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宋代古牆

贛州宋代古牆

1996年,國務院將贛州古城牆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贛州城,設定於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由於戰亂和洪水災害曾數次搬遷,最後於南朝梁承聖元年(公元552年)才在章貢兩江之間即現城址固定下來,至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

區位和歷史

現存的贛州古城牆,從西津門起,沿章江八境台,然後溯貢江經涌金門和建春門到東河大橋頭(原百勝門,百勝門又稱東門),共3600多米。贛州古城牆是唐末五代後梁時盧光稠擴城後奠定的基礎,當時是土城。後來因江水歲歲沖壞土城,至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孔宗瀚任贛州知州,開始使用磚石修築城牆。經過南宋、元、明、清、民國曆時900多年的不斷修繕、加固、使贛州城形成了一道周長13華里、高大雄偉的磚城,而且護城河、牆垛、城樓、警鋪、馬面、炮城等設施齊全,整個城池開有西津門、鎮南門、百勝門、建春門、涌金門5座城門,其中前3座城門還有二重或三重瓮城。清朝鹹豐年間,為了防止太平軍攻城,又在贛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興建了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津門、八境台5座炮城,目前,八境台和西津門炮城都保存完好,東門炮城還保留了一部分

五代後梁時,盧光稠占據虔州(今贛州)並統轄虔韶二州(今贛州地區和韶關地區),出於政治和軍事上的需要,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擴建工程。擴建後的贛州城三面臨江,在不靠江的南面開挖了深廣的護城河,直至民國時期,贛州城城區的範圍一直未動。

牆磚

古牆古牆

贛州城城牆全長6900米左右,平均高度約5米,厚6.5米,牆垛高1.5米。整個城池建有鎮南、西津、涌金、建春、百勝五座帶有城樓的大城門,沿城牆上建有數十座值更用的警鋪,在南段城牆的中部有五代護城時所建的南門、大南門、西津門、八鏡台等交通要道口,還有鹹豐年間所建的五座炮城。贛州城城池堅固雄偉、是我國古代東南地區的一處軍事重鎮。

贛州古城牆現存3700多米,是江南保存最長的宋代古城牆,沿貢水、章水段3664米,南面拜將台尚存52米,東南面現養濟院處尚存城牆基礎41米。古城牆一般高7米,寬4米多。垛口完好的城牆有2420米。牆上警鋪殘存10個,馬面一個,東北城牆上之八境台是幾經修復的唯一城樓,尚存西門炮城。

贛州古城是我國現存唯一地面和地下保存完好的宋代城牆,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