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縣赤水鎮
![赤水鎮[德化縣]](/img/0/22e/nBnauM3X3YzM1QzN4UDN0EjMyITM1gzM1QDMwADMwAzMxAzL1Q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赤水含有以錦水制赤火之意。相傳宋紹興三年,曾有客商在赤水街北二里之牛棚格下建店鋪,但生意蕭條。當時有位陰陽家陳朗贊此地鍾靈毓秀,只嫌雙髻山丙向屬火,恐有火災之虞,遂發動居民開“樓梯嶺”、鍥“石龜”、修“水巷”、砌“七星火”、建“德水殿”以制火邪。明隆慶年間正式遷移現址,稱錦水街,清設赤水格市,後改稱為赤水街。
赤水街早在400多年前就是尤溪、大田、永春商賈來往的主要通道和商業要地。民國以來,商業營業額占全縣四分之一。建國後,集鎮建設又得到了很大發展,郵電、金融、商業網點配套齊全,設有郵電支局,開通了程控電話。街道商店鱗次櫛比,尤其是五日一集市,來往旅客絡繹不絕,貿易更為繁榮。
氣候條件
赤水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鎮地勢較高,夏天涼爽,冬季有霜或下雪,年平均溫度17℃。霧期每年在140天左右,有霜期達165天左右。雨量充沛,濕度大,年相對濕度平均在80%以上。常年陰雨較多,日照較少。
自然資源
赤水鎮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全鎮森林覆蓋率51.5%,擁有杉、松和毛竹等林竹資源,林地面積97099萬畝,林木蓄積量60萬平方米。泉水資源得天獨厚,優質礦泉水甚多,九仙山永安岩邊“法水流香”處,水質純淨,清甘爽口,是生產飲料的理想水源。主要礦藏有鐵、鉛、鋅、石膏、耐火土、瓷土、泥煤等。
交通便利
![赤水鎮[德化縣]](/img/5/292/nBnauM3XxUzMwkzM1cDN0EjMyITM1gzM1QDMwADMwAzMxAzL3Q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農業發展
赤水鎮以水稻、甘薯、馬鈴薯為主要農作物,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柑桔、酸梅、柿、桃、蘋果、油茶、佛手瓜、蔬菜等,反季節蔬菜已成為赤水民眾的重要經濟作物。1999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7255萬元,農業產值3540萬元,工業產值3715萬元,企業產值6955萬元,鎮財政收入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10元。
旅遊景點
![赤水鎮[德化縣]](/img/c/600/nBnauM3XyQDOyEzMzYDN0EjMyITM1gzM1QDMwADMwAzMxAzL2Q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廣昌縣赤水鎮
![赤水鎮[德化縣]](/img/e/ff0/nBnauM3XxQTO1IDN2YDN0EjMyITM1gzM1QDMwADMwAzMxAzL2Q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鎮內山多田少,素有“七山一水一份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說,石良、上坪、天咀三村竹木資源豐富,大禾有釉土,古源有雲母,姚家坊為板栗生產地,楓嶺李子質好、粒大、味甜帶酸,回辛生薑肥壯、肉厚、辣味好,留田、沈坊一帶石山形狀奇特,風景優美,大禾定心寺聲名遠播於閩西、贛南,蓮神太子廟會為蓮文化重要內容,古源大片摩崖石刻的古文字元號吸引著大批觀光遊客,具有重要的考古、科研價值。
開平市赤水鎮
![赤水鎮[德化縣]](/img/f/070/nBnauM3X0ADN5cTN4YDN0EjMyITM1gzM1QDMwADMwAzMxAzL2Q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998年11月份鑽控開發了林屋超田(地方名)溫泉水源。請省757地質隊打了三口井,深度150米,水溫近70°C,日湧泉量260立方米,理信紙上強抽水量每日1500立方米,水質無色透明,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其中偏矽酸、氟等含量達到有關醫療標準。而且水質還是良好的熱礦泉飲食水,具有極高的開採價值。
華縣赤水鎮
![赤水鎮[德化縣]](/img/9/f93/nBnauM3XzYDN2QTNwcDN0EjMyITM1gzM1QDMwADMwAzMxAzL3Q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全鎮共15個行政村,92個村民小組,5482戶(其中農業戶5082戶),20780人(其中農業人口20078人),人口密集,250人/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24660畝,其中水澆地20000畝,旱地4660畝。土壤類型主要有淤綿土、黃綿土為主的農業土壤,沙粘適中,透氣性好。自明朝隆慶年間以來就是“赤水大蔥”的主產地。由於赤水鎮北臨渭水有渡口,南靠鐵路、公路,成為省東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素有“東府首鎮”之稱。
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始終堅持“穩糧、優果、興加工、重養、促商、”發展思路的同時,提出了東果園,南加工,北養殖,中商貿的產業結構布局,東片形成萬畝地膜洋芋基地,白菜、蓮花白10000畝,酥梨、優質桃4300畝,民眾人均收入在達3000餘元,創歷史最高水平。南片借著有利的交通條件,在政府的引導支持下,已建成南會免燒磚廠,江村木材加工廠,水城鏵廠,煤炭轉運站,配合縣紀檢委對矽炭棒廠實行了掛牌保護,確保了投資環境,並扶持其擴大再生產能力。北片四個行政村屬渭河夾槽地帶,多年來以糧食種植為主,結合實際鎮政府引導當地民眾發展養殖業,且形成養宰一體化生產線,赤水、喬家以集市為中心,鼓勵經商和從事服務業,民眾收入也較以前有大的增長。
漳平市赤水鎮
![赤水鎮[德化縣]](/img/5/bc7/nBnauM3X3IDM1gDOxcDN0EjMyITM1gzM1QDMwADMwAzMxAzL3Q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地理概況:赤水鎮地處北緯25°36′,東經117°17′,東與雙洋毗連,西南和新羅區視為畏途,北和永安市接壤。全鎮總面積187平方公里,距市區59公里。境內公路共58公里,村村通水泥路。氣候宜人,年均氣溫20°C,最高海拔1636米,最低海拔360米,立體氣候明顯。
經濟概要:2005年,全鎮社會總產值4.08億元;工農業總產值2.06億元;財政預算內收入767.1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06元。
資源概要: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有鐵、煤、鉛鋅、石灰石等。鐵礦儲量1300萬噸,以掛山鐵礦為龍頭企業,年產精礦粉9萬多噸,產值5000萬元;煤儲量1600萬噸,主要分布在赤水、香寮、石寮等村,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年產煤5萬噸,產值1200萬元;石灰石2.3億噸,主要分布在嶺兜、香寮,是紅獅集團在漳平投資興辦年產400萬噸水泥廠的原料基地;鉛鋅礦分布在香寮村;石英石分布在羅坑村。森林資源豐富。全鎮森林覆蓋率達95%
![赤水鎮[德化縣]](/img/3/b0f/nBnauM3XzYTMxIzMzcDN0EjMyITM1gzM1QDMwADMwAzMxAzL3Q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人文概要:王景弘,我國明代著名航海家、外交家。出生於赤水鎮香寮村,是一個百姓村、少數民族村。
政治概要:赤水鎮明代分屬龍巖縣集賢里、大田縣聚賢里。隆慶元年(1567年)寧洋建縣劃屬之,改稱集寧里和聚寧里。清代清代及明國初期因之。1934年分屬寧洋縣第一區赤員鄉聯保(後稱赤員香鄉、赤水鄉)、第三區羅溪聯保(後為羅溪鄉、羅山鄉)。建國初沿用舊稱。土改後,分屬第一區赤水鄉、田兜鄉、香寮鄉和第三區安坑鄉。1955年由第三區(羅山)安坑鄉劃出安坑、石寮二村與第一羅赤水片(含赤水、田兜、香寮)合併成立第四區(駐赤水)。1956年寧洋撤縣抽出原屬寧洋縣第三區安坑張之東瓜盂、羅坑、黃山頭、尾村、麻畲頭等村併入第四區。然後一、四區(雙洋、赤水)劃屬漳平縣合為雙洋區。1957年撤區並鄉,屬雙洋督導片稱安坑鄉(駐赤水)。1958年公社化,屬東風公社(轄雙洋、赤水)。1961年體制縮小,由東風公社析出成立赤水公社(轄原第四區轄地)。1984年體制改革,改為赤水鄉。1995年3月,撤鄉建鎮。1971年設墟,以農曆二、七為墟期。赤水、羅坑、黃山、石寮等村為革命老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