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幼年性跖部皮病自1968年起才有描述,曾有過不同的病名,如異位性冬令足、前跖部濕疹、乾燥性跖部皮炎、前跖部乾性趾尖炎、小兒趾周皮炎、摩擦性跖部皮炎、濕性和乾性綜合徵等。但由Mackie和Husain提出的幼年性跖部皮病則已為多數學者所採用。
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如:
①穿不透氣的運動膠底鞋,產生嚴重浸漬;
②穿尼龍襪加重了浸漬;
③反覆摩擦;
④浸漬引起角質層含水量增加,脫鞋後又產生皮膚乾燥,如此交替;
⑤異位性體質背景等。
為非特異性,表皮角化不全與角化過度交替,棘層肥厚,無海綿形成,真皮輕度水腫,血管及某些汗腺周圍有少量單一核細胞浸潤,汗腺管在其表皮部分展開或中斷。
症狀體徵
多侵犯青春期以前的兒童,但1歲以下者罕見,至青春期可自愈。通常局限於跖部前1/3部,多數對稱性分布,有以紅斑、角化過度和皸裂為特徵的三聯征,而從不會出現水皰,跖部前1/3部及蹲趾趾面一定受累,其它趾則隨著足向外側移行而漸少受累,罕有波及足跟(如受累也較輕微),而足弓處則不會受累。指尖及手掌部也要發病,但通常較輕。
受累皮膚常光亮、乾燥、皸裂,猶如塗上一層油漆,趾間皮膚正常,不脫屑,無滲出和皸裂,如皮損延及足跟時可見皮膚皺紋加深,皸裂處有時可出血。由於患兒常剝掉翹起的皮屑,從而可引起小的疼痛性創傷。
診斷檢查
需與下述疾病相鑑別:
(一)鞋襪組成物引起的變應性接觸性濕疹 常見水皰,有劇癢,多數波及足兩側。
(二)兒童足部異位性皮炎 主要位於足背、趾背及其周圍,趾部一般不受累,有結痂、水皰損害,自覺瘙癢,在膕窩、肘前部常伴發皮損。
(三)跖部銀屑病 皮損可波及足弓,有皸裂,在遠處常可找到典型的銀屑病損害,有時活檢有助於診斷。
(四)足癬 常可波及趾間,必要時可作真菌檢查以證實之。
治療方案
急性發作期可用高效的皮質類固醇製劑。如出現皸裂時可外用尿素霜、尿囊素霜、水解明膠軟膏等。對少數病情特別嚴重的病例,應強迫臥床1周,可使皮損基本消退。
預防及預後
(一)不穿不透氣的鞋,如橡膠鞋等。
(二)冬季不穿合成纖維襪。
(三)脫鞋後立即塗上一層油膏以避免多汗和乾燥交替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