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比正常的自然刺激更能有效地釋放動物某一特定行為的刺激。有時,動物發出的自然信號對於信息的傳遞來說不一定是最佳信號。相反,一些非自然的異常信號或人為信號反而更能誘發動物的行為反應。概念提出
荷蘭生物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尼科·廷貝亨做過一個實驗:他造了一隻假蛋,放到雌鳥下的一堆真蛋中。這隻假蛋很像真蛋,但個頭更大。鳥類有優先孵大蛋的天性,因為大蛋孵出的小鳥更強壯,更有生存優勢。這在鳥的進化環境裡基本正確,這個天性就在鳥類的基因里保存下來,換句話說,“孵大蛋”這個命令是寫在鳥類的本能中的。因此,即使假蛋大到跟雌鳥差不多大,顯然不可能是它生出來的,它還是先孵這隻假蛋。廷貝亨稱這種現象為“超常刺激(supernormal stimuli)”,指那些能激發生物本能、但目的偏離了進化本意的刺激。類似的例子還有:小鴨子剛孵出來時,會認定第一個能動的大東西是媽媽,從此跟著它走。這機制在鴨子的進化環境裡基本正確,因為一般來說,它們孵出來時見到的第一個能動的大東西確實就是它媽媽。即使當我們人為干預或者出現某種意外情況,使得小鴨首先看到的不是母鴨,它們依然會認其為媽媽。
其它實例
一些地面營巢的鳥類(蠣鷸、喧鴴、銀鷗和灰雁如果給它們提供一些比正常蛋更醒目、更大的蛋,那么它們就更喜歡把這樣的蛋收回巢內孵化。因此,銀鷗比較喜歡孵化那些塗上了藍、黃或紅顏色,而且比正常蛋要大一些的蛋;蠣鷸喜歡孵5個卵,而不是在正常情況下的3~4個卵;眼蝶寧可去追逐與背景色有更強烈對比的黑色雌蝶模型,而不去追逐具有自然色彩的雌蝶。在某些自然場合下也存在超常刺激,例如杜鵑雛鳥的嘴裂斑紋就比它們所寄生的寄主雛鳥的嘴裂斑紋醒目得多,這樣可以更有效地釋放它們養父母的餵食行為。又如寄生在螞蟻巢中的巢寄生甲蟲幼蟲,它們皮膚腺的分泌物能夠釋放螞蟻的撫育行為。這些分泌物是模擬螞蟻幼蟲反分泌的物質,但它們比螞蟻幼蟲的分泌物更有效,因而可以得到更多的撫育和照顧。
人類的實例
很多甜食都是超常刺激。本來人類喜歡吃甜食,是因為在遠古時期,甜的東西營養豐富、能量充足卻稀少難得。現在的甜食一味求甜,蜂蜜、水果中富含的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都被當成廢物截留出去了,只留下最甜也最簡單的低聚糖,再配以如同黃河泛濫的數量,這種甜食能更大程度地滿足我們嗜甜的欲望,但已經完全偏離了進化讓我們嗜甜的本意,弊大於利。精米、精面也是超常刺激。商家把它們千錘百鍊,目的是讓我們更喜歡吃。但是,在精製的過程中,粗米、粗面中大量的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隨著脫殼、精磨、細碾而被剔除出去,結果是,口感很好的精米、精面對健康很不利。
反式脂肪也是超常刺激。自然界產生的脂肪基本上都是順式脂肪,而反式脂肪是通過化學方法製作而成的,上世紀初才發明出來。它能增進口感,易於保存,又比自然脂肪便宜,因此在油炸食物中廣泛使用。但它除了和其他脂肪一樣,過多攝入會造成心血管疾病外,還會帶來其他的健康危害。
超常刺激不僅存在於飲食中,它幾乎遍布現代社會的每個角落。比如成就感,其本意是鼓勵我們努力奮鬥,獲得物質報酬、精神享受以及社會地位等一些有利於生存和繁衍的東西。但這個本能被電子遊戲所利用,讓我們在虛擬世界裡攻城略地、殺人越貨,一個晚上就成為宇宙之王,獲得現實世界裡幾乎不可能得到的巨大成就感,這並沒有太多的正面意義。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時尚和化妝品產業利用女性追求美的天性,減肥食譜利用女性喜歡低腰臀比的天性,電視劇利用人們喜歡打探別人生活的天性等,人們從這些東西里收穫到的,常常不是進化本應帶給我們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