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綜論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綜論

第一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作 者:仲富蘭,何華湘 著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6-1
版 次:1
頁 數:301
字 數:298000
印刷時間:2010-6-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010089096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為浙江省社科規劃重大課題、紹興市重大文化工程《越文化通論》之一,也是屬於獨具特色的開創性研究課題之一,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創新意義。本書的最大特色就是基於越文化的區域性組成部分,將大量史料和資料匯於一爐,論證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浙江省、紹興市特色文化產業的源頭活水,對其核心與靈魂——“活態”的非物質文化作出了概覽、鳥瞰和文化意義的闡發。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越地民風民俗及其古老百越族習俗文化的傳統基因。它不限於典籍上記載的古越人原始風情,也包括流傳於後世的種種越地的民情、禮俗、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及民間信仰,尤其是從這些習俗信仰中反映出來的越人的質樸、悍勇和開拓進取的心理特徵和精神氣質。
隨著文化生態環境的不斷變遷,越文化之非物質文化形態必然要自覺或自發地隨之發生非良性變異或蓰性變異。面對外來文化和新的生存環境時,兼收並蓄,推陳出新,自我調節,與時俱進,進行基於原質的創新。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域文化與民族文化、越地文化與多種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融與統一。

作者簡介

仲富蘭。男,漢族,1950年11月生,上海市人,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現為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海人民聲播電台新聞台副總監、高級記者,《新聞午報》主筆。主要社會兼職為上海市社聯委員、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顧問、國際易學聯合會理事。著有《中華風物探源》、《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現代民俗流變》、《民俗與文化雜談》、《上海史跡與風土》、《圖說中國近百年社會生活變遷》、《文化尋根》、《中國通·風俗禮儀》、《中國神秘文化百科知識》、《廣播評淪——功能、選題與語言藝術》、《十二生肖的故事》、《風物考》、《民俗傳播學》、《上海民俗一民俗文化視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等三十多部著作,另有大量論著和文章散見於海內外報章雜誌。

目錄

緒論
一、越地的歷史演變
二、越地的社會、經濟、文化
三、本書的研究範疇、方法和意義
第一篇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分析(上)
第一章 口頭傳統和表述
一、概況
二、民族語言
三、民間文學
第二章 傳統表演藝術
一、概況
二、民間音樂
三、民間舞蹈
四、傳統戲劇
五、曲藝
六、雜技與競技
第三章 社會風俗、禮儀、節慶
一、概況
二、傳統節日習俗
三、祭祀習俗
四、生活習俗
五、廟會
第二篇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分析(下)
第四章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一、概況
二、傳統醫藥知識和實踐
三、氣象知識和農業活動
四、水利工程與水利文化
第五章 傳統的手工藝技能
一、概況
二、民間美術
三、傳統手工技藝
第三篇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物質基礎
第六章 資源環境與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七章 經濟生產與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四篇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背景
第八章 名士文化與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九章 民俗文化與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關於民俗文化學
二、民俗傳承與文化傳播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傳承
四、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特點
第五篇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
第十章 歷史價值與認識價值
第十一章 顯性價值與隱性價值
第十二章 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
第六篇 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
第十三章 回顧: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與現狀
第十四章 困境: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問題
第十五章 借鑑: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的經驗
第十六章 突破:越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方法與途徑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