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上海是一個濱海城市,水運曾經是古老上海的傳統交通方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巡遊會稽郡,據說曾見人們乘船在水上進行交易。到了漢代時,松江、嘉定一帶的土特產,已開始利用船隻運往揚州集散,再經長江、淮河等和中原地方進行貿易。唐代,蘇州成為逾越揚州的雄郡,貿易之盛,居江南首位。蘇州一帶的貨物,均經吳淞江、滬瀆轉口北運。上海地區的青龍鎮,即是那時轉口活動的中心。杜甫曾在詩中記載江南貨物輸送京師事:“吳門轉粟帛,泛海臨蓬萊。”到南宋時,由於河道淤塞,許多船隻已無法從滬瀆直上青龍鎮,多停於今小東門一帶的上海浦,故才使得這裡逐漸繁盛起來。到了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開始在這裡設立專管船舶運輸的“市舶提舉司”,上海鎮名從此開始出現。那時,十六鋪一帶已有廣場、市場、寺廟……構成了今日上海港的原始雛形。小東門一帶,還建有各種船業行會組織的商船會館數家,跟著又出現了閩廣商人經營洋貨的洋行街(今陽朔路)。顯然上海已是“人煙稠密,商賈輻輳”之地,成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了。時人施潤曾以“一城煙火半東南,粉壁紅樓樹色參;美酒羹餚常夜五,華燈歌舞最春三”,來描寫小東門一帶的繁華和船商們的奢侈生活。
圖書目錄
總序 李倫新
第一章 緒論
一、民俗文化學視野下的上海民俗
二、移民社會的活力:上海民俗的根本特徵
(1)襟江帶海、沃壤廣原的史地風貌
(2)悠遠傳統、蘇松富邑的人文氣患
(3)百年滄桑、中西文化的碰擅交匯
(4)兼收並蓄、趨新薯變的包容特徵
第二章 移民特色獨具的衣食住行
一、“趕時髦”:求新趨時的服飾習俗
二、“吃得開”:開放流暢的飲食風味
三、“石庫門”:中西合璧的居住習慣
四、“快節奏”:城市交通的百年回眸
第三章 傳承而又嬗變的人生禮儀
一、“乘轎車”:雜糅新舊的婚姻習俗
二、“小黃花”:走向文明的喪葬習俗
三、“蠟燭包”:因襲傳統的生養習俗
四、“會做人”:門庭家風與社交禮儀
第四章 多元文化造就的上海民智
一、“洋涇浜”:中西風尚的混合交匯
二、“看老外”:崇洋不媚外為我所用
三、“一招鮮”:各地商幫的聚合效應
四、“門檻精”:精於算計的理財意識
第五章 商業交易鑄就的處世觀念
一、“幫幫忙”:熱情務實的社交習俗
二、“點子多”:精明活絡的生活意識
三、“要面子”:注重自我與人格獨立
四、“拎得清”:獨具個性的男人女人
第六章 包容各方移民的歲時節俗
一、“軋鬧猛”:源遠流長的傳統節日
二、“過洋節”:追逐新奇的西洋節日
三、“賞花會”:爭奇鬥勝的花卉節俗
四、“逛廟會”:芸芸眾生的遊樂場景
五、“看小戲”:海上戲曲與節俗包容
第七章 五方雜處形成的城市空間
一、“煙紙店”:守望相助的弄堂風情
二、“老虎灶”:與水相關的茶樓混堂
三、“酒吧間”:良莠並存的酒樓咖吧
四、“逛公園”:動靜有度的公園園林
五、“小菜場”:菜場與其他公共場所
第八章 中西合璧交融的海上名物
一、“自來火”:公共設施與市民生活
二、“西洋鏡”:西方器具的接受套用
三、“月份牌”:西洋風物與本地特產
四、“點石齋”:聲馨遠播的繪製名品
第九章 芸芸眾生編織的世態百相
一、“擺洋盤”:五方雜處的行業薈萃
二、“二房東”:房產中介的經營傳統
三、“說切口”:光怪陸離的行話市語
四、“搖啊搖”:上海早期的謠諺俚俗
第十章 流風餘韻變革與都市民俗創新
一、合作共享,培植氣度神韻
二、包容創新,凸顯新銳力量
三、靈動大氣,互動產生活力
四、資源保護,推進民俗研究
跋 鄭家堯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仲富蘭,上海市人,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曾任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台副總監、高級記者,《新聞午報》主筆。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會兼職為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會長。著有《中華風物探源》、《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現代民俗流變》、《民俗與文化雜談》、《圖說中國近百年社會生活變遷》、《民俗傳播學》等30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