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化現象

暖化現象

近百年來地球正面臨暖化現象,這種現象除了大自然的變化外,幾乎是人類活動引發溫室效應所造成的現象。長期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主要是機動車輛 ) 及某些化學工業之製程所產生大量之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對地球暖化現象的影響,是因為人類對環境的不尊重,過度使用、浪費、不珍惜能源與資源,使得有限的地球資源在過度開發與使用的情況下,造成失衡的現象。

(圖)暖化現象暖化現象

近百年來地球正面臨暖化現象,這種現象除了大自然的變化外,幾乎是人類活動引發溫室效應所造成的現象,主要是由於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並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氣體所產生的增溫現象,為了解決嚴重的地球暖化問題,限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量,是目前國際社會必須共同努力的目標。

概述

長期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主要是機動車輛 ) 及某些化學工業之製程所產生大量之溫室氣體 ---- 主要為二氧化碳,再加上能藉光合作用消耗它的森林大量地被砍伐,這提高了大氣圈原本阻擋地面對陽光散發到太空之能力,而造成嚴重的地球暖化現象。

地球暖化會造成氣候不正常的變遷,對環境所產生的衝擊相當大,包含:南北極冰層融化、海平面上升、產生不正常的乾旱及暴雨沙漠化現象擴大等問題,自然生態系統的適應能力有限,無法適應氣候的大改變,其中有些系統更會遭受重大的危害。面臨危害的自然生態系統包括冰川珊瑚礁珊瑚島紅樹林寒帶熱帶森林、極地和高山生態系統。氣候變化會使某些物種生存範圍和數目增加,但同時會使某些更脆弱的物種滅絕,造成生物多樣性銳減。受到危害或損失的範圍,以及受影響的生態系統數量,會隨著氣候變化的幅度和頻率增加而擴大其危害。

表現

在過去200年來,全球的平均溫度已提高了7 ℃;而極地的溫度提升比例更多,南極半島之俄羅斯的白令豪山
( Bellingshausen ) 基地附近之積冰厚度在過去 12年來已減少 40%,而英國之羅西拉 (Rothera) 基地附近於過去 30年間,其植被面積增加5到25倍;這也意味著海水位亦在逐漸上升。

位於南極半島尖端東側之 James Ross 島,長久以來由厚達200公尺的冰棚互相聯結在一起,1995 年1月9 日起該面積1000平方公里之冰棚於50 天內整個崩解消失,使得2年後探訪該處的國際綠色和平組織之科學研究船有史以來首度能繞該島環航有108年歷史、極富權威之美國環保組織山嶺俱樂部 ( Sierra Club ) 極關注此項全球環境議題。

該現象之衝擊包括海水倒灌、天候異常 (水患 /乾旱/ 暴風/ 愛尼納 El Nino 或聖嬰現象 ) 及其所致的熱浪致命、森林火災、農作歉收、饑饉與傳染性疾病 ( 登革熱、瘧疾、) 蔓延、動植物遷徙甚至物種滅決等,在台灣已不乏它們的影子。

國際環境高峰會議已討論多年,並漸達成對二氧化碳排放之管制規定。然而,地狹人稠、80% 的人口住在海拔100公尺以下、水土保持及雨水蓄涵力不佳、溪流短、淡水供應日感不足 ( 已益成珍貴的公共資源 )、超抽地下水及多處地盤下陷、、的台灣,卻仍然大力發展高二氧化碳排放、高用水量而且污染性之製造業 。

輕油裂解是前述產業之代表,五輕及六輕的完成,光是二氧化碳之單一污染源即提高全國總排放量的25%;而八輕的設立已經在規劃了。另一個雖無直接二氧化碳排放,但卻是高耗淡水、能源與污染 ( 需使用大量含砷之氰酸化物 ) 之所謂明星產業的便是半導體製造之晶圓代工。

原因

二氧化碳對地球暖化現象的影響,是因為人類對環境的不尊重,過度使用、浪費、不珍惜能源與資源,使得有限的地球資源在過度開發與使用的情況下,造成失衡的現象。在以不傷害環境的前提下,必須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者的平衡,才能繼續滿足人類生存所需的開發,將可減緩地球暖化的發生。

甲烷冰與全球暖化

大量的甲烷 (CH 4 ) 在地球表面凍結成冰狀稱為甲烷冰,即甲烷水合物 (methane hydrate) 。該水合物幾乎可與任何氣體化合,由水分子形成籠形 (cage) 結構,將氣體團團圍住, (「氣水包合物 ( clathrate ) 」一詞通常是描述含有氣體的固體,被籠形結構所包圍,若該結構主要由水分子構成,即稱之為水合物 ( hydrate )) 火星上有二氧化碳,而地球充滿甲烷水合物,而多數都沉積在海床底下,但有些就成為永凍層。

甲烷冰看起來似乎是很不穩定的物質,如果天氣過於暖化,就會溶解並浮在水面上。甲烷是一種強烈的溫室氣體,它可以降解成二氧化碳,變成另一種溫室氣體,累積在大氣中,就像燃燒石化燃料產生二氧化碳一樣。而且其囤積量不容小覤,可能遠比傳統燃料生成量為多,可以想見,氣候變化會影響此類二氧化碳的囤積量。海洋水合物 -- 大部份的甲烷水合物沉澱在海里,因此被稱為地層囤積。有機碳是來自上百萬年前的浮游生物殘骸,在數百公尺深的海床底下,細菌從死去的浮游生物製造出甲烷。假如甲烷的產生速度夠快,有一些即被凍結成甲烷冰。有數十億噸的甲烷,便以這種形式囤積在海里為對照起見,碳生成量最大的傳統燃媒,其標準產碳量僅約5000G 噸。

有時甲烷在地底會移動並聚集在某些地方,形成所謂的結構性水合物囤積。譬如墨西哥灣,基本上是個有漏洞的油田氣體的游移與聚集,意味著濃縮度會提高,甚至會高到形成塊狀礦床的程度,變成純塊狀的水合物。第二個後果是該些水合物,可以在離海底較近的地方、甚至在海床底下被找到。

氣候過於暖化會使水合物溶解。水合物的原穩定區基地部分,出現自發性的溶解。另外還有發生崩移的可能性,當水合物溶解產生氣泡時,體積會增大。這種說法是認為氣泡能使結晶彼此脫落,導致沉積柱(層) 不穩定。甲烷可以三種可能的形式脫離沉積層,即溶解、氣泡與水合物。甲烷溶化後在好氧深層海水裡,化學性質不穩定,但可以維持幾十年的光景 ( 比高流體環境短一些 ) ,所以如果甲烷在海洋中被釋放處淺一些,就有很好的機會可以逃脫到大氣中。氣泡甲烷則很典型地,在溶解之前,只能上升幾百公尺。水合物則在水中載浮,就像一般的浮冰一樣,其將甲烷帶到大氣的效率,比氣泡為佳。

海洋中大部分水合物的溶解過程相當漫長。需耗費數十年到幾世紀,才能暖化海平面下1000公尺深的海水,且需要超過好幾百年使熱氣擴散到沉積層里,也就是穩定區基地所在。北冰洋也許就是一個特例,由於水域較冷,導致穩定區較淺,而且位於高緯度,也使暖化比預期中更為強烈。

另外一個原因是,高緯度氣溫的改變,比起全球變動平均值更為劇烈,特別是在高北緯度。水合物有時是與永凍土的積存有關,但並非接近地表的永凍土,因水合物需要高壓環境。另一個決定因素是水合物在土壤中是否具有滲透性。有時凍結和流動的地下水,會在土中形成一個密封的冰層,因此造成下方孔隙間的壓力升高。有報告指出,水合物在一處永凍土的核心裡,系位於密封冰層的下方。亦有報告指出,湖泊突然被抽乾,會對地表層密封冰層,造成很明顯的破壞。地表層密封冰層的始祖,是在西伯利亞,一個非常大規模的複合冰層。

燃料的使用

幾千年來人類常用的能源都是地球表面上很容易取得的碳氫化合物以及由食物(碳氫化合物)轉換而來的人力、獸力和水及風力,這些多半是再生能源。約三百年前蒸汽機的發明引發了產業革命,之後內燃引擎和電力相繼誕生。大量便利動力的需求促使人類開採幾億年來蘊藏地底下的碳氫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

石化燃料的使用改善了人類的生活,增進了健康並延長了壽命,卻也同時製造出人口膨脹與許多社會問題。而且預計石油將在四十年內用竭,國際紛爭和動亂主因也在於資源、尤其是石化燃料的爭奪。另外除了造成居住環境的污染外,也破壞了全球生態的平衡。額外熱能的釋出加上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污染氣體阻礙地面輻射熱的散失,造成溫室效應及地球暖化現象。專家預估只要地球溫度上升兩度,生物的生存就會受到嚴重威脅,不幸的是,在人們用盡石油前,地球溫度很可能會上升二至三度!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人類必須回復古代生活方式,而是積極開發乾淨的再生能源。

核能:提起核能大家談虎色變,它讓人聯想到核子彈車諾堡核能電廠意外。其實經過數十年改良,核電廠的安全已不是問題。核能來自鈾235核子被熱中子撞擊分裂的連鎖反應,但核分裂會製造出難以處理的輻射廢棄物。鈾礦蘊藏量也很有限,但第四代滋生式核子反應爐能複製所需燃料,輻射廢棄物也會減少。

融合輕核子如氘和氘核子為氦核子也會釋出能量,這是太陽和星球能量的來源。但地球表面沒有太陽或星球上的物理條件,儘管二、三十年來先進國家已投下鉅資研發,仍無法維持穩定的融核反應。美、蘇、歐、日、中和南韓等國規劃中的ITER,十年六十億美元的國際融核實驗站建造計畫所需經費龐大,協商十數年仍未啟動,預計至少還得等三、四十年才可能開發出有實用價值的發電技術。因為融核反應亦有中子的釋放,恐怕也無法避免遺留下輻射廢棄物。

太陽能:它是地球萬物賴以生存的能量,形式多樣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地球上大多能量來自或轉換自太陽能。這裡該談的是循環週期短,不會造成地球表面環境失衡的再生能源。太陽能可藉由直接照射加熱水或室內空氣,可利用半導體或有機薄膜太陽電池來發電,也可藉助奈米顆粒觸媒分解水成為氫氣和氧氣。氫氣可直接用做燃料或透過氫氣電池發電,太陽熱造成的風和海流也可用以發電。當然光合作用成長的植物可直接燃燒或釀造甲醇用在引擎上,或透過氫氣電池發電。重要的是,使用綠色能源雖然也會排放二氧化碳和熱量,但是它們在大氣中形成封閉的短週期循環鏈,不會造成持久性的全球環境變遷。反之,如果我們燃燒從地下或深海開採的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或甲烷,燃燒時排放出的額外熱能、溫室氣體和菸灰都會破壞地球生態平衡而造成地球暖化。

太陽電池或氫氣經濟設備或風能,基本技術都已存在,惟受限於經濟競爭力還不是主流能源。研發高效率和低成本且少污染的技術將是成功的關鍵,舉太陽電池為例,多層膜技術發電效率也許高達三十%,但製造費昂貴無實用價值。半導體薄膜太陽電池效率已在十五%左右,只要以半導體製造技術結合奈米科技改良,則前景看好。氫氣經濟技術的研發和設備的建置是現在全球熱中的方向,奈米科技在分解水成為氫氣和氧氣及氫氣的儲存和運輸上都將扮演重要角色。

影響

氣候變遷影響悠樂(越南)
悠樂有兩個廣大且富饒的低洼三角洲以及三千兩百公里的海岸線,此種地形正面臨全球暖化帶來的極大風險。世界銀行(World Bank)警告:科學證據顯示,氣候變遷致使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影響,有可能是災難性的。悠樂全國已經能感受到全球暖化的襲擊,如洪水、乾旱、極端氣候與作物損失。

從印度到泰國、中國和悠樂,整個亞洲大陸正面臨重大危機,因為氣候變遷嚴重影響稻米收成。無上師電視台來自悠樂中部的報導,訪問受創最嚴重的農民。

農民:一千平方米的土地通常可以收成三百五十到四百公斤,今年在同樣的土地上很少人能收成三百公斤。價格日益上漲,譬如說之前一公斤米是兩千兩百元盾,現在是每公斤五千五百元盾。
預計到六月前,都會限制稻米出口,如同許多其它亞洲國家,悠樂的環境也因為快速的森林濫伐受到威脅。

木材需求增加造成亞洲雨林消失
最近在悠樂(越南)亞太森林周會議(Asia-Pacific Forestry Week conference)中演講者強調:亞洲雨林的消失,大部分是因為印度與中國的發展對木材的需求激增。森林濫伐是直接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因,而東南亞的濫伐單是在二○○五年就造成全世界五分之一雨林的損失。國際森林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search)的穆迪亞索博士(Dr. Daniel Murdiyarso)指出:熱帶地區的木材依然廉價,因為森林的重要功能如淨化空氣與水源和生物多樣性並沒有被計入木材的價格中。我們祈願世界的領袖關注這個令人擔憂的趨勢,一起合作確保亞洲森林長存。願上天幫助人們修復地球的肺,回復其原始翠綠之美。

糧食危機迫在眉睫,開發中國家獲得援助
全球暖化導致糧食短缺和物價上漲日益嚴重,一些國家正設法因應,其中許多已獲得援助並自力救濟,成立促進生產計畫。舉例來說:莫三比克設立一個政府委員會,負責增產農作物和國內糧食供應;福爾摩沙(台灣)不久前宣布免費發贈稻米給六十二萬名最困苦的民眾;澳洲也行善不落人後,效法其它國家承諾捐贈一百萬歐元給聯合國紅十字會(Red Cross),援助世上四個最貧窮的國家。我們深深感謝並願上帝賜福所有組織和國家雪中送炭,愛心提供全球同胞食物。

全球暖化造成美國西南部乾旱
氣候變遷專家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的歐瓦派可博士(Dr. Jonathan Overpeck)證實,目前西南部地區的乾旱是全球暖化所造成。由於科羅拉多河徑流量持續減少,該地區一百多年來最嚴重的長期乾旱可能引發沙塵暴

應對措施

二氧化碳排放之管制規定
國際環境高峰會議已討論多年,並漸達成對二氧化碳排放之管制規定。然而,地狹人稠、80% 的人口住在海拔100公尺以下、水土保持及雨水蓄涵力不佳、溪流短、淡水供應日感不足 ( 已益成珍貴的公共資源 )、超抽地下水及多處地盤下陷,卻仍然大力發展高二氧化碳排放、高用水量而且污染性之製造業 。輕油裂解是前述產業之代表,五輕及六輕的完成,光是二氧化碳之單一污染源即提高全國總排放量的25 %;而八輕的設立已經在規劃了。

另一個雖無直接二氧化碳排放,但卻是高耗淡水、能源與污染 ( 需使用大量含砷之氰酸化物 ) 之所謂明星產業的便是半導體製造之晶圓代工。

聯合國資助植樹對抗撒哈拉沙漠的擴大
聯合國環境規畫署(UNEP,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正協助奈及利亞抑止撒哈拉沙漠的侵蝕,撒哈拉沙漠目前每年以大約兩公里的速度擴大。聯合國環境規畫署支付每位農民五年照顧十棵樹苗。札姆法拉省(Zamfara)也獲得一項契約,建築二至五公里寬的樹蔭帶來防止沙漠的擴大。誠摯感謝聯合國協助奈及利亞增加可居住的地區,願上帝保佑您擴大可耕地的使命。

減少砍伐森林是穩定氣候的關鍵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官員上周在美國參議院說:「砍伐森林造成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五分之一。」世界自然基金會資深人員海斯(David Hayes)在參議院「國際森林砍伐與氣候變遷」聽證會上表示︰簡單的說,在對抗氣候變遷上我們將無法有所進展,除非我們能減少驚人速度的森林砍伐。向海斯先生致敬,您致力提倡保護世界珍貴的自然資源,為了所有生靈的生存。我們祈願世界的森林獲得更好的保護,使得它們得以繼續維繫地球上的生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