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艾東

趙艾東,女, 1968 年生,四川成都人,博士、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導;國際中國文化研究學會、東亞文化交涉學會會員;主要從事大學英語教學,曾講授英國文學等課程;主要研究領域:歐美文化與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基督教史(近代區域史)、近代康藏史、英語教學法。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趙艾東,已發表論文 10 篇;主編大學英語教材 1 冊(共兩本)( 該套教材已被列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的出版計畫 );參編教材 3 本;參加了 “九五”、“十五”期間 國家重點圖書《心理學大辭典》的編寫( 國內共有 400 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編寫,該辭典是國內迄今收詞規模最大、內容最全最新的一部心理學專科辭典 )。

個人經歷

學歷教育:
2006/09 -2010/12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藏學研究所(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藏族歷史、經濟與社會發展專業康藏社會研究方向,歷史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目:《1846—1919年西方人在康區的活動研究》,導師:石碩教授。 2009/03-2009/07 台灣元智大學交換博士生,導師:洪泉湖教授。
1989-1992 西南師範大學(現西南大學)教育系外國教育史專業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方向,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題目:《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對中國五·四前後教育的影響》,導師:任代文副教授。
1985-1989 西南師範大學外語系英語本科專業,文學學士。
工作經歷:
2012/07-至今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1998/02-2012/06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2000年合校前為華西醫科大學外語系)講師、副教授
1992/07-1998/01 四川省成都大學助教、講師
主要進修、訪學經歷:
2014年2-4月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訪問學者。
2013年9月中央黨校第53期“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幹研修班”學員。
2012.11.06-2013.01.04 業餘參加本校美國研究中心“the American Studies Workshop”,美國富布萊特項目教授Jane Hunter培訓。
2011年6月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基督宗教研究暑期課程進修。
2008年7-8月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中國基督教史暑期課程進修。
2007年7月華中師範大學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心中國基督教史暑假講習班進修。
2006年7-8月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美國英語與文化中心(AECP)進修。

近年社會服務

2008年10月 志願申請到對口支援的藏區單位四川康定師專支教2周、在康定調研1周。
2013年至今 民進四川省委科技專委會委員、民進省委參政議政調研項目評審專家。
2007年至今 民進四川大學第二屆、第三屆委員會委員。
2006年至今 受聘為成都市婦聯牽頭的成都市親職教育指導中心專家。

主要科研項目:

負責人,2014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規劃一般項目“20世紀上半葉中西文化互動下的川藏地區巴塘社會變遷研究”(14BZS091)。
負責人,2014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前沿與學科交叉研究重點項目“紐華克博物館康藏文物的史料價值與美國社會對我國康藏地區的關注”(sk2011xtcx-01qy10)。
負責人,2009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規劃一般項目“近代外國人在東部藏區的活動與中西文化交融研究”(09BZS026),2013年結項。
負責人,2008年度四川省社科研究規劃項目“近代外國人在康區的活動研究—以1846-1918年英、美重要人士為例”(SC08B08),2011年結項。
負責人,2004年四川省教育廳立項項目(CJF04002)“現代外語教學設計的理論和實踐研究”,2006年結項。
參研,2008年度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民國時期康區研究的三個學術期刊的整理出版與研究”(08JJD840202,負責人:姚樂野),2010年結項。
參研,201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大型藏區地方史<康藏史>編纂與研究》(10&ZD110,首席專家:石碩)。

編寫大學教材:
1. 主編,《通用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冊學生用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主編,《通用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冊教師用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年。
3. 參編國家級規劃教材(黎宏主編)《大學英語快速閱讀(第三版)》第冊,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
4. 參編國家級規劃教材(黎宏主編)《大學英語快速閱讀(第三版)》第冊,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
5.參編(譚昌光主編)教材《大學英語三級四級考試題庫--三級考試習題集》,四川科技出版社,1995年。
6. 參編(趙冰潔等主編)高師教材《心理學》,重慶大學出版社,1994年。
7. 參編(何華敏等主編)高師教材《心理學題庫》,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
參編其他書籍:
姚樂野主編,石碩副主編,《<康藏前鋒> <康藏研究月刊> <康導月刊>校勘影印全本》(全14冊),2011年11月,四川大學出版社。該書系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成果教育部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民國時期康區研究的三個學術期刊的整理出版與研究”成果全書共1311萬字,本人承擔其中<康藏研究月刊>的校勘工作及名詞解釋。
參譯:
參加書中漢譯英部分中的一個單元的翻譯:四川民族研究所、日本愛知大學合作項目成果編寫,李紹明主編,《四川的羌族:汶川大地震前後(1950-2009)》(漢、日、英三種文字編寫),日本風響社出版,2010年。

發表論文

(未署名論文均為獨著)
(一)中西文化、歷史類論文:

《近代東、西方人在康藏地區的初遇與古伯察對漢藏關係的見證—1846年兩名天主教神父由拉薩經察木多至打箭爐的押解之行》,《國際漢學》,(已錄用,待發,CSSCI)。

《1919年前早期入藏的北美人士與中西文化交流—以其有關康藏論著在西方的影響為中心》,《西藏大學學報》,2013年2期,第77-83頁。(CSSCI)

《1919年前傳教士在中國康藏地區的活動》,載香港浸會大學等聯辦的“第七屆近代中國基督教史(區域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區域景觀下的中國基督教史研究》,香港建道神學院出版部,2013年,第573-592頁。

趙艾東,洪泉湖,《美國傳教士史德文在巴塘的活動及與康藏社會的互動》,《藏學學刊》第7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75-184頁。

《19世紀英人古柏(Cooper)的康區考察與英國對中國西南邊疆的覬覦》,載任新建、周源主編的會議論文集:《任乃強先生紀念文集—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1年,第292-307頁。

《1846—1919年傳教士在康區的活動考述》,《貴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5期,第184-190頁。(CSSCI)

趙艾東,石碩,姚樂野,《法國傳教士古純仁<川滇之藏邊>之史料價值—兼論<康藏研究月刊>所載外國人對康區的記述》,《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10期,第26-31頁。(CSSCI)

《唐古巴的考察與英國對中國西南邊疆的覬覦》,《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4期,第92-101頁。(CSSCI)

《從西方文獻看19世紀下半葉中國內地會在康區的活動及與康藏社會的互動》,《西藏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第96-103頁。(CSSCI)

《美國傳教士史德文在1917~1918年康藏糾紛中的活動與角色》,《西藏研究》2008年第6期。(CSSCI)

《二十世紀初美國傳教士史德文在康區打箭爐的醫療活動》,《中國藏學》,2008年第3期。(CSSCI)

《從公開法會的布施看民國時期拉卜楞社區內部的關係》,《藏學學刊》第6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70-177頁。

《美國傳教士史德文在1917~1918年康藏糾紛中的活動與角色》,該文在第16屆世界人類學和民族學大會藏彝走廊專題會議上宣讀,載會議論文集《藏彝走廊:文化多樣性、族際互動與發展》(袁曉文主編),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170-185頁。

(二)英語教學法、教育教學心理類論文(未署名論文均為獨著): 1.趙艾東,趙偉,《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五冊單元教學設計探索》,載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編,《外國語言文學與文化論叢八》,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99-105。 2.《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的必然性》,載《綜合性大學創新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探索》,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113-117。 3.趙艾東,何偉,《從記憶法角度探討英語辭彙教學》,《中國高等教育論叢》(外語卷),中國檔案出版社,2006年,第1期,90-92。 4.趙艾東,趙偉,《英語辭彙教學中的Powerpoint幻燈片設計》,《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4期,90-91。 5. 《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初始階段的教學策略》,《高等教育發展研究》,2004年,第1期,69-71。 6. 《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與大學英語教學》,載石堅主編:《外國語文教學與研究2》,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91-102。 7. 《淺談學習者自主性與外語教學》,《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6期,114-117。 8. 《現代多媒體技術手段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套用》, 載石堅主編:《外國語文教學與研究1》,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171-179。 9. 《大學英語教學設計的實踐性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中文核心期刊),2003年,第6期,289-291。 10. 趙艾東,許競,《大學英語教學中聽說寫結合的嘗試》,載石堅主編:《外國語言與文化論叢六》,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735-741。 11. 趙艾東,寧維衛,《從全面培養人的角度談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增刊),1997年。 12. 《21世紀職業大學辦學的若干思考》,《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年,第4期,66-68。 13. 《高師教育學課程改革的思考》,《成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年,第3期, 54-57。 14. 《重視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素質》,《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年,第3期, 104-107。 15. 《試論鄧小平的科技教育觀》,《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年,第4期,66-68。

1.

《近代東、西方人在康藏地區的初遇與古伯察對漢藏關係的見證—1846年兩名天主教神父由拉薩經察木多至打箭爐的押解之行》,《國際漢學》,(已錄用,待發,CSSCI)。

2.

《1919年前早期入藏的北美人士與中西文化交流—以其有關康藏論著在西方的影響為中心》,《西藏大學學報》,2013年2期,第77-83頁。(CSSCI)

3.

《1919年前傳教士在中國康藏地區的活動》,載香港浸會大學等聯辦的“第七屆近代中國基督教史(區域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區域景觀下的中國基督教史研究》,香港建道神學院出版部,2013年,第573-592頁。

4.

趙艾東,洪泉湖,《美國傳教士史德文在巴塘的活動及與康藏社會的互動》,《藏學學刊》第7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75-184頁。

5.

《19世紀英人古柏(Cooper)的康區考察與英國對中國西南邊疆的覬覦》,載任新建、周源主編的會議論文集:《任乃強先生紀念文集—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1年,第292-307頁。

6.

《1846—1919年傳教士在康區的活動考述》,《貴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5期,第184-190頁。(CSSCI)

7.

趙艾東,石碩,姚樂野,《法國傳教士古純仁<川滇之藏邊>之史料價值—兼論<康藏研究月刊>所載外國人對康區的記述》,《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10期,第26-31頁。(CSSCI)

8.

《唐古巴的考察與英國對中國西南邊疆的覬覦》,《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4期,第92-101頁。(CSSCI)

9.

《從西方文獻看19世紀下半葉中國內地會在康區的活動及與康藏社會的互動》,《西藏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第96-103頁。(CSSCI)

10.

《美國傳教士史德文在1917~1918年康藏糾紛中的活動與角色》,《西藏研究》2008年第6期。(CSSCI)

11.

《二十世紀初美國傳教士史德文在康區打箭爐的醫療活動》,《中國藏學》,2008年第3期。(CSSCI)

12.

《從公開法會的布施看民國時期拉卜楞社區內部的關係》,《藏學學刊》第6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170-177頁。

13.

《美國傳教士史德文在1917~1918年康藏糾紛中的活動與角色》,該文在第16屆世界人類學和民族學大會藏彝走廊專題會議上宣讀,載會議論文集《藏彝走廊:文化多樣性、族際互動與發展》(袁曉文主編),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170-185頁。

(二)英語教學法、教育教學心理類論文

學術成果、教學等獲獎:

參編《〈康藏前鋒〉、〈康藏研究月刊〉、〈康導月刊〉校勘影印全本》(共14冊),(第一完成人: 姚樂野;本人排名第四),獲2012年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被學生推選為2007-2008、2006-2007年度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十佳優秀教師。
2008、2007、2005、2003、2002年度 四川大學青年骨幹教師獎。
2001-2006年度中國民主促進會成都市委員會頒發的優秀會員獎。
2000-2002年度四川大學優秀教師二等獎。
英文書在美出版:
趙艾東,朱曉陵:Far, Far Away in Remote Eastern Tibet: The Story of the American Doctor Albert Shelton and His Colleagues from the Disciples of Christ 1903-1950, San. Louis, USA: Lucas Park Books, June 2014.
該書簡介:我與朱曉陵博士在美國基督會檔案館發現了一些極為珍貴的老照片,經共同努力,這部英文歷史圖文集問世。書中含460餘幅老照片,絕大多數為1950年前長期生活在康藏的基督會傳教士拍攝。部分照片有拍攝者的簽名,部分老照片具有獨特性,連同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與歷史首次展現在公眾面前。無論是從拍攝的時間跨度(1903-1950),還是從所反映歷史的真實性、生動性、豐富性看,這些照片匯集起來所體現的獨特的史料與學術價值都是其它現有相關書籍無法取代的。這也是豐富的老照片與文字記述互為結合、生動地反映基督會史德文醫生及其同事在東部藏區的活動及與當地社會互動的一部作品。同時,經對老照片及其背後史料和史實的深度挖掘、多方考證,該書還反映了20世紀上半葉康藏地區西方文化與藏、漢文化交織的歷史以及巴塘、康定、雅江、理塘、德格、白玉、甘孜、西藏芒康和昌都、青海玉樹、雲南德欽等康藏十餘地生動的歷史場面。總之,該書跨越民族、文化、宗教,從一個獨特的視角豐富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美關係史、中國基督教史、近代康藏史的研究,並為多個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史料。2014年《環球時報》公益基金會與卡特中心(為35周年前中美建交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及其夫人創建)共同主辦“首屆中美青年學者論壇”。因該書展現了中美歷史上有價值的東西,故特邀我與合著者參會並圍繞該書做了演講。
因合著者朱曉陵博士還協助發掘了有關1937年南京大屠殺的相關史料與照片等,美國基督會傳教士不僅見證了康藏歷史,也見證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故在央視與江蘇電視台合拍並於2014年12月首次播出的5集歷史紀錄片《1937南京記憶》第2集裡,也出現了朱博士協助拍攝組查找史料等所做的努力以及我們這本書的畫面。總之,“學術研究能有社會責任感,其意義便更大。”

主要學術會議與交流、調研等

2014年12月北京第七屆天主教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2014年11月於福州參加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與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基督教研究中心聯辦“全球化視野下的近代中國與世界基督教國際研討會”。
2014年9月西安 《環球時報》公益基金會與卡特中心共同主辦的“首屆中美青年學者論壇”(學術支持單位:美國Clemson University Center for China Studies,承辦單位: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
2014年6月於美國Atlanta等地參加會議,期間與朱曉陵博士合著的英文書在美出版。
2014年5月於上海復旦大學參加第六屆東亞文化交涉學會年會。
2013年11月參加本校美國研究中心中國和美國的西南區域比較研究國際學術會。
2013年7-8月於美國訪學、調研。
2013年5月於香港城市大學參加第五屆東亞文化交涉學會年會。
2012年12月參加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19世紀的東亞與美國—紀念衛三畏誕生2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2年10月參加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基督教文字傳媒與中國近代社會學術研討會。
2012年7-8月於美國耶魯大學、紐華克、納什維爾等地訪學、調研。
2011年12月參加北京第四屆天主教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2011年6月參加香港浸會大學近代史研究中心等機構聯辦“第七屆近代中國基督教史(區域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入選會議論文集,2013年在香港出版。
2010年12月參加北京第三屆天主教研究青年學者論壇。
2010年參加蘭州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邊緣與多元:近代以來甘寧青地區的中西文化交流—以基督宗教的傳播為中心”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9年8月參加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等聯辦“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學術研討會”。
2009年8月參加昆明“第16屆世界人類學和民族學大會”。
2009年7月參加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西文化交流中心青年學者論壇。
2009年7月參加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所與美國東亞學會聯辦“多重亞洲觀點”國際研討會。
2010年7-8月赴西藏拉薩和日喀則等地、四川甘孜藏區康定、巴塘等地調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