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八本:《文王吃子》、《抱火斗》、《鍾無鹽跑馬》、《錐刺股》、《伍子胥過江》、《馬陵道》、《踢獅子》、《賜瓊瑤》、《烏江口》、《乳石關》、《牛頭山》、《姜訥昧親》、《湘江會》、《長壽樂》、《兩狼山》、《紅桃山》、《關公演馬》、《水淹七軍》。
中十本八:《金鐙救主》、《父子會》、《南陽關》、《紫金頂》、《鑌鐵劍》、《馱御板》、《寧武關》、《望兒樓》、《滅黃巢》、《劉全進瓜》、《張權哭監》、《鍘包勉》、《三勘蝴蝶夢》、《抱靈牌》、《快活林》、《羅衫記》、《一捧雪》、《四進士》。
小十八本:《鞭打蘆花》、《莊子戲妻》、《十王宮》、《黃河陣》、《董洪私訪》、《九人頭》、《高崗摘印》、《白皮關》、《長坂坡》、《蘆花盪》、〈孔明祭燈〉、《棋盤山》、《吊山》、《殺經堂》、《秦瓊賣馬》、《老征東》、《風雪堂》、《血手印》。
相關詞條
-
越調
越調,河南省、湖北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越調除戲曲形式外還有曲藝和木偶兩支分支。1942年河南發生大旱,期間許多越調藝人(如張桂蘭...
歷史淵源 文化特徵 代表劇目 主要流派 傳承保護 -
許昌市越調劇團
許昌越調團始建於1960年,由襄城縣越調劇團和周口紅光越調劇團組建而成,原名許昌地區越調劇團,區劃調整後更名為許昌市越調劇團。
歷史發展 榮譽 代表人物 演出劇目 主創人員 -
河南越調
越調是河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陝西東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東南部、河北南部。越調的主奏樂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後來一般用墜...
越調起源 越調歷史 藝術特色 流派藝術 保護現狀 -
湖北越調
湖北越調,又名襄河越調,流行於襄陽、荊州、宜昌一帶。清代中葉已興盛,已有班社在這地區演出,如陽春班、泰和班、三盛班等。同時這地區又流行同州梆子(東路秦腔...
簡介 歷史沿革 傳統劇目 藝術特點 角色行當 -
胡笳十八拍
戎羯逼我兮為室家,將我行兮向天涯。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與兒兮各一方。 十八拍兮曲雖終,響有餘兮思無窮。
樂曲內容 樂曲背景 樂曲賞析 主人公 評價 -
胡笳十八拍[長篇騷體敘事詩]
胡笳十八拍,中國樂府名詩,古琴名曲,相傳為東漢末年蔡文姬以胡笳音色融入古琴中而作成,有“大胡笳”、“小胡笳”等39種不同的版本,傳世最廣的是明朝萬曆年間...
樂曲內容 樂曲背景 樂曲賞析 主人公 評價 -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後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
概述 內容 樂曲背景 全文 詩歌鑑賞 -
胡笳十八拍[中國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中國古琴名曲,據傳為蔡文姬作,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曲 之一。 《胡笳十八拍》是古樂府琴曲歌辭,一章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題是“...
琴譜列表 琴譜簡介 曲意和解題 歌詞 文學價值 -
皮黃調
漢劇 皮簧腔系主要劇種。湖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早期稱“楚腔”、“楚調”,以後又稱“漢調”、“漢戲”,俗稱“二簧”。在鄂北有“一清二簧三越調”的諺語;而...
介紹 藝術特色 角色行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