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登禹(1898~1937)1914年入陝西第十六混成旅,後隨旅長馮玉祥入川,轉戰各省。從1922年任排長後,到1927年已升任旅長。 1933年長城抗戰中,身為二十九師軍三十七師一零九旅旅長的趙登禹奉命堅守喜峰口,由於火炮很少,白天受到日軍轟炸,而不能將其壓住,趙登禹根據敵情,及時組織部隊利用夜色的掩護,夜襲日軍陣地,用大刀片砍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砍出了中華民族的骨氣,還砍出了一曲風靡全國的《大刀進行曲》。使得日軍不得不放棄占領喜峰口的企圖,這是自“九一八"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勝利,趙登禹也成為了全國人民心目中的英雄。戰後,趙登禹因功升任二十九軍一三二師師長。1936年1月,授予陸軍中將。1937年7月28日,在守衛北平南苑的戰鬥中,不幸與副軍長佟麟閣先後殉國。時年47歲。 |
相關詞條
-
趙登禹[趙登禹]
中國國民黨抗日將領。山東菏澤人。字舜誠、舜臣。1914年投第16混成旅馮玉祥部當兵,歷任排、連、營、團、旅、師長。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任馮軍第四路...
簡介 平生經歷 將軍軼事 抗戰事跡 趙登禹路 -
趙登禹
中國國民黨抗日將領。山東菏澤人。字舜誠、舜臣。1914年投第16混成旅馮玉祥部當兵,歷任排、連、營、團、旅、師長。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任馮軍第四路...
簡介 平生經歷 將軍軼事 抗戰事跡 趙登禹路 -
趙登禹路
趙登禹路位於北京市西城區中北部。北起西直門內大街,南至阜成門內大街,為紀念抗日愛國將領趙登禹而得名。趙登禹路,原名北溝沿,後改名白塔寺東街。元代曾是大都...
名稱來由 改造 相關景點 人物介紹 -
趙登禹[抗日英烈]
趙登禹(1898—1937年),字舜誠(一作舜臣) ,山東菏澤縣杜莊鄉趙樓村人,抗日烈士,中國國民黨黨員。1914年趙登禹加入馮玉祥的部隊,任馮的隨身護...
人物生平 家庭成員 軼事典故 人物評價 後世紀念 -
趙登禹墓
登禹墓舊址為盧溝橋畔,於1980年重建於盧溝橋城東關文子山,墓碑正面鐫刻著:"抗日烈士趙登禹將軍之墓(1898-1937)"。
-
趙[中華姓氏]
趙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而在2006年新百家姓排名第八位 。發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晉國六卿之一。周穆王時的造父是漢族趙姓之始祖,截至2014年總人...
歷史發展 人口分布 傳統文化 姓氏名望 研究考證 -
趙姓
趙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而在2006年新百家姓排名第八位 。發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晉國六卿之一。周穆王時的造父是漢族趙姓之始祖,截至2014年總人...
歷史發展 人口分布 傳統文化 姓氏名望 研究考證 -
革命英烈趙革非
”這段日子幸許是革非一生中最難過的時刻,也是他未曾料及到的。 趙革非同志只走過41年短暫的人生道路,他以自己滿腔熱血,譜寫了壯麗的人生篇章。 他崇高的理...
-
趙革非
趙革非,回族,原名馬仲,字紹宣,號幼雄,化名趙振江、馬革非、馬克、馬革等,筆名匯川、冷風、鐵漢。1906年生於山西大同。早年投身五四愛國運動,1924年...
個人簡介 早期革命活動 生平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