧,奔向月亮。因此得名:《跺月亮》。舞蹈意義
該舞蹈動作感情飽滿熱烈,形態嫻雅端莊、柔和瀟灑。表現出苗族人民勤勞勇敢,熱情奔放的性格,體現了苗族兒女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境界,顯示出苗族人民古老而絢麗的多彩的生活狀態向善向美的追求。來自苗族聚居的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打魚鄉,這個鄉苗族人口占本鄉人口82.3%,蘆笙舞歷來是苗族人最喜愛的一種舞蹈,俗話說:“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蘆笙;只要有蘆笙的地方就一定有苗族”。“蘆笙響,腳板癢”等的佳傳。從古至今,苗族蘆笙文化在打魚鄉完好保存著,為群舞《跺月亮》的誕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總決賽結束時,評審江東: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舞蹈研究所副所長,點評說:“貴州是原生態資源大省,各民族精神面貌在舞蹈中鮮活而動。貴州搭建高平台展示原生態舞蹈,讓更多的人們感受到貴州的激情,讓人看到貴州原生態後繼有人。”貴州田野民間歌舞集《原色》總導演、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舞蹈編導林辰點評:“《跺月亮》中,一群小姑娘帶給舞台的衝擊力很強烈,一種鮮活的生命力頗具感染。從這點也又以看出年輕一代對原生態舞蹈繼承,發揚的捉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