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鏡堂

趙鏡堂

趙鑒 字鏡堂,男,漢族。同治10年(1871年)生於陝西省鳳翔縣唐村鄉西六冢村。逝於1961年,享年90歲。自幼在其祖父趙鐸 ,父親趙蔚春 (西府名醫)指導下,於艱難中發奮讀書,兼學《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瀏覽《醫宗金鑒》、《外科正宗》、《瘍醫大全》等經典著作。他秉性聰穎,過目成誦,20歲受業於外祖父,骨科名醫曾興禮,刻苦專研中醫外科5年,即懸壺鄉里,承祖父所創趙氏“濟世堂診寓”,精研內、外、喉、骨科,並自製膏、丹、丸、散及小竹板整接骨折。經其治者,術至病除,名揚遐邇。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趙鏡堂 趙鏡堂

趙鏡堂幼年時家境貧困,發奮讀書五載。受祖父及父親的薰陶,始讀《內經》、《難經》,並通讀名家醫學著作。博讀善記,注重融會貫通。20歲受業於外祖父曾興禮門下,精通內外科及骨科。診病時,以四診合參為重,尤以望診為首要,辯症施治正確,藥方精簡。

民國初年,喉病流行,境內十人六病,趙寓門庭若市。日診百餘人,輕者房穴砭針,重者內服湯液及手術治療,均收速效,聲名日振。

趙鏡堂專攻中醫外科和骨科,雖承襲祖傳技術,習古而不泥,大膽嘗試、創新。自製“消黑膏”治療癰疽,外敷能消、能斂潰。後以自制“黃靈丹”、“生肌散”外敷,促使肉芽生長,加速癒合,療效顯著。善於手術切除癰瘡腫瘤,外傷縫合肌肉撕裂。醫案均有記載。他對骨折和關節脫臼,以獨特手法正復,內服自製“接骨丹”,收效良好。

趙鏡堂慎起居,重養生,朝暮練武,年逾九旬,耳聰目明,牙齒完整,飲食無減,說話聲音宏亮,貌若壯年。

趙鏡堂醫學知識淵博,醫德高尚,終生行醫鄉間,足跡遍及縣境四方,屢遇患者無貧富疏密,濟危救困。凡求者即解囊相助,行醫七十餘年,不遺餘力地為廣大人民解除痛苦,醫術醫德譽滿城鄉。著有《趙氏醫案續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積極回響黨的號召,參加鳳翔縣衛生工作者協會,為人民醫療衛生事業鞠躬盡瘁。於1961年12月病逝,享年90歲。

主要功績

趙鏡堂先生在外科疾病治療上,遵古而不泥古,參諸論而有己見。他常言:“外治之法,即內治之法,治其外而不治其內,就是治其末而不治其本。”人以氣血為本。外科疾病的發生,無不與氣血盛衰有關。經云:“有諸內必形諸外”,《素問.調經論》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又如吳師機曰:“凡人氣血不和,病乃由作,一有佛郁,氣血凝滯病斯生也,外感郁也,七情郁也,癰疽亦郁也。”從而言明,外科病只要能使氣機流暢,氣血調和,就能達到消腫、散結、止痛的目的。臨床上也以氣血凝滯多見,氣血凝滯使外科病理變化的重要環節,其局部之痛與腫,均由氣血不和引起,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血隨氣行,氣滯則血淤。所以在臨床上其對一切外科疾病都著眼於調和氣血,但認為外科疾病初期多見於實證,虛症不多見,以益氣解毒,活血散血為主,臨床上以補中益氣,活血解毒為大法。在中期,正邪交爭,虛實挾雜,多採用扶正祛邪,益氣解毒化瘀之法,在晚期,著眼於一個“虛”字,如《正體類要》中指出:“若腫不消,青不退,氣虛也。”又如《內經》所言:“虛者補之、損者益之。”《瘡科綱要》說:“虛損流痰及癰疽,腎虛,流注(實指流痰)等症,皆為氣血俱衰,運化不健、痹著不行,非得補益之力,流動汽機,則留著不行,著而不去,然必非參芪數味不能中。若陽疽發背,易於腐化。膿出不暢,惡肉不肥,無非氣血不足,不能托毒外出也,非補劑不能收工。而年老、虛損者,尤需溫補。更有瘍毒即潰,膿水較多,日久不愈者也宜參芪補法”。其在臨床上往往用益氣補中之藥,使體內氣血充足,恢復人體正氣,助新肉生長,以使瘡口早日痊癒。但補益之法套用,乃多種多樣,或先攻後補,或先補後攻,或攻中寓補、或補中寓攻。臨床應靈活掌握,但萬變不離其宗,總以補益氣血、調和脾胃為原則。臨床上常用補中益氣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陽和湯加減演變,從而從而體現了補益氣血,調理脾胃的學術思想。

趙鏡堂著《趙氏醫學三字經》 趙鏡堂著《趙氏醫學三字經》

趙鏡堂著《趙氏醫學三字經》

趙鏡堂先生不但精於外科,而且受家傳影響,對骨科病的治療又有獨到之處,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自成體系。他常言:“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腑、經絡與四肢百骸、皮肉筋骨都是相互關聯的,肢體某一處受損或者骨折,除局部症狀外,必然會引起臟腑氣血的功能失調。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營衛有所不顧,臟腑由之不和。”因此在臨床治療中,他強調要局部與整體並重,內治與外治兼施,重視全面檢查,辨症施治。在局部治療的同時也重視調理全身,並有所側重,內治注重調理氣血,認為跌打損傷,應從血論;內治之法,必須活血化瘀為先,血不活則淤不能祛,淤不祛則新血不生,新血不生則骨不能接。同時,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在活血化瘀的同時兼以調氣,並結合體質、辨症施藥。他的學術思想,充分體現了整體和辨症論治的原則。

整復手法是治療骨折、脫位的重要環節,趙鏡堂對此極為重視,認為手法運用的正確與否及熟練程度是治療筋骨折損成敗及預後的關鍵。他指出,施術必得“心明”,即“機能於外、巧生於內、手從心轉、法從手出”,強調一個“巧”字。“法使驟然人不知,患者知時骨已接”。要求醫者嚴格掌握靈巧的整復術要領,切記粗暴,強拉硬拔。他薈萃先輩手法和家傳精華,經過實踐與檢查,把正骨手法歸納為牽伸、捺正、接斗、拿捏、折旋、分頂、擾擎、推拿八法,並根據經絡學說,創立了經穴療法,通過刺激經絡、腧穴,來刺激經氣,調理臟器,疏通氣血以達到療疾愈病的目的。其手法不僅獨具一格,而且療效顯著。在骨癆的治療上,他根據臨床經驗,提出整體局部並重,扶正祛邪並用,內治外治結合的治療大法,並根據本病的病因病機,提出三期論治方案。早期以和陽一轉法祛瘀止痛,方用陽和湯加減,內服家傳骨癆散,外用自製的“消黑膏”;中期宜以托里透膿為法,方用神功內托湯,黃芪內托湯加減,並服用骨癆散,外用消黑膏。晚期治宜補益氣血,祛膿生肌,宜內服香背養榮散,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劑。外用化腐丹、黃天丹、生肌散、使“結著可散、堅者可軟、濫者可收。”

人物評價

趙鏡堂先生一生行醫70餘載,不但醫術高明,醫德人品更堪稱高尚。他常述:一生牢記和遵循父訓,子承父業,三世為醫,仁心仁義,普度眾生,濟世活人,解人之危,什麼旁門教會都不參加,什麼不良嗜好都不沾染。他生性簡樸,從不講排場,擺架子,對病人像古代名醫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說的那樣,無論貧賤富貴,長幼美醜,內外遠近,均一視同仁,精心施治。而且對貧困患者更是扶危濟困,

趙鏡堂家庭 趙鏡堂家庭

攝於1960年家照(一排中趙鏡堂,二排左一為四代名醫趙懷德)

民國4年鳳翔喉證流行,十人六病,凡踵其門者。輕者施以耳穴針砭,重者刺喉,內服家傳玉樞丹,扶危濟困、樂善好施、善養生,氣功有過人之處,即使下雨行走腳不粘泥,數十年如一日,耳聰目明,牙齒堅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

據《鳳翔縣誌》記載:民國18年,關中大旱,饑民涌動,他即在門前施粥,救濟災民。無奈災民過多,最後他也無米下鍋,只好隨災民前往甘肅逃荒而去。因此,深受當地人民愛戴。他對病人在生活上也一貫關心備至,補貼費用,他平易近人,樂善好施,從不清高,從不做違心之事,趨勢追利或者以醫為商,乘人疾患,謀求私利,無論身處順逆之境,概是如此。

民國33年(1944年)仲夏,陝西省鳳翔舉人、辛亥革命元老、著名書法家、教育家竇應昌,在經手趙鏡堂調治腰疾後大讚其為大國手,並命書贈聯曰:“術體天心扶危濟困,功侔相業救世活人”。

趙鏡堂碑 趙鏡堂碑

竇應昌贈聯已刻為趙鏡堂碑聯

趙老先生在為民眾服務,解除疾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績,在繼承與發揚祖國醫學事業,發掘祖國遺產的工作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