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村級年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1225萬元,農民年人均收入15550元。農業生產形式的改革,大大提高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畝產有了很大提高;工業進行了轉制,依靠廠房租賃增加村級經濟收入,輸送農民剩餘勞工力,增加村民收入;建造了趙行敬老院一座,確保了老年村民老有所養;建造了農貿市場方便村民買菜;建造了水廠一個,改善了村民用水;建造了社區活動中心一個和三個老年活動室;一座趙行公園,豐富了村民的生活生活內容。同時投入大量財力,白色水泥路通到村民家門口,路燈亮到村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 2000年以來,趙行村連續被評為上海市文明村,2001年以來被評為上海市五好黨組織,2006年年被評為川沙新鎮一級黨總支2006年被評為上海市農機安全村,2008年以來被評為上海市整潔村。
村莊歷史
一九四九年五月十八日我村解放,當時的趙行村的地域屬南匯縣陳橋鄉管轄。該年八月由原陳橋鄉一分為二,改為陳橋東鄉和西鄉,趙行村屬鄉分管。一九五0年建趙行鄉,鄉政府設在陳三和,屬川沙縣城廂管轄(後改為城南區),土地革命五0年結束。一九五一年,趙行鄉下屬有東新村、學橋村、金家村,趙行地區有沈唐村、沈南村、五一村、勞動村、戈東村、沈校村全鄉共有九村。一九五三年趙行地區的9個村每個村都組建了互助組,互助組幫助了部分家庭缺少勞動力的困難,又解決了剩餘勞動力的出路。一九五四年趙行地區在互助組的基礎上,由農戶自願參加組建了二個初級社(簡稱社)。一九五五年由二個初級社擴建成立六個初級社。一九五五年底為貫徹“政社合一”方針,六個初級社合併,成立趙行第一高級社。一九五七年趙行高級社被評為棉花高產先進集體;副業養殖生產先進集體 。一九五八年大躍進時期,趙行第一高級社改名為趙行營部,下設六個連,連長、指導員負責連隊工作,其中棋桿村楊家隊也編入趙行第四連。趙行原屬黃樓管轄,一度併入江鎮,不多時又轉屬孫橋管轄,不久又恢復由黃樓鄉管轄,後來黃樓鄉即英雄人民公社。五九年中央鄭州會議後,糾正了浮誇風,撤消了團、營、連等建制。趙行改名為衛星大隊,把原六個連經調整改組為21個小隊(後來為19個小隊,即:沈校隊與奚家隊合併為團結隊,李家隊與戈南隊合併為友誼隊)。六0 年衛生大隊改為趙行大隊。隨著農村形勢的不斷發展,農民政治思想的不斷提高,農村辦企業有了起步,六七年起趙行開始組建縫紉組、鍛打間、修建隊。六八年小五金、小印刷、無線電木殼廠相繼開業,職工人數不斷增多,業務也不斷擴大。開始建造一些廠房,農業生產逐步也開始變革。七八年,趙行大隊農、副、工協調發展開始籌建趙行畜牧場。八四年四月至今推行農村承包責任制。趙行大隊改為趙行村委會。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0.9畝(其中:田87.86畝,地53.04畝),人均耕地0.90畝,主要種植水稻、烤菸、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10043.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2.56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4畝,草地200畝;荒山荒地200畝,其他面積7134.84畝。
農村經濟
該村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40.9畝(其中:田87.86畝,地53.04畝),人均耕地0.90畝,主要種植水稻、烤菸、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10043.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2.56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4畝,草地200畝;荒山荒地200畝,其他面積7134.84畝。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6.8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1.74萬元,占總收入的32.5%;畜牧業收入27.85萬元,占總收入的41.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37頭,肉牛57頭,肉羊65隻);林業收入7.75萬元,占總收入的11.6%;第二、三產業收入7.55萬元,占總收入的11.3%;工資性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3%。農民人均純收入2326元,農民收入以種養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萬元。常年外出務工人員3人,省內務工3人。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無路燈。全村有34戶通自來水,有3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8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戶。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4輛,機車6輛。該村到2009年底,34戶都居住土木結構住房。到2009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1人,參合率80%;享受低保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 紫溪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5公里。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34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經濟林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4戶,共有鄉村人口156人,其中男性85人,女性71人。農業人口156人,勞動力89人。該村以彝族為主,其中彝族141人,漢族15人。
到2009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1人,參合率80%;享受低保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 紫溪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3公里,距離鎮衛生院35公里。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34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州立民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紫溪中學。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3人,其中小學生8人,中學生5人。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0.9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開會通知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7人,黨員中男黨員6人,女黨員1人。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11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主要突出基礎設施、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人畜飲水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由各村提供)。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核桃特色產業,種植面積5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80頭、牛70頭、羊10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20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9年的2326元增加到2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