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馬

趕馬是指農耕對遊牧入侵採取的針鋒相對的行動,繳獲遊牧單于或可汗的畜產、人口等草原先進生產力。 隆慶五年(1571)三月,明朝封俺答為順義王,並同意開通互市,隆慶議和順利達成。在互市初期,為了防止意外發生,張四維特意提醒王崇古:“其所可慮者有二,一則初開互市,邊民疑懼,貨至必少,而虜眾乘春未搶,其來市者必多,萬一有馬無貨,必無令復牽去之理,此須預為處辦,免臨時窘迫;一則華戎通和,邊將失趕馬搗巢之利,百端思為梗塞。”

由於明朝是在推翻以蒙古貴族為核心的元朝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而退到漠北的蒙古貴族又不甘心這一失敗,因而自明初以來明朝與蒙古貴族之間發生了不少武裝衝突。但儘管如此.蒙古族與內地漢族之間的民間交往,在有明一代一直未斷。並且因雙方為了應付武裝衝突,都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僅從修築萬里長城一項,就可以想像出明朝為此而付出了多么大的代價.至於蒙古方面則”分番夜守”、日防明兵之“趕馬搗巢”、“未遂安生”等記載,史不絕書),導致‘’華夷交困”,終於使明、蒙雙方決定棄戰言好,從而出現了隆慶年間的“俺答封貢”。自此。明朝解除了北方的邊患,大省軍費;蒙古則得到在沿邊開設互市市場的好處,使之可以很方便地以畜產品換回內地的布匹、鐵鍋等生活必需品。由此,蒙古族和漢族的親密關係得到了進一步加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