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越劇西廂記](/img/7/aaf/nBnauM3XycTN2YzM1YDO4MTMzUTMwQTO5EzMxADMwAzM4IzL2g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演出歷史
![越劇西廂記](/img/d/4dc/nBnauM3XzUTO3gzM1YDO4MTMzUTMwQTO5EzMxADMwAzM4IzL2g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954年3月,在上海長江劇場公演該劇時,對劇本進行了修改,紅娘一角改由呂瑞英扮演。1954年10月,該劇作為國慶5周年觀禮劇目晉京演出,周總理陪同印度總理尼赫魯及其女兒英迪拉甘地夫人,在懷仁堂觀看了該劇。11月,該劇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一等獎、導演獎、優秀演出獎。主演范瑞娟、傅全香、張桂鳳均獲表演一等獎。
1955年夏,上海越劇院攜該劇出訪民主德國和蘇聯,對該劇再次修改加工,刪去了"佳期"一場戲,又在"賴簡"一場戲前、後增加了"傳書"和"寄方"兩場戲。由吳琛、黃沙導演,劉如曾音樂整理,蘇石風、幸熙舞美設計。袁雪芬飾鶯鶯,徐玉蘭飾張珙,呂瑞英飾紅娘,張桂鳳飾崔夫人。該劇改編忠實於原著,以歌頌鶯鶯和張珙的純真愛情,和掙脫封建禮教桎梏的反抗精神為主,一改以往舞台上常見的以紅娘為主角的藝術處理。台詞保持原著的文學特色,典雅清麗,被劇評家贊"戲曲舞台上出現過的許多改編本中最好的一個。"唱詞頗多存留原曲牌體的格律,唱腔上有較多的出新。演員表演細膩傳神,鶯鶯的熱情、矜持,張珙的誠摯、瀟灑,紅娘的熱心、機靈,老夫人的古板、頑固,都刻劃得很生動,是袁雪芬、徐玉蘭、呂瑞英的代表作之一,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好評,成為上海越劇院優秀的保留劇目,被譽為劇種的代表作。
1960年12月,上海越劇院攜該劇赴香港演出。劇本收入1955年出版的《華東地方戲曲叢刊》第二集,1959年,又被收入《中國地方戲曲集成·上海卷》。
![越劇西廂記](/img/9/828/nBnauM3XyYDO1ETO3gDN1YDNzUTM5kzM4gjNwADMwAzMxAzL4Q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1987年7月至10月,該劇由上海電視台攝製成4集電視連續劇,由許諾導演,分中、青年兩套演員拍攝。中年組由金採風飾鶯鶯、呂瑞英飾紅娘、劉覺飾張珙、張桂鳳飾崔夫人;青年組由華怡青飾鶯鶯、陳穎飾紅娘、裴燕飾張珙、郁利群飾崔夫人。
1952年8月,芳華越劇團曾演出該劇於麗都大戲院,由陳曼編劇、黃祖模導演,尹桂芳飾張珙、許金彩飾鶯鶯、戴忠桂飾紅娘、徐天紅飾老夫人。賣座甚佳,連演100多場。民國32年(1943年)底,大來劇場演出南薇編導的《西廂記》,演員皆反串列當,袁雪芬扮張珙、張桂蓮扮鶯鶯、陸錦花扮紅娘、吳小樓扮老夫人。民國28年(1939年),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由筱丹桂、賈靈鳳演唱的《拷紅》唱片。40年代後期,大中華唱片公司灌制了由王文娟、竺素芳演唱的《拷紅》和《紅娘叫門》的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