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針對人體足部疾病輔助治療的器具。足部疾病一般包括:拇外翻、腳底筋膜炎、姆囊炎、足部關節炎、跖骨痛、跖骨痛、槌狀趾等。發展
足部輔具最早由德國器具研究中心研發,得到足部患者的青睞,為患者解決了行走問題和避免手術留下了後遺症。韓國、日本逐步開始發展。足部輔具事業發展比較晚,我國引進了現代康復醫學的理論和方法,並同中國傳統康復醫學相結合,使在我國土地上成長起來的這門新興學科,既吸收了國外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在足部器具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人類康復輔具起源:
中國是人類起源的發祥地之一,根據現有的考古資料,人類已有300萬年的歷史。有人研究認為:“人類絕不是首先從天然環境優越的地區發展起來的,一種區域性的和異常嚴峻的自然選擇力量,成為促使森林古猿種群分化並從中派生出人類的主要原因”生態環境的劇變、嚴峻的自然選擇力量,迫使人類從其起源開始,到以後的體質演化,都必須與自然展開艱巨的鬥爭。其中包括與疾病及損傷的鬥爭,人類生存和保健的需要,受到嚴酷的自然環境的威脅,疾病叢生,壽命很短,他們迫切要求醫藥衛生的保護,是促使醫學康復發展的基本條件。
華夏文明發展:
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自從產生以來就持續不斷、一脈相承的發展到現代。然而在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雖屢經曲折磨難,甚至幾臨傾覆消亡的厄運,卻一次又一次地哀而復興,蹶而復振,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華文明正是在不斷吸收、消化各族文化的過程中興旺發達起來的。中華民族充滿自信,非常開放,氣勢恢宏。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民族融合中發展壯大,中華文明也是在不斷地兼收並蓄中輝煌燦爛的。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獲益非淺。
足部產業發展
清朝中葉,隨著封建王朝的衰落,1840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著千年古國,“東亞病夫”成了我們中國人的代名詞。長期動盪導致中國整體發展水平落後,也導致康復事業落後國外已開發國家數十年.二十世紀我們從“東亞病夫”到如今“和諧社會”。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國民健康水平持續改善。但我國現有六千多萬殘疾人。同時,我國人口正在迅速老齡化,目前,60歲以上的老年人超1億,並以年均3%的速度增長。此外,慢性病的功能障礙者為數也不少;而且我國康復事業發展比較晚,九十年代初,我國才引進了現代康復醫學的理論和方法,並同中國傳統康復醫學相結合,使在我國土地上成長起來的這門新興學科,既吸收了國外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又具有中國特色。黨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委陸續制定頒布了有關康復醫學的法規和計畫,以促進其發展。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同時,國家主席第36號令予以公布,並且決定自1991年5月15日起實施。
康復事業是知識和技術含量比較高的事業。我們團結各界專家、教授、學者,形成一支康復服務高素質的技術骨幹隊伍、技術管理隊伍,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康復業務人員的技術指導、業務研究;康復事業也是一項崇高的事業。當我們的專家用自己高超的技術,解除了一個又一個患者的痛苦,使他們有生以來第一次站立起來,第一次行走,因而慶幸自己開始了新的生活的時候,我們知道,這是人道主義的生動實踐,這是平凡中的不平凡,這是質樸而動人的崇高與偉大。這種崇高的道德和人道主義精神,無疑應當進一步發揚光大,使它成為我們每個愛心康復工作者的精神支柱。2010年7月,生命立加強型正壓拇外翻矯正器在中國上市,給中國億萬拇外翻患者帶來福音。
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簡介
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前身是民政部假肢科學研究所,創建於1979年5月。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健康理念的逐步改變,為保障殘障群體(“殘障群體”泛指殘疾人、老年人和傷病人,此概念與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殘疾”相對應)權益,發展我國康復輔具事業,由11位院士提議,經國務院主要領導批示,於2006年3月在假肢所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了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中心研究內容由原來單一的假肢、矯形器向康復輔具類十一大類產品全方位擴展。中心新址設立在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一期工程投資近3億元。中心設有國家康復輔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附屬康復醫院2個二級法人單位,規劃建設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個部級重點實驗室。中心主要職能為:康復輔具產品研發、相關基礎理論和政策法規研究、臨床套用研究、康復輔具行業技術標準擬定、康復輔具質量監督檢驗和相關培訓與信息服務。中心在公益性、基礎性、政策性研究方面,著重於探討和界定輔具康復與保障殘障群體之間的關係,研究康復輔具行業方針政策的發展趨勢,為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提供依據。近年來,中心主持起草了包括《全國民政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2009~2020年)》和《全國康復輔具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2009~2020年)》在內的多個事關行業全局的政策性檔案,界定了醫療器械和康復輔具二者的關係,為有效、依法管理康復輔具產品提供依據。另外,為實現2015年全國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的戰略要求,中心著手起草分層面輔具康復保障標準,建議相關部門將輔具康複列入醫保範圍。
中心在科研方面,參與組織並承擔了“殘障人生活保障輔具研究”、“智慧型輪椅關鍵技術、單元部件及目標產品的研發”和“傷後常用康復輔具套用方案研究”等科技支撐計畫、863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課題近20項。《殘疾人輔助器具分類和術語》獲得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頒發的“中國標準創新貢獻獎”三等獎,優秀國家標準獎,假肢接受腔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系統、足底矯形器CAD/CAM系統、四連桿膝關節等均接近同期世界先進水平,多項成果獲北京市和民政部科技進步獎。中心研發的假肢、矯形器、專用材料及新品在國際上性價比高,深受開發中國家信賴。
中心在臨床研究方面,設有臨床研究部(附屬康復醫院),主要從事康復輔具新技術、新產品的臨床套用和疑難病例分析研究,是科研成果臨床套用的終端視窗。該部門具有世界先進的軟、硬體設施和國內一流的無障礙環境,旨在通過輔具康復的方法和生活工作環境模擬訓練,解決殘障群體的功能障礙問題,使之回歸家庭,融入社會。
中心在技術管理和質量監督檢驗方面,設有國家康復輔具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該質檢中心始建於1993年,是經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實驗室認可委員會審查認可並授權的我國唯一一家承擔假肢、矯形器、輪椅車等康復輔具質量檢測的國家級質檢機構,同時又是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直管的質檢中心,多年來在康復輔具的檢測和標準制訂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中心在應對國家重大突發事件時,反應迅速,做出應有貢獻。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第一時間解決戰傷康復問題,長期以來為革命傷殘軍人的輔具康復做出了巨大貢獻。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中心及時制定地震傷員救治方案,參與救治行動,使輔具康復與醫療康復同時介入,大大降低了傷者的致殘率;中心還牽頭組織了“陽光康復”項目和“牽手助殘”項目,指導各地康復機構救治傷員,承擔“抗震救災英雄少年、優秀少年”中傷員的輔具配置任務,並派遣技術骨幹奔赴四川、雲南等災區直接為傷殘人員服務,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中心還承擔著輔具康復領域的國際學術交流職能。近年來,中心多次派遣科研人員前往德國、美國、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進行技術交流。受政府委託,中心正在對南非、哈薩克斯坦、蒙古、印度等開發中國家實施技術援助,提升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地位,擴大了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