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管綜合徵(metatarsal tunnel syndrome)亦稱為踝管綜合徵是指徑神經在通過位於內踝後下方的踝管至足底的行程中被卡壓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和體徵,由Keck於1962年首先報導。此病多發於青壯年從事強體力勞動者或長跑運動員.跖管綜合徵為跖部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使跖管內肌腱發生無菌性炎症、腫脹變性,或其他原因導致脛後神經周圍纖維組織增生,導致跖管內壓力增加,主要表現為脛後神經在脛屈肌支持帶下經過骨性纖維管時受壓迫缺血所致的臨床症狀。跖管綜合徵是臨床常見的神經卡壓綜合徵之一。
概述
跖管又稱踝管,是位於踝關節內側的骨性纖維管,是小腿後部和足底部深蜂窩組織間隙的骨與纖維組織形成的一條通道。該管內脛後神經受骨纖維管壓迫而產生的一系列足部症狀,稱為足跖管綜合徵。
跖管由後上向前下走行,形成約90°的彎度,淺面由分裂韌帶遮蓋,深部為跟骨、距骨及關節束。跖管內由前向後排列有脛後肌腱、屈趾長肌腱、脛後動靜脈、屈FEC7長肌腱等通過。當足部活動劇烈,踝關節扭傷時跖管內肌腱磨擦腫脹,跖管內腔相對狹窄而壓力增加,引起脛後神經受壓,或分裂韌帶退變增厚,足部先天畸形等原因,也可以造成脛後神經受壓而出現趾管綜合徵。
神經受卡壓後的病理變化,神經功能的改變與神經受卡壓的程度、時間的長短成正比。早期反覆的暫時性缺血可產生疼痛及感覺異常。長時間神經卡壓可發生脫髓鞘改變和神經變性,足部出現麻木、肌力減弱與萎縮、神經傳導時間延長。
病理學變化包括:①在屈肌、支持帶與足母趾展肌的纖維性起點處存在神經卡壓;②肌腱滑膜的增厚,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③在骨折跖管綜合徵患者中,可發現骨折造成的創傷後纖維化引起的神經卡壓。
病因
1.先天性因素 外展肌肥大以及副外展肌跟骨外翻畸形、扁平足等都可使跖管的實用容積減小,從而引起脛神經卡壓。
2.跟骨及踝部骨折 如復位不良、畸形癒合亦可使跖管容積減小。另外跖管的基底部不光滑可產生壓迫、摩擦而傷及脛神經。
3.慢性損傷 從事強體力勞動者長跑運動員以及踝關節頻繁高強度跖屈背伸者,肌腱滑動增多、摩擦增強,可引起腱鞘炎、腱鞘充血水腫,加之屈肌支持帶相應增厚,跖管伸縮性減小,其內壓力增高可壓迫脛神經並影響其血供,產生神經功能障礙鶒。另外,類風濕關節炎、老年骨關節病等患者皆可形成增生的骨贅,骨贅突入跖管亦可使脛神經受壓。
4.跖管內部因素 腱鞘囊腫、脂肪瘤、曲張的靜脈亦可引起脛神經卡壓。
5.其他 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妊娠、大隱靜脈及小隱靜脈曲張等。
發病機制
跖管最狹窄處在其遠端,神經分支均在此通過並穿過外展肌起點的纖維孔才進入足都。足底內側神經孔有跟舟韌帶為其上緣,外側神經孔的四周為跖方肌,故足外翻可牽拉支持帶和跖外展肌使跖內側神經、血管產生扭曲和卡壓容易出現神經受壓症狀。另外踝關節背屈或跖屈時,屈肌支持帶在跖管處起著約束作用,防止肌腱滑脫,如果足踝部活動驟然增加肌腱滑動增多、摩擦增強即可引起腱鞘炎。如足踝部活動繼續增加,則腱鞘充血腫脹日益嚴重,屈肌支持帶亦相應增厚跖管伸縮性下降因而跖管內壓力增高可擠壓脛神經,影響其血供使神經發生功能障礙。
症狀
臨床表現:
患者起病緩慢,多發於一側。在早期,表現為足底、足跟部間歇性疼痛、緊縮、腫脹不適或麻木感,疼痛有時向小腿放射,有時沿足弓有抽搐,久站或行走後加重有夜間痛醒病史,多數患者在脫鞋後能緩解。隨著病情的進展,疼痛常逐步加重,進一步可出現脛神經在足部的支配區感覺減退或消失。足跟部的皮膚感覺可以是正常的,這是因為跖內側神經在跖骨以上從脛神經分出或是由於卡壓的部位在跖管下方。晚期可出現足趾皮膚發亮、汗毛脫落、少汗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徵象,甚至有足內在肌萎縮表現。檢查時兩點間距離辨別力消失是早期診斷的重要依據;內踝後下方的tinel征常為陽性;將足外翻外鏇時可誘發疼痛。
診斷:
依據病史、臨床表現、EMG檢查、X線檢查及CT檢查即可成立診斷。
鑑別診斷:
1.跖痛 這是一種症狀診斷,多見於30歲左右的女性,以穿尖頭高跟鞋者好發,最早的症狀是前足掌部疼痛、灼痛或束緊感,嚴重者疼痛可累及足趾或小腿,一般在更換鞋子後緩解,檢查時跖骨頭外有壓痛,可伴有胼胝,足趾可呈屈曲畸形。
2.糖尿病的足部表現 患者有糖尿病史。由於患者的小血管多受累,出現小血管硬化、變性,使累及的器官組織血供不足引起神經缺血缺氧,代謝退化。此外,由於糖尿病患者的白細胞抗感染能力減低,易引起感染。在足部表現為足趾缺血性疼痛,以小趾為多見,足部的振動覺、痛溫覺消失,足內在肌萎縮,近趾間關節背側(蚓狀肌)中跖趾關節跖趾屈(骨間肌)障礙,從而可形成爪狀趾畸形,嚴重者可有小趾壞死感染。X線片可見跖部血管鈣化陰影,足部骨質溶解疏鬆,夏柯關節炎。
3.足部類風濕關節炎 為全身性病變的局部表現,女性患者多見,局部表現為足底部痛行走時痛重跖趾關節最易受累。此後可侵及足的任何部位,可伴發腱鞘炎關節周圍沿腱鞘有腫脹疼痛。晚期可出現前足畸形,如尖足足內翻、足外翻、外翻等發作時ESR增快,X線片可見關節間隙狹窄、骨質疏鬆、關節破壞及脫位等。
4.足部痛風性關節炎 多見於男性初發時多在第1跖趾關節發病急驟,疼痛劇烈,壓痛明顯,局部皮膚有紅腫,發作時疼痛可持續幾天到幾周常反覆發作,間歇期無任何症狀,發作期血尿酸可增高,關節穿刺液中如找到尿酸鈣結晶可明確診斷,慢性患者X線片可見關節面附近有蟲蝕樣陰影。
檢查
1.EMG檢查 可見足底內、外側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潛伏期延長。
2.X線檢查 可發現及了解踝關節及跟骨骨折癒合情況。
3.CT檢查 雙側對比有助於發現跖管內的囊腫及腫瘤等。
治療
1.保守治療 對症狀輕者,以及在發病早期可給予消炎鎮痛藥物休息、跖管內潑尼松龍封閉等治療,套用支具保持足內翻位可使屈肌支持帶鬆弛、跖管變大而緩解疼痛。
2.手術治療 對保守治療無效、神經卡壓症狀明顯者,可做跖管切開減壓術,手術除松解屈肌支持帶外,還需松解足底內、外側神經,松解至其進入神經孔處並將神經入口的纖維切開。
3.藥物治療 口服非甾類抗炎藥物、維生素B等藥物。
4.注射療法 抗炎鎮痛液8~12ml跖管內注射,每周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