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部份
中 文 名 赤胸墨蛉蟋俗名別名 烏蛉、墨蛉、蟻蛉、油蛉、黑牡丹
拉丁學名 Homoeoxopha lycoides
地理分布 江蘇、浙江、安徽、台灣、海南
繁殖方式 卵生
主要內容
習性第二代墨蛉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陸續羽化為成蟲,且不久以後就開始鳴叫,這代墨蛉常被飼養者精心照料讓其越冬,所以被稱作冬墨蛉。但由於其真正羽化成成蟲的時間是秋季.因此也可稱它為秋墨蛉。體形特徵 體長5-7mm 全身墨黑髮亮,前胸、背板赤黑色而得墨蛉雅號。體態嬌小苗條,通體呈亮黑色。頭小,前胸背板梯形,前狹後寬,與頭部之間形成一明顯“頸部”,整體形如一隻大黑螞蟻,因此又被稱為“蟻蛉”。前翅半透明,狹長,略超過腹部末端,翅面有4個塊狀深色斑紋。後足股節外側常具一深褐色條紋;三對足均為淡色。尾須細長,色較體色淡。 它的頭胸節略帶褐紅色,體態小巧秀美,體表色澤亮麗,鳴聲別有韻味,被人們譽為“鳴蟲黑牡丹”。
食性 以植物鮮嫩的莖葉為食。
鳴聲 喜在傍晚和夜間鳴叫,在多雲天氣的白天也叫,聲如“滴、滴、滴、滴(Di)……”,聲調有抑揚變化,時而有小的變化,鳴叫時間長,每次可延續60分鐘之久。
護 理 赤胸墨蛉蟋由於其性情和善,可以和其他同種和不同種的鳴蟲同養。飼養夏墨蛉需要適當注意水分的供給,可餵給一些含水分較充足的食物,如水果中的梨子、蘋果和削去紅瓤和硬外皮的西瓜皮,以及南瓜、米粥等,餵飼的食物要經常調換,而且要求新鮮、衛生,吃剩的食物要及時清除乾淨。投餵的食物要切成小片或小塊,因赤胸墨嶺蟲體太小,要防止較大塊的食物在飼養器內滾動時將蟲壓死或砸死,或粘性太強的米粥類食物將蟲粘死。赤胸墨蛉既可聽賞又可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