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錨

走錨

走錨,是指錨泊船受強風流等外力推壓,出現錨的抓力係數陡降,導致船舶拖錨位移現象。引起走錨的原因有:底質不佳、錨的重量不足、出鏈過短或絞纏、拋錨方法不當、錨爪人底不佳和風浪增大及偏盪等。走鋪將會導致船舶擱淺、觸礁、碰撞或翻沉等事故,因此值班人員必須認真值好錨更,及時發現走錨,並採取有效應急措施,以避免事故發生。判斷走錨的方法有:勘測錨位、觀察偏盪情況、觀察錨鏈情況、放置測深鑽錘等。一旦發現走錨,值班駕駛人員應及時採取有效措施:①立即加拋另一錨。②切忌盲目松長錨鏈。③備車並報告船長。④懸掛並鳴放“Y”信號或用VHF等通信手段及時警告他船。⑤若開車後仍走錨,在條件許可時應起錨重選錨地或出海滯航。⑥當情況緊急或時間急迫不允許絞起錨鏈時,應附上錨標,松出錨鏈棄錨出海。

危害

船舶在到達港口進行檢疫、等泊位、候潮、錨地過駁卸貨或者避風時,都需要在港內或者港外的錨地拋錨。船舶在錨泊中,因強風、急流、船舶轉向和偏盪、以及錨地的底質不佳等原因,會發生走錨的事故,如果不能及時發現船舶走錨和採取適當的措施來制止船舶走錨,就會導至船舶擱淺以及和其它船舶發生碰撞等重大的事故。

引起的因素

1.水底底質及地形

當錨地的海底底質不好時,船舶最容易走錨,因為海底的底質情況是錨能否有足夠抓力的重要因素。抓力最好的是粘土,因此最適於船舶錨泊。泥沙的抓力一般,船舶也可以錨泊。沙底較差,沙礫,貝殼等最差。不適於船舶長時間錨泊。海底的地形也影響錨的抓力,比如比較陡峭的地形,或者凹凸不平的地形,對錨的抓力都會產生不利的的影響。

2.風及水流

當船舶在錨泊中,一般狀態下船首迎著潮水來的方向。海員中有句俗語“空載吃風,重載吃流”,也就是說船舶錨泊中的船首方向是由風和流的共同作用下決定的。拋錨後,船舶一般要受到風、流、浪以及錨鏈對船舶的約束力作用,同時錨鏈要受到船舶的反作用力。

當風向和水流流向對船舶的作用不一致時,船舶會產生偏盪現象。而當風力或水流等外力較強時,由於錨鏈的約束作用,也回產生周期性的偏盪運動。船舶偏盪的活動也會拉動錨鏈左右移動,容易使錨爪在海底鬆動,造成走錨現象。

當潮水轉向時,船舶也隨著潮水轉向。在轉換潮水時,也就是平潮時的水流流速比較小,這時的錨鏈也不吃力繃緊,同時錨爪也在海底轉向,錨爪抓在海底也很鬆懈,緊接著隨著水的流速加快,就很容易產生走錨現象。

3.操作不當

船舶拋錨不當可以引起走錨,船舶停泊拋錨時,或後退速度不夠、或松鏈太快、或錨鏈發生堆積、或由於底質太硬,錨爪不能深入土中;或由於出鏈過短等原因,都可能會使錨不能牢牢地抓底,一旦遇有強風和急流,就很容易會發生走錨現象。

防止措施

首先,船長要選擇底質良好、水深適中和有遮蔽的錨地,這一點非常重要。但是有些時候船長沒有選擇餘地,船長也只能在指定錨地拋錨。比如孟加拉國的吉大港錨地,由於錨地的底質較差,而水流又比較急,走錨現象時有發生。因此船長應儘量的把本船和它船的距離保持在1海里以上。這樣一旦走錨,就能爭取到較多的時間準備主機,採取措施,避免發生和它船碰撞、擱淺等意外事故。

其次,適當的出鏈長度和正確的拋錨方法,都是保證不走錨的因素。船舶在錨泊中,錨和錨鏈要承受水流、風、浪對船舶的衝擊力,船舶能承受這種衝擊力,船舶就不會走錨。錨的抓力隨錨地底質不同和出鏈長度的多少而異。也就是說錨地的底質越好,出鏈的長度越長,錨的抓力也就越大。但是出鏈長度要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如錨地的範圍、拋錨船的密度等等。

當頂流到達預定的拋錨位置之前,應提前將船停住,當船舶略有退速的時候將錨拋下,如有可能儘量在其它拋錨船的下風或者它船的後方拋錨。根據水深的情況,當錨鏈一節落水、或者兩節落水時剎一剎錨機,待錨鏈方向向前時,再徐徐地將錨鏈松到預定的長度。如水深50米左右,應視為深水拋錨,走錨機率大,可將錨放進水中一節半,然後拋下。要是接近和超過100米時,就要用錨機把錨放至海底,然後用車緩緩將錨鏈徐徐送出。

發生後的行動

船舶一旦發生走錨,值班駕駛員應立即報告船長和通知機艙準備主機。船長採取的第一個措施就是讓大副和水手長到船頭值守,並立即拋下船舶的另一隻錨。以求制止走錨或者減緩走錨的速度。

船長的大忌就是在沒有備妥主機的情況下起錨,除了容易發生丟錨的事故之外,也容易在錨起來之後,控制不住船身,在風流的影響下,發生和它船碰撞,以及擱淺等海上事故。船長應當先用車,把走錨抑制住,等錨鏈鬆弛之後再行起錨。然後尋找合適的錨地重新拋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