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堌堆村

趙堌堆村,地名,隸屬於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趙堌堆鄉,全村耕地面積1200畝,農民收入以農業為主。

基本信息

趙堌堆村

趙堌堆村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趙堌堆鄉境西部,與鄉政府駐地近鄰,距梁山縣城西北21公里,因村東北角有一個黃河決口沖積而形成的大土堌堆而命名。現有住戶320戶,村民1150人,耕地面積1200畝,黨員27名,其中女黨員4名,村民年人均收入3450元,機動車229輛。該村經濟日新月異,人丁興旺、幸福安康,一派社會主義新農村繁榮和諧景象。據《山東省梁山縣地名志》(1984年2月版)載:趙堌堆Zhàogùduī:位於梁山縣城西北21公里處,人口944人,耕地面積1362畝。以農為主、主產小麥、大豆。設有集市。該村始建於唐朝末年(公元907年),原名楊道溝(傳為楊雄殺妻的地方)。後黃河決口,於村東北角沖積成一個大堌堆,趙氏遷入後,更名為趙堌堆。1958年成立趙堌堆生產大隊。從三國到魏晉,多年戰亂和災害,造成人口大減;東晉至南北朝時期,西北各民族侵入黃河流域,東晉政權南移建康,造成人口大量南移;再加五代河患災荒頻仍,人口大批流散死亡,所以秦、漢、晉、唐時期的村莊僅有極少數被保留延續下來。趙堌堆村由於地處交通要衝、生計興旺而被保存下來。抗日時期,該村屬壽張縣第八區臨黃鄉所轄(區內設自衛、臨黃和黑廟三個鄉)。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後,該村屬鄆北縣第二區所轄;1949年後屬梁山縣第三區趙堌堆鄉(區內設趙堌堆和金坦兩鄉)所轄。(1956年辦起了高級社七個。1958年2月初撤區並鄉,原趙堌堆鄉、金坦鄉合併為趙堌堆鄉。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時,原屬趙堌堆鄉所轄的44個自然村劃歸黑虎廟八一公社。1959年6月,又將黑虎廟八一公社劃分為黑虎廟、小路口兩個公社,原屬趙堌堆鄉的44個自然村又劃歸小路口公社所轄。1979年上半年,將小路口公社分為兩個公社,即小路口公社和趙堌堆公社,原屬趙堌堆鄉的44個村,後成立35個生產大隊,劃歸趙堌堆公社所轄。)傳說一個戲班子在該村唱戲,當演唱到水滸戲《楊雄殺妻》時,村民大怒,群起而攻之,戲子們落荒而逃。原來,該村原名楊道溝,後來趙氏遷入始更名為趙堌堆,是水滸好漢楊雄原形的家鄉,《水滸傳》中"病關索大鬧翠屏山″的情節就發生在這裡。抗日戰爭前夕,該村國小學生在此處挖土得一石碑,上書"翠平山″。[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