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趙志疆:還有多少食品的秘密將我們蒙在鼓裡
如果說毒奶粉事件只是波及奶製品的話,飼料中廣泛添加的三聚氰胺已經危及多種農牧產品的安全;相比起奶製品,水產養殖產品的客群顯然更為龐大。面對無處不在的三聚氰胺,“明天吃什麼”也許不再是一個杞人憂天的夢囈。
事件
產自大連的雞蛋在香港被檢出三聚氰胺超標,多數專家懷疑是雞飼料中被加入過量三聚氰胺。據調查,在動物飼料中加三聚氰胺,已成公開秘密。在飼料中加三聚氰胺,五年前從水產養殖行業開始,後逐漸向畜禽養殖等行業蔓延。而加入動物飼料中的三聚氰胺竟來自於化工廠廢渣。業內人士稱,下一個受災區可能是水產業。(10月30日《南方日報》)
就在毒奶粉事件即將平息的時候,曾令人談虎色變的三聚氰胺卻再次爆發。如果說毒奶粉事件只是波及奶製品的話,飼料中廣泛添加的三聚氰胺已經危及多種農牧產品的安全;相比起奶製品,水產養殖產品的客群顯然更為龐大。面對無處不在的三聚氰胺,“明天吃什麼”也許不再是一個杞人憂天的夢囈。
毒奶粉事件不僅使我們記住了三聚氰胺這個曾經陌生的化學名稱,而且使我們看到所謂“潛規則”對整個行業所帶來的巨大破壞。當三鹿員工表示“三鹿只不過是擠破了中國奶粉業內的膿包”的時候,我們無法想像,“膿包”的體積竟然如此之大,而且其範圍竟然如此之廣,乃至於時至今日愕然面對近乎“體無完膚”的飲食行業格局。此情此景,不由得使人喟然長嘆———到底還有多少所謂“公開秘密”將我們蒙在鼓裡。
三聚氰胺的每一次突然襲擊,都令消費者感到措手不及,同時也意味著又一輪緊急應對的開始。行業壁壘以及信息障礙的存在,使得消費者對所謂行業內部的“公開秘密”不明就裡,然而一片手忙腳亂之中,倉促上陣的質檢部門竟也表現的一無所知,這樣的狀態本身值得玩味。作為市場的監管者,如果質檢部門對廣泛存在於行業內的“公開秘密”一無所知,就難逃“懶政”之嫌;如果知道“公開秘密”卻聽之任之放任自流,則不免有瀆職之嫌。正所謂“民以食為天”,面對“天大之事”,我們的守護神何以表現得如此漫不經心?究竟是能力有所不及,還是方式方法有所欠缺,危機面前有必要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
三聚氰胺對於消費者確實是一個新鮮名詞,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早已不再新鮮,中國海洋大學麥康森教授早在2007年11月就曾指出,“國內的水產飼料和其他動物飼料都存在添加三聚氰胺的問題,包括奶粉”。實際上,針對潛規則之類的“公開秘密”,總是不乏內部人士“揭黑”,問題的關鍵是,這些舉措除了遭致行業內的打壓排擠之外,是否引起了監管者足夠的警醒與重視?如果監管者既無力發現“秘密”,也不能為“揭黑”者提供制度的保障,行業道德的集體淪喪也就在所難免,“膿包”的不斷惡化蔓延也就是一種必然。“體無完膚”之際,如何能挽回消費者的信心?
毒奶粉事件至今,奶製品依然遭到不少消費者的抵制,當然,消費者不太可能像抵制奶製品一樣抵制所有的農牧養殖產品。然而,比消費者無所可食更為嚴重的是,質檢部門的公信力也將因一次次打擊而無所可依。相比經營者的自律,消費者更為看重的是監管者的公信力,他們的消費信心也更多是建立在對監管者信任的基礎上。面對三聚氰胺的肆虐,積極的事後補救當然是必須的,但質檢部門也許更應該梳理一下監管體系、反省一下自身所應承擔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使消費者相信質檢部門有能力發現並清除“膿包”,而不是坐視其無限蔓延之後匆匆尋醫問藥、徒呼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