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花盪[短篇小說]

蘆花盪[短篇小說]

孫犁的作品以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為其秀雅、雋永的創作風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澱》、《囑咐》等短篇作為現代文學史上負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藝界視之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孫犁的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農村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當地人民民眾的生活和戰鬥情景。茅盾說過:“孫犁的創作有一貫的風格,他的散文富於抒情味,他的小說好像不講究篇章結構,然而決不枝蔓;他是用談笑從容的態度來描摹風雲變幻的,好處在於雖多風趣而不落輕佻。”(《反映社會主義躍進的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孫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原名孫樹勛。河北省安平縣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被譽為
11
“荷花澱派”創始人。“荷花澱派”也叫“白洋淀派”。保定育德中學畢業後流浪到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去大學旁聽,當過職員。1936年到安新縣的國小教書,了解到白洋淀一帶勞動民眾的生活。後任教於冀中抗戰學院和華北聯大,在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當編輯。
1944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1]作,發表了著名的《荷花澱》、《蘆花盪》(被選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課)等短篇小說,他一直相信藝術為人生的主張。1945年回冀中農村,1949年起主編《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等職。1956年起因病輟筆。1977年以後,又寫有不少散文和評論以及少量小說。
從40年代起,孫犁作品結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說集《蘆花盪》、《荷花澱》、《采蒲台》、《囑咐》,中篇小說《村歌》、《鐵木前傳》,長篇小說《風雲初記》,敘事詩集《白洋淀之曲》,通訊報告集
《農村速寫》,散文集《津門小集》、《晚華集》、《秀露集》、《澹定集》、《書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澤集》、《曲終集》,論文集《文學短論》,還出版了《孫犁小說選》、《孫犁詩選》、《孫犁散文選》、《孫犁文論集》以及《孫犁文集》等。
2003年7月,孫犁紀念館在河北省安新縣白洋淀荷花大觀園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七卷本四百餘萬字的《孫犁全集》。孫犁、趙樹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譽為描寫農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桿鐵筆”,因為在相當長時期內,在作品的深度、廣度、力度上還沒有人能超越他們。趙和孫分別是“山藥蛋”派和“荷花澱”派的開山人和領軍人,開創了農村文學作品的新流派;周立波的《暴風驟雨》和柳青的《創業史》為中國農村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時期的代表作,可登農村文學作品的經典殿堂。

作品原文

我在遙望
遠處那一片靜靜的蘆花盪
和蘆花叢中那條幽長的小路
伴隨著我們
度過一段甜美的時光
秋風已經失去了往日的猖狂
在暖暖的陽光下掀起了白濤茫茫
是迎風起舞嗎?
還是在揮手觀望?
蘆絮飛揚的天空
再也看不到你的身影和迷離目光
摘一束潔白的蘆花
把記憶捲成窄窄的長串
讓風輕撫紊亂的思緒
面對落霞餘輝
把蘆花灑在靜靜的江畔
蘆花盪——白洋淀紀事之二
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裡,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裡,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裡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敵人監視著葦塘。他們提防有人給葦塘里的人送來柴米,也提防裡面的隊伍會跑了出去。我們的隊伍還沒有退卻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風清的夜晚,人們的眼睛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隻小船從葦塘里撐出來,在淀里,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半夜以後,小船又飄回來,船艙里裝滿了柴米油鹽,有時還帶來一兩個從遠方趕來的幹部。
撐船的是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子,船是一隻尖尖的小船。老頭子只穿一件藍色的破舊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手裡拿著一根竹篙。
老頭子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可是那曬得乾黑的臉,短短的花白鬍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很少見到這樣尖利①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頭子每天夜裡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範圍廣得很:里外交通,運輸糧草,護送幹部;而且不帶一支槍。他對葦塘里的負責同志說: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②,一切保險。
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每天夜裡,在敵人緊緊封鎖的水面上,就像一個沒事人,他按照早出晚歸捕魚撒網那股悠閒③的心情撐著船,編算④著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的事情。
因為他,敵人的願望就沒有達到。
每到傍晚,葦塘里的歌聲還是那么響,不像是餓肚子的人們唱的;稻米和肥魚的香味,還是從葦塘里飄出來。敵人發了愁。一天夜裡,老頭子從東邊很遠的地方回來。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老頭子載了兩個女孩子回來。孩子們在炮火里滾了一個多月,都發著瘧子⑤,昨天跑到這裡來找隊伍,想在葦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針。
老頭子很喜歡這兩個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把她們接上船,老頭子就叫她們睡一覺,他說:什麼事也沒有了,安心睡一覺吧,到葦塘里,咱們還有大米和魚吃。
孩子們在炮火里一直沒安靜過,神經緊張得很。一點輕微的聲音,閉上的眼就又睜開了。又是到了這么一個新鮮的地方,有水有船,盪悠悠的,夜晚的風吹得長期發燒的臉也清爽多了,就更睡不著。
眼前的環境好像是一個夢。在敵人船上的炮火里打滾,在高粱地里淋著雨過夜,一晚上不知道要過幾條汽車路,爬幾道溝。發高燒和打寒噤⑥的時候,孩子們也沒停下來。一心想:找隊伍去呀,找到隊伍就好了!
小女孩子趴在船邊,用兩隻小手淘著水玩。發燒的手浸在清涼的水裡很舒服,她隨手就淘了一把潑在臉上,那臉塗著厚厚的泥和汗。她痛痛快快地洗起來,連那短短的頭髮。大些的輕聲吆喝她:
“看你,這時洗臉乾什麼?什麼時候啊,還這么愛乾淨!”
小女孩子抬起頭來,望一望老頭子,笑著說:
“洗一洗就精神了!”
老頭子說: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個孩子呀!”
遠遠有一片陰慘⑦的黃色的光,突然一轉就轉到她們的船上來。女孩子正在擰著水淋淋的頭髮,叫了一聲。
老頭子說:
“不怕,小火輪上的探照燈,它照不見我們。”
他蹲下去,撐著船往北繞了一繞。黃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照在水面上,一下又照到遠處的樹林裡去了。
老頭子小聲說:
“不要說話,要過封鎖線了!”
小船無聲地,但是飛快地前進。當小船和那黑乎乎的小火輪站到一條橫線上的時候,探照燈突然照向她們,不動了。兩個女孩子的臉照得雪白,緊接著就掃射過一梭機槍。
老頭子叫了一聲“趴下”,一抽身就跳進水裡去,踏著水用兩手推著小船前進。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懷裡,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蓋了她。
子彈吱吱地在她們的船邊鑽到水裡去,有的一見水就爆炸了。
大女孩子負了傷,雖說她沒有叫一聲也沒有哼一聲,可是胳膊沒有了力量,再也摟不住那個小的,她翻了下去。那小的覺得有一股熱熱的東西流到自己臉上來,連忙爬起來,把大的抱在自己懷裡,帶著哭聲向老頭子喊:
“她掛花⑧了!”
老頭子沒聽見,拚命的往前推著船,還是柔和地說:
“不怕。他打不著我們!”
“她掛了花!”
“誰?”老頭子的身體往上躥⑨了一躥,隨著,那小船很厲害地仄歪⑩了一下。老頭子覺得自己的手腳頓時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著船尾,跟著浮了幾步,才又拚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她們已經離葦塘很近。老頭子爬到船上去,他覺得兩隻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撥開外面一層蘆葦,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鑽進葦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頭。
大女孩子微微睜了一下眼,吃力地說:
“我不要緊。快把我們送進葦塘里去吧!”
老頭子無力地坐下來,船停在那裡。月亮落了,半夜以後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老頭子嘆了一口氣,停了半天才說:
“我不能送你們進去了。”
小女孩子睜大眼睛問:
“為什麼呀?”
老頭子直直地望著前面說:
“我沒臉見人。”
小女孩子有些發急。在路上也遇見過這樣的帶路人,帶到半路上就不願帶了,叫人為難。她像央告⑾那老頭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們送進去吧,你看她流了這么多血,我們要找醫生給她裹傷呀!”
老頭子站起來,拾起篙,撐了一下。那小船轉彎抹角⑿鑽入了葦塘的深處。
這時那受傷的才痛苦地哼哼起來。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緊張,也沒怎么樣,誰知到了這裡,反倒……一聲一聲像連珠箭,射穿老頭子的心。他沒法解釋:大江大海過了多少,為什麼這一次的任務,偏偏沒有完成?自己沒兒沒女,這兩個孩子多么叫人喜愛?自己平日夸下口,這一次帶著掛花的人進去,怎么張嘴說話?這老臉呀!他叫著大菱說:
“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
兩個孩子全沒有答言,老頭子覺得受了輕視。他說:
“你們不信我的話,我也不和你們說。誰叫我丟人現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們看吧!”
小女孩子說:
“你這么大年紀了,還能打仗?”
老頭子狠狠地說:
“為什麼不能?我打他們不用槍,那不是我的本事。願意看,明天來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來看吧,有熱鬧哩!”
第二天,中午的時候,非常悶熱。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著一層煙氣。小火輪開的離葦塘遠一些,鬼子們又偷偷地爬下來洗澡了。十幾個鬼子在水裡泅著,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錯。水淀里沒有一個人影。從荷花澱里卻撐出一隻小船來。一個乾瘦的老頭子,只穿一條破短褲,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沒一篙地撐著,兩隻手卻忙著剝那又肥又大的蓮蓬,一個一個投進嘴裡去。
他的船頭上放著那樣大的一捆蓮蓬,是剛從荷花澱里摘下來的。不到白洋淀,哪裡去吃這樣新鮮的東西?來到白洋淀上幾天了,鬼子們也還是望著荷花澱瞪眼。他們衝著那小船吆喝,叫他過來。
老頭子向他們看了一眼,就又低下頭去。還是有一篙沒一篙地撐著船,剝著蓮蓬。船卻慢慢地衝著這裡來了。
小船離鬼子還有一箭之地,好像老頭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轉了一個圓圈,又回去了。鬼子們拍打著水追過去,老頭子張皇失措⒀,船卻走不動,鬼子緊緊追上了他。
眼前是幾根埋在水裡的枯木樁子,日久天長,也許人們忘記這是為什麼埋的了。這裡的水卻是鏡一樣平,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鬼子們追上來,看著就扒上了船。老頭子又是一篙,小船鏇風一樣繞著鬼子們轉,蓮蓬的清香,在他們的鼻子尖上掃過。鬼子們像是玩著捉迷藏,亂轉著身子,抓上抓下。
一個鬼子尖叫了一聲,就蹲到水裡去。他被什麼東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隻鋒利的鉤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別的鬼子吃驚地往四下里一散,每個人的腿肚子也就掛上了鉤。他們掙扎著,想擺脫那毒蛇一樣的鉤子。那替女孩子報仇的鉤子卻全找到腿上來,有的兩個,有的三個。鬼子們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動彈了。
老頭子把船一撐來到他們的身邊,舉起篙來砸著鬼子們的腦袋,像敲打頑固的老玉米一樣。
他狠狠地敲打,向著葦塘望了一眼。在那裡,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在那葦塘的邊緣,蘆花下面,有一個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葦葉遮掩著身子,看著這場英雄的行為。
1945年8月於延安
注釋
本文選自《孫犁文集》,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孫犁(1913~2002),當代作家。本文是孫犁的“白洋淀事跡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說《荷花澱》。
①尖利:(jiānlì) 眼力、視力特別好
②能耐:(néngnai)本事;技能。
③悠閒:(yōuxián)從容閒適而無所牽掛。閒:自得
④編算:(biānsuàn)方言。這裡有計畫,盤算的意思。
⑤瘧子:(yàozi)即瘧(nüè)疾一種發冷發燒的急性傳染病,病原體是瘧原蟲,由瘧蚊傳染到人體血液里。症狀是發冷發熱,發熱後大量出汗,頭痛,口渴,全身無力。
⑥寒噤:(hánjìn)因受冷或受驚而身體顫動,在文中形容瘧疾發作的症狀.
⑦陰慘:(yīncǎn)陰沉悽慘,陰:陰沉(本文中指光線特別陰暗不明。)
⑧掛花:(guàhuā)負傷流血。
⑨躥:(cuān)向上或向前跳。
⑩仄歪:(zèwāi)①.方言。傾斜,歪斜。②.指傾斜不穩的樣子
⑾央告:(yānggao)(輕聲)央求,懇求。
⑿轉彎抹角:(zhuǎnwānmòjiǎo) 抹角:挨著牆角繞過。沿著彎彎曲曲的路走。形容說話繞彎,不直接了當。抹:緊挨著,經過
⒀張皇失措:(zhānghuángshīcuò)慌慌張張,不知怎么辦才好。張皇:驚慌,慌張

課本收錄

本文被收錄義務教育五四制山東魯教版七年級下語文書第3課。
人教版語文課本八年級上冊第2課
鄂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2課

教學參考

一、整體把握
1.感知老頭子的英雄性格。
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現在他愛國抗日的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上。老頭子將近六十歲了,“渾身沒有多少肉,乾瘦得像老了的魚鷹”。按說應該在後方安度晚年,他卻像青壯年一樣,充滿活力,無所畏懼,在敵人嚴密封鎖下,出沒葦塘,成為一名貢獻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員。“那曬得乾黑的臉,短短的花白鬍子卻特別精神,那一對深陷的眼睛卻特別明亮”,這是一個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的愛國熱情是如此高漲,“你什麼也靠給我”,是他的豪言壯語,為民族抗戰他甘願盡心竭力,而且充滿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運輸糧草,護送幹部,在敵人的眼皮下出入,竟“像一個沒事人”,心情悠閒,“編算著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的事情”。這不僅因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環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為他具有英雄氣概,藐視敵人,無所畏懼。老頭子能夠衝破敵人的封鎖,對於葦塘裡面的隊伍堅持鬥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還表現在他具有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上。對鄉土,對同胞,對抗日隊伍,他是如此深情,對日寇則滿懷仇恨。老頭子那么喜愛兩個孩子,這是他對同胞的感情。他對大菱說:“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愛得深切熱烈,恨得咬牙切齒,血債要用血來還,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來償還。在老頭子的意識中,咱中國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對鄉土充滿感情,對侵略者充滿仇恨。
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還表現在他的過於自信自尊上。他自信萬無一失,這一次女孩子受了傷,他就覺得“丟人現眼”“沒臉見人”。這樣的要臉面,正包含一種非常強烈的責任心,他對自己要求之嚴,近於苛刻,偶有過失,他就痛苦得萬箭穿心,愧疚得無地自容。
老頭子的英雄性格,還表現在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為。老頭子用竹篙痛砸十幾個鬼子的腦袋,是用了計謀的。他早在枯木樁子上繫上了一隻只鋒利的鉤子,船頭上放了一大捆新鮮的蓮蓬,引誘鬼子進入枯木樁子的水區,讓鉤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動彈不得,束手挨打,張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個個成了被綁的困獸。
2.深入一層,可以感知,中國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這篇小說主要寫了一個老英雄,還讓我們看到英雄少年的風貌,還讓我們想到葦塘里堅持抗戰的隊伍。從葦塘的歌聲可以想見他們不怕艱險,豪邁樂觀,鬥志昂揚。讀這篇小說,可以感受到,在敵後抗日根據地,男女老少都發動起來了。英雄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3.富於特色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這篇小說的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都很有特色。人物形象鮮明,很有點傳奇色彩,如文章開頭部分先寫環境的險惡,再寫老頭子的業績,文章結尾部分先把老頭子的決心寫成難以置信的“大話”,再寫他出奇制勝的英雄行為。倔強的個性,奇崛的情節,富有傳奇的情趣。
環境描寫富有詩情畫意,充滿水鄉的氣息,雅致雋永。
練習說明
通讀全文,複述故事情節,討論下面兩個問題。
1.敵人嚴密監視著葦塘,然而,“每到傍晚,葦塘里的歌聲還是那么響”,這響亮的歌聲喚起你怎樣的聯想和想像?你還能想到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鬥歌聲嗎?
2.課文中哪些內容表現了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的性格?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本題要求通過解讀、複述,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第一小題抓住一句話,展開想像和聯想,領會句子的含義。第二小題抓住老頭子思想性格核心,作具體分析。此題有閱讀訓練,有口語訓練,有內容研討,有想像、聯想訓練。
1.提示:可由歌聲想像戰士的情緒,想像戰士和部隊的方方面面。具體地說,有老英雄不斷送來柴米油鹽,保障有力,給養充足,戰士們身強力壯,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時候,戰士們放聲歌唱起來。歌聲是對敵人的沉重打擊。
聯想其他文藝作品中的戰鬥歌聲,可以回憶課內外讀過的文藝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2.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課文中貫穿始終。他對葦塘里的負責同志說:“你什麼也靠給我,我什麼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這句話充分表現他“過於自信和自尊”。
通過敵人封鎖線,非常危險,而老頭子“每天夜裡,在敵人緊緊封鎖的水面上,就像一個沒事人,他按照早出晚歸捕魚撒網那股悠閒的心情撐著船,編算著使自己高興也使別人高興的事情”,這樣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現他“過於自信和自尊”。
送兩個女孩進葦塘,老頭子以為萬無一失,什麼事也沒有了,安心睡一覺吧。小女孩洗臉,老頭子讓她洗,鬼子的小火輪探照燈射來,他還是“不怕”,以為“照不見我們”。鬼子掃射機槍,他還是“不怕”,以為“他打不著我們”,不能不說他有點大意,這是過於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傷,流了血,這一次任務沒有完成,他覺得丟人現眼,沒臉見人,不好意思去見部隊,他是過於自尊了。
老頭子發狠要為大女孩討回血債,他向兩個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於掌股之間,誘鬼子上鉤,舉起篙來狠狠地敲打鬼子腦袋,叫鬼子頭破血流,討回了血債,討回了自尊,這場英雄行為表明他是始終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過於自信和自尊”這句話點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這句話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過分、自尊過分的意思。全文情節,老英雄的全部功過,都是由這一點生髮出來的。
課文中有一段話精彩地描寫了老頭子因沒有圓滿地完成任務而懊喪、內疚、自責的心理,請找出這段話並細細體味,然後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為時的心理活動補寫出來。
本題引導學生品讀兩個片段,在品讀中細細體味,在品讀中展開想像。
描寫老頭子心理活動的一段話是:“一聲一聲像連珠箭,射穿老頭子的心。他沒法解釋:大江大海過了多少,為什麼這一次的任務,偏偏沒有完成?自己沒兒沒女,這兩個孩子多么叫人喜愛!自己平日夸下口,這一次帶著掛花的人進去,怎么張嘴說話?這老臉呀!”老頭子是非常自信和自尊的,他的責任心非常強,認為只有百分之百完成任務,才算盡到自己的責任。聽著受傷的大女孩子痛苦地哼哼,聽著小女孩子的話語,老頭子痛苦到極點,“一聲一聲像連珠箭,射穿老頭子的心”。他把大女孩子受傷流血的責任完全歸咎於自己,他傷心到極點,內疚到極點。他是那么喜愛這兩個孩子,孩子受傷了,流血了,他的心也受傷了,他的心也在流血。他強烈地自責,他感到自己向部隊作的保證落了空,他感到自己的過失給自己帶來奇恥大辱,使自己丟人現眼,沒有臉去見部隊。強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無地自容。
二菱目睹老頭子的英雄行為,她想這位老同志昨天說的話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別看他這么大年紀,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對十幾個鬼子,毫不畏懼。想不到他足智多謀,原來把一大捆蓮蓬放在船頭,自己有滋有味剝著蓮蓬吃,是在引誘鬼子。他駕船的本領神了,好像牽著鬼子的鼻子在轉。鬼子在水裡轉來轉去怎么會不敢動彈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來呢?老同志還沒動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設了什麼機關,他真有點子。原來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槍,一個人就能對付十幾個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沒有還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們頭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報了,回去告訴大菱,讓她知道這英雄的故事,讓她早日養好傷,向老英雄學習,打敗日本鬼子。
課文中有不少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如“月明風清的夜晚……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等,找出並抄下來,仔細體味,再仿寫幾句,寫寫你家鄉的景物。
本題學習景物描寫。孫犁的景物描寫很有特色,摘抄一遍,細心揣摩,對這種描寫的高明之處有所領悟,可以提高自己的描寫能力。
①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裡。
②月明風清的夜晚,人們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到有一隻小船從葦塘里撐出來,在淀里,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
③彎彎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樣的天上。
④月亮落了,半夜以後的葦塘,有些颯颯的風響。
⑤第二天,中午的時候,非常悶熱。一輪紅日當天,水面上浮著一層煙氣。
⑥水淀里沒有一個人影,只有一團白綢子樣的水鳥,也躲開鬼子往北飛去,落到大荷葉下面歇涼去了。
⑦這裡的水卻是鏡子一樣平,藍天一般清,拉長的水草在水底輕輕地浮動。
⑧在那裡,鮮嫩的蘆花,一片展開的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
教學建議
一、要體味這個英雄故事的傳奇色彩。
這個英雄故事的特色在於傳奇色彩。無論理解內容還是揣摩寫作,抓住這個特色,才能激發興趣,理解透徹。年近六十,照例該養老了,我們的老英雄卻神出鬼沒,無數次通過鬼子的封鎖線,保證了葦塘中部隊的供給,保證了部隊的戰鬥力。這是富有傳奇色彩的。老英雄手無寸鐵,獨自一人,把十幾個鬼子打得頭破血流。這更是富有傳奇色彩的。教讀的導語可以在“傳奇”這一點上設計。
二、要注意揣摩景物描寫。
讓學生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細細揣摩一兩個例句,領悟這種描寫的妙處。例如寫蘆葦的一句:“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可以思考兩個問題:為什麼要寫蘆葦長得高?怎樣形容蘆葦長得高?這樣揣摩可以明白什麼時候需要作景物描寫,怎樣寫景。
有關資料
一、作者介紹(郭志剛)
孫犁,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縣人。1913年4月6日生。12歲在安國縣城上國小時,開始接觸五四新文學。魯迅和文學研究會對他有很大影響。他一直相信藝術為人生的主張。孫犁14歲考入保定育德中學。學習期間,開始閱讀社會科學、文藝理論著作和一些蘇聯文學作品,擴大了他的視野,並為後來的創作和評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高中畢業後無力升學,流浪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在大學旁聽,曾用“芸夫”的筆名在《大公報》上發表文章。還先後在市政機關和國小當過職員。1936年暑假後,孫犁到河北安新縣的國小教書,在這裡他對白洋淀一帶人民民眾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他主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中區從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編印出版革命詩抄《海燕之歌》,在《紅星》雜誌和《冀中導報》副刊上發表過《現實主義文學論》《魯迅論》等論文。1938年秋,在冀中區辦的抗戰學院任教,1939年春調阜平,在晉察冀通訊社工作。此後,在晉察冀文聯、《晉察冀日報》、華北聯大做過編輯和教員,同時進行文學創作。1941年回冀中區參加編輯民眾性的大型報告文學集《冀中一日》,並寫成《區村和連隊的文學寫作課本》(後改名《寫作入門》《文藝學習》,多次重印)。1944年去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工作和學習。在延安,他發表了《荷花澱》《蘆花盪》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藝術風格引起了文藝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冀中農村從事寫作,直至解放。這一時期,他參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寫有《鍾》《碑》《囑咐》等短篇小說和一些散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孫犁在《天津日報》工作,同時繼續文學創作。長篇小說《風雲初記》寫於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兩個村莊為背景,圍繞著高、吳、田、蔣四姓五家在抗戰初期的生活史,細緻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展現了七七事變後,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織人民武裝、建立抗日根據地的壯麗畫卷。作者用談笑從容的態度描摹抗日根據地的風雲變幻,雖語多風趣而不落輕佻。中篇小說《鐵木前傳》寫成於1956年。小說通過鐵(匠)、木(匠)兩家十幾年間友誼的建立和破裂的過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農村的生活風貌和農業合作化運動給予農村社會的深刻影響。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滿兒這個處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讀者中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後,作者因病長期擱筆,但他以《天津日報》副刊《文藝周刊》為陣地,發現和培養了不少青年作家。這個時期,他還寫有散文集《津門小集》、論文集《文學短論》等。
孫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創作結集為《白洋淀紀事》(1958),是作者最負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創作風格的一部小說與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區一帶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戰爭、土地改革、勞動生產、互助合作以及移風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從多方面勾勒了時代和社會的歷史風俗畫面,以明麗流暢的筆調,秀雅、雋永的風格和豐富的勞動者的鮮明形象,在讀者中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其中《荷花澱》等作品,已成為廣泛流傳的名篇,文藝界甚至以其為現代文學的一種風格流派的標幟,視為“荷花澱派”的主要代表作。
1977年以後,作者主要寫作散文和評論,也有少量小說,陸續結集者有《晚華集》(1979)、《秀露集》《澹定集》《耕堂雜錄》(均1981)、《尺澤集》(1982)等。1982年,作者又將從事文學事業以來所能收集到的絕大部分作品,輯成《孫犁文集》5冊(內分7卷)。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第二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二、孫犁在白洋淀(郭志剛、張無忌)
在抗戰的冀中平原上,孫犁到處看到了一種無形的力量:“我遙望著那漫天的蘆葦,我知道那是一個大帳幕,力量將從其中升起。”這裡說的,是他熟悉的白洋淀。我們到過那裡,那是一個深秋季節,雖然是和平環境,面對浩淼的淀水和一望無際的葦田,我們也被一種宏大的氣魄和無比壯觀的景象所感動(我們承認,在人民流過血和汗的這個湖面上,一種歷史感加強了我們的感覺和印象)。負責水上導遊的安新縣委宣傳部的一位同志介紹說:“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餘個淀組成,占地面積四十多萬畝,水道縱橫交錯,足有兩三千條……”他口氣一轉,略帶風趣地說:“來到這個地方,莫說日本鬼子會迷路,我們自己也會迷路。”看著汽艇周圍數不清的塊狀葦田和左盤右鏇的迷宮似的水道,我們相信了他的話。
作家的經歷又把我們召回到那個炮火連天的時代,這時的白洋淀,具有一種悲壯的英雄色彩:“這裡地勢低下,雲霧很低,風聲很急,淀水清澈得發黑色。蘆葦萬頃,俯仰吐穗。”“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子裡。”
在這敵人監視著的葦塘里,我們記得作家講過的這個故事:
一個乾瘦的、眼睛特別明亮的老者撐著一隻小船,無數次地穿過了敵人的夜間封鎖,為游擊隊運輸糧草、護送幹部。他不帶一枝槍,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樣的衣服(除了那件藍色的破舊短褲),只靠那隻靈巧的篙和水鴨子似的游水本領,在萬畝葦塘里穿梭般馳騁,從未發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魚的香味,才和歌聲一起從葦塘里飄出來;靠了他,才維繫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聯絡。但有一次,卻發生了意外,他護送兩個女孩子在夜間穿越封鎖線時,撞上了敵人的小火輪,有一個女孩子負了傷。這個打擊差一點使他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力量,他感到自己蒙受了恥辱,無臉再見葦塘里的戰士;但他到底將船駛到葦塘邊,用篙撥開外面一層蘆葦,找到了窄窄的入口。他發誓為女孩子復仇:“他們打傷了你,流了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老人沒有說錯,第二天,他單身智斗敵人,使十幾個鬼子落入圈套。他一個一個地收拾他們,用篙砸他們的腦袋……在葦塘那邊,鮮嫩的蘆花展開一片紫色的絲絨,正在迎風飄撒。在蘆花下面,露出一個女孩子的俊俏的臉,她按照老人的約定,驚奇地欣賞著這場英雄行為。
這個故事很帶有傳奇性。古語說,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在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那種慷慨悲歌的義士精神,有了新的發揚。
下面這個故事就更加壯烈了:
故事仍然發生在白洋淀,不過這一次是在淀邊的新安鎮。新安鎮四面臨水,大漢奸熊萬東住在有日本憲兵隊把守的深宅大院裡,整天不出大門一步,以為他的萬世基業是穩如泰山的。這天是中秋節,他正在客廳賞月,忽然帘子一動,閃進一個人來。他一把抓起放在手邊的盒子槍,厲聲問:
“誰?”
“是我,大伯。”來人非常沉靜,原來是參加了除奸團的他的一個侄兒。侄兒向他訴說,日本人到處抓他,他實在走投無路,才來求大伯賞他五十塊錢,他好離開新安,到天津去做個小買賣,代價是,他願意把帶來的一枝頂好的盒子槍送給大伯,一廂說著,一廂倒拿著槍,遞了過去。熊萬東拿起槍,走到錢櫃那裡去,他一貓腰,腦袋已經掉下來;隨著一把鋼刀的閃光,來人帶好兩枝槍,已經上了房……
作者說:“這就是有名的熊氏三傑的英雄故事中間的一個。”熊氏三傑的故事,抗戰時期在冀中一帶流行很廣,在有關作品和文章中,曾經多次被人輯錄或轉述;就敘述的生動和精彩來說,孫犁應屬於最佳者之列。他繼續說──
……這位英雄不久犧牲在新安城下。他吃醉了酒,受了奸人的騙:“要拿新安了!”他跳下炕來就奔著縣城跑去,他爬上城牆,敵人打中了他,翻身跌了下來。夥伴說:“你掛了彩,我背你回去!”
他一擺手,說:“不用!我是沒用的人了。這樣也就夠本了!”他舉槍打死了自己。
其實,敵人只打折了他的左腿。
關於他的兩條腿,有很多傳說,新安一帶,都說他是飛毛腿。有人說,飛毛不飛毛不知道,反正他走路特別溜撒,孩童的時候,常見他沿著城牆垛口飛跑。
也許有人要問:為什麼只壞了一條腿就打死自己?這問題就很難答覆。為什麼不殘廢的活著?我好像聽說,有一隻鷹,非常勇猛,損壞了一根羽翎,它就自己碰死在岩石上。為什麼它要碰死?
冰連地接的新安,有一種強烈的悲壯的風雲,使人嚮往不止。
我們覺得,在冀中人民身上,孫犁看到了屬於北方民族的那些最有光彩的品質。這種品質,實際上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某種歷史個性,它是屬於傳統的,又是屬於未來的。孫犁在撐船老人和新安英雄身上看到的,是這種歷史個性的新的升華。
這種情況,也影響到孫犁的觀點和感情。他在五一大“掃蕩”那年的冬天,寫過一篇題名《慷慨悲歌》的札記,裡邊有這樣的話:“……在荊軻的時代,像荊軻這樣的人還是很少的。英雄帶有民眾的性質,只有我們這個時代。像是一種志向,和必要完成這種志向,死無反顧,從容不迫,卻是壯烈的千古一致的內容。”他的筆明顯地受到了這種精神的感召,似乎也染上了易水的悲壯的風雲。在抗戰勝利的前一年,安平縣三名幹部被敵包圍,最後壯烈犧牲,孫犁為他們寫了一段碑文,其中說:“……當其在室內,以隻身抗敵偽,堅貞不屈。向敵偽漢奸叫罵時,聲聞數里,風慘雲變。附近人民,奔走呼號,求引救助,有如父兄之遇危難。當我部隊收葬三烈士屍體時,所有幹部戰士,無不如狂如病,歃血指發,有如手足之訣別。每一言及三烈士殉難事,則遠近村莊,啼泣相聞,指罵奸偽,誓為復仇……古來碑塔紀念之跡多矣,而燕趙蕭蕭英烈故事,載於典冊者亦繁矣,然如此八年間,共產黨、八路軍領導我冀中人民解放國土,拒抗敵頑,其環境之複雜、殘酷,其鬥爭之熱烈、悲壯,風雲興會,我冀中英雄兒女之豐功偉績,則必光掩前史而輝耀未來者矣……”這段碑文,慨乎其言,若揚若抑,頗多燕趙古風;如果擊築而歌,就是一支易水新曲了。不用說,這支易水新曲,也記敘了孫犁自己的感情歷程。
升華促成了一種新的境界,毫無疑問,這是他一生中最美好、最難忘的境界。關於這一境界,他自己用下述語言表達了出來:
善良的東西、美好的東西,能達到一種極致。在一定的時代,在一定的環境,可以達到頂點。我經歷了美好的極致,那就是抗日戰爭。我看到農民,他們的愛國熱情,參戰的英勇,深深地感動了我。我的文學創作,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我的作品,表現了這種善良的東西和美好的東西。
在美好的極致的境界中進行創作是一種絕大的愉快。“沒有硃砂,紅土為貴。窮鄉僻壤,沒有知名的作家,我們就不自量力地在烽火遍野的平原上馳騁起來。”“現在回想起來,那時的寫作,真正是一種盡情縱意,得心應手,既沒有干涉,也沒有限制,更沒有私心雜念的,非常愉快的工作。這是初生之犢,又遇到了好的時候:大敵當前,事業方興,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孫犁在《黃鸝》這篇散文里,藉助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等形象的比喻,解釋“極致”的涵義。這些比喻,全可用來說明他在抗戰中的際遇、狀況。他在抗戰中的文學活動並非他一生事業的頂點,但是,卻使他的事業達到了高潮。
(節選自《孫犁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三、《蘆花盪》賞析:景隨情移情景相生(林煥標、盧斯飛)
《蘆花盪》寫的是殘酷的戰爭環境裡的人和事件,但決沒有“淒淒、慘慘、戚戚”的描繪,就連那個女孩子受傷後的幾聲呻吟,也被輕輕一筆帶過去了,作品要高昂濃重地傳達出來的,是一種戰勝敵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情緒。即使在殘酷的戰爭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靜從容的姿態抒寫白洋淀的美麗風光,細心地鐫刻白洋淀人民心靈的塑像。
這裡,我們著重談談孫犁筆下的景物描寫。我們知道,小說中的景物描寫一定要切合環境和人物的心境,切忌游離地寫景。《蘆花盪》的景物描寫,處處與戰爭環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諧,不僅渲染了故事的氣氛,也給作品增添了一種戰鬥的詩情畫意,構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小說一開頭,就有一段精妙的景物描寫:
夜晚,敵人從炮樓的小窗里,呆望著這陰森黑暗的大葦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裡,而且要滴落下來的樣子。到這樣的深夜,葦塘里才有水鳥飛動和唱歌的聲音,白天它們是緊緊藏到窩裡躲避炮火去了。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鑽,目標好像就是天上。
“敵人”“炮樓”,點明了環境的氣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裡”,像“要滴落下來的樣子”,渲染了淀水的晶瑩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裡,隨著微風的輕拂激起層層漣漪,使得星星也閃爍不定起來,因而給人以“要滴落下來”的幻覺。這樣優美的自然環境,是多么令人賞心悅目啊!可是,敵人侵占著我們的大片國土,在這美麗的葦塘四周,敵人的炮樓林立,封鎖和監視著這片革命根據地。白天,這裡一片死寂,連水鳥也“緊緊藏到窩裡躲避”了,只有到深夜,才能聽到它們“飛動和唱歌的聲音”。字裡行間,流露出多么鮮明的愛憎感情!接下去,寫“葦子還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鑽”,把白洋淀人民那種在殘酷的戰爭環境裡頑強生存的姿態烘託了出來,充滿了意志和力量。這段景物描寫很富於生活實感,把讀者引到一個特定的環境和氣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後邊故事的鋪墊,藝術上融情入景,寄寓著作者深沉的情懷。
小說寫兩個女孩在革命隊伍里逐漸成長的過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繪:
這是冀中區的女孩子們,大的不過十五,小的才十三。她們在家鄉的道路上行軍,眼望著天邊的北斗。她們看著初夏的小麥黃梢,看著中秋的高粱曬米。雁在她們的頭頂往南飛去,不久又向北飛來。她們長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們的逐漸成長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韻味。莊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飛北回,詩意盎然地暗喻著時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於“眼望著天邊的北斗”,所以永遠不會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實在的景物,因為是在敵人的封鎖下,所以多半是夜行軍,但同時,它又是一種暗喻:黨的光輝的指引。
至於小說結尾部分的那段關於蘆花的描寫,表面上看來,似乎離開了具體的鬥爭環境──那一場跟敵人進行的殊死戰鬥,其實不然,細心的讀者會注意到,那是老人正“狠狠地敲打”那些掛上了鉤子的鬼子們的腦袋,把他們致於死地時,“向著葦塘望了一眼”所產生的感受。俗話說“景隨情移”,解恨的戰鬥必然會在內心萌發出一種輕鬆、愉快的情緒,此情此境,鮮嫩的蘆花在老人的眼裡,自然會顯得格外的美麗了。
從這篇小說的景物描寫可看出,孫犁筆下的景物,不單純是一種點綴品,而是蘊含了深遠的寄寓在內的。在他的小說里,景物描寫起到了點染環境氣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強抒情韻味的作用,因而,它們決不是幾顆游離的珍珠,而是作品內在氣質的結晶體。

歷屆得主

發展歷史

問題研究

1.人物性格難點探究:怎樣理解“老頭子過於自信和自尊”一句中“過於”二字?
“過於”有非常的意思,老頭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強。另一方面,確實有過頭的意思,大女孩子之所以受傷,跟他過於自信、不夠謹慎是有關係的。小女孩子洗臉,大女孩子還警惕一些,老頭子卻說“不怕,洗一洗吧”,洗臉有響聲。老頭子以為小火輪上的探照燈照不見他們,事實上探照燈把兩個女孩子的臉照得雪白。這些都是他過於自信以致有點麻痹的表現。並且,為後文大菱受傷埋下伏筆。
“過於自信和自尊”,是老頭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與過,都由此生髮。
2.人物描寫藝術探究:這篇小說怎樣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
作者用強烈的反差來渲染老英雄的傳奇色彩。一方面寫條件,敵人的監視封鎖非常嚴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體非常乾瘦,而且不帶一枝槍。另一方面,寫老英雄的精神與業績。精神,是那么悠閒自得,異常自信;業績,是使敵人的封鎖全然落空,保證了葦塘里的隊伍得到充足的給養。兩個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顯得非常了不起,富有傳奇色彩。
課文著重寫一場“英雄的行為”,更有點傳奇色彩。作者主要用兩個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懷疑來反襯。這裡有一段對話描寫,老頭子說“等明天我叫他們十個人流血”,後來又說“等到天明,你們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卻一再表示懷疑,先是沒有答話,以為老頭子不過發發狠,說說罷了,再用小女孩的話表懷疑:“你這么大年紀了,還能打仗?”寫懷疑有襯托作用,顯出了老頭子英雄行為之奇。
再是在敘述過程中只寫其然,不寫其所以然,讓讀者回味其所以然,使傳奇色彩顯得更為濃郁。老英雄是設好圈套讓鬼子往裡鑽。他事先系好了鉤子,又想出用蓮蓬引誘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動規律。作者不寫這些,只從鬼子洗澡寫起,寫老頭子船上放著一大捆蓮蓬,只顧剝著蓮蓬吃,也不寫他的用意,寫小船衝著鬼子這裡來,又轉了一個圓圈回去,也不寫老頭子的船為什麼這樣划來划去,其實是誘使鬼子進入圈套,這層意思要回味起來才能明白。進了有木樁的水域,先不說樁子上有無數鉤子,只寫小船繞著鬼子轉,鬼子們像是玩著捉迷藏,下面才寫鬼子這么亂轉,一個個都被鉤子咬住了。待到明白過來,越回味越感覺這場英雄行為富有傳奇色彩。一個乾瘦的老頭,手無寸鐵,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幾個鬼子於掌股之間,置他們於死地,真可以說是一位傳奇式的英雄。
第一段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點明環境氣氛,突出環境險惡,交代背景,為後文描寫人的行為做鋪墊。更突出了老頭子的英雄行為。
怎樣理解“在淀里,像一片葦葉,直奔著東南去了。”
運用比喻手法,將小船比作一片葦葉,突出小船輕快的特點,老頭子撐船技術的嫻熟和行蹤神出鬼沒。
“葦子還是那么狠狠的往天上鑽”理解
努力長高的葦子生動的展現了在殘酷的戰爭年代裡,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頑強生存的姿態。象徵的白洋淀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狠狠"表現了抗日軍民對日寇的仇恨。"鑽"表現了抗日軍民的堅定信念和不屈精神。
3、4段肖像描寫作用?
有外貌描寫和服飾描寫,寫出了老頭子精明強幹、敏銳機智,英果斷端,有自信自尊的特點。
“老頭子就叫他們睡一覺……咱們還有大米和魚吃。”賞析。
一方面體現了老頭子對孩子們的喜愛和安慰。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老頭子自信的特點。
賞析“眼前的環境好像是一個夢”
把眼前的環境比做一個夢,形象生動的表達了孩子們歷經千辛萬苦找到部隊後的驚喜、激動的心情。
賞析“她們在家鄉的道路上行軍……長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們的成長描寫的有韻味。莊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飛北回詩意盎然的暗喻著時光的流逝。“北斗”既是天上的北斗,也是一種暗喻:黨的光輝的指引。
10、14段“趴”等一系列動詞體現?
充分說明了兩個女孩由炮火中的緊張環境來到這個美麗的地方輕鬆愉悅的心理。
"俊"體現?
樸實,清新的泥土氣息,體現了老頭子的身份。
老頭子的信心來自?
對環境的熟悉,高超的水上功夫,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
26段動詞作用?
老頭子反應靈敏,對地東正經驗豐富。
38段景物描寫作用?
烘托老頭子因女孩受傷而自責,沉痛的心理。颯颯的風響正像老頭子不平靜的心。
39段語言描寫作用?
未能圓滿完成任務,向部隊的保證落了空,沒臉見部隊。與“過於自尊自信”相照應。
“連珠箭”體現?
比喻。老頭子內疚,痛苦的心理。感到恥辱和無地自容。
47段心理描寫作用?
為不能圓滿完成任務而懊悔,內疚,自責的心理,表現了對小姐妹的愛護和對敵人的痛恨,為下文向敵人復仇奠定基礎。
“頑固的老玉米”賞析。
形象生動的描寫了老頭子對敵人無比的狠,他要讓敵人嘗足血債,“敲打頑固的老玉米”也體現了作者鮮明的態度,感情色彩鮮明。
老頭子不帶槍,是不是魯莽?
不是。因為他有對人民的愛和對敵人的恨,憑著對白洋淀的熟悉,高超的水上技藝,對敵鬥爭的力氣——船槳,魚鉤,使他在鬥爭中遊刃有餘,這是處於高度的自信。
課文主題
這是一篇詩情畫意扣人心弦的小說。小說主要描寫了一個老英雄,幫助部隊運送資源和護送同志,用自己的本事同敵人進行英勇無畏的抗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