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由來
![越境污染](/img/c/32f/nBnauM3XwQDMwEDN2gTO1YTO0QTMwIjMyMDNwADMwAzMxAzL4k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針對中國多地近期的大氣污染問題,日本《產經新聞》等媒體不斷進行渲染,稱“北京等地被濃霧包裹”、“濃霧面積達3個日本”、“街道肉眼難見”,並擔憂“有害物質會隨風飄至日本”。日本環境省還呼籲日民眾儘量減少外出,緊閉門窗,使用空氣清新器等。《朝日新聞》和《讀賣新聞》則認為,中日地理位置唇齒相依,經濟關係緊密。中國的環境對日本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從戰略互惠立場來看,日本政府理應在節能、環保等方面盡力配合中國政府,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等來共同應對污染問題。同時,日本地方政府也可擴大與華環境合作,對日本企業來說,也不乏機遇。此外,大學和各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也很必要。
日方反應
![日本東北大學“越境大氣污染衛星圖像資料庫”網站截圖](/img/5/c42/nBnauM3XycDO1UDNygTO1YTO0QTMwIjMyMDNwADMwAzMxAzL4k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日本《產經新聞》2015年3月3日刊發題為《PM2.5得讓日本埋單?》的社論稱,PM2.5跨越海域污染了下風處的日本大氣,是極為嚴重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以酸雨為例,來自中國的跨境污染早已有之。日本一直以提供技術合作等方式採取友好的應對措施,但還是出現了大問題。看來通過兩國間或地區間合作解決問題的方式很明顯已經不合時宜。社論還稱,日本受到的危害已經超越了生態系統這個層面。罹患肺癌、支氣管炎等病症可能影響到國民的生命與健康。日本不能就這樣給中國的環境污染埋單。
日本《東京新聞》3月3日刊發題為《大國須承擔大國的責任》一文稱,中國的大氣污染日趨嚴重,甚至被稱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污染。大氣污染對周邊國家也產生了影響。重視生命,放棄經濟成長高於一切的觀念和做法,已經刻不容緩。
應對措施
![越境污染](/img/f/899/nBnauM3X3cDMxAjM4gTO1YTO0QTMwIjMyMDNwADMwAzMxAzL4kzL3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從1999年開始,由時任首相小淵惠三提議設立總額約100億日元(約合5.2億元人民幣)的“日中綠化交流基金”,為日本民間團體援助中國植樹造林項目提供經費。每年植下約1000萬棵樹,總面積達65000公頃。該媒體稱日本政府期待該項目能降低來自中國的“越境污染”。然而預計基金2015年年末將會減少約10億日元,有人士擔心項目投入勢頭呈衰退趨勢。《讀賣新聞》進一步介紹道,日本政府考慮到相比設立之初基金規模有所增加,並接受中方提供的資金,也有想法探討向日本國內以及東南亞擴大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