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依吐爾

賽依吐爾是塔吉克族富有特色的彈撥樂器,外形和南疆彈布爾相似,可以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其名來自波斯語,“賽依”是“三”,“吐爾”為“琴弦”,即三弦琴的意思。音色清亮、柔和,有濃郁的高原風味。可以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是深受塔吉克族人民喜愛的樂器之一

賽依吐爾的外形和構造,與南疆喀什一帶流行的維吾爾族高音彈布爾相似。通體用一整塊杏木挖制而成,琴長106厘米左右。共鳴箱呈半梨形.蒙以薄木板,上面開有10多個圓形小音孔。琴桿窄而長,正面為平滑的指板,背部呈弧狀凸起,上面纏有13 個腸衣或絲弦音品。共鳴箱和琴桿的背部,常刻出兩三道線條作為裝飾 ,稱為“陽弦紋”。琴頭修直無飾,與琴桿連為一體,在琴頭的正面和左側,分別設定3個弦軸。共有6條琴弦,原來使用腸衣弦,現在均為鋼絲弦。採用橋式琴馬。

民間收藏

1976年,正值十年動亂期間,當時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的我國著名民族音樂學家周宗漢先生,毅然從北京來到崇山峻岭的帕米爾高原,走山村、訪牧場,聽歌、觀舞、會樂手,蒐集整理塔吉克族民間音樂素材,《塔吉克族的樂器》(載《樂器》1978.4~1979.1)一文,既是他心血的結晶,也是獻給我國音樂事業的一支奇葩。他在塔什庫爾乾梯孜那夫鄉,見到了一位95歲高齡的奧日曼老爹和他使用的賽依吐爾。琴身全長106.5厘米,共鳴箱面寬11.3厘米、箱厚9厘米,琴桿長75厘米、寬3.6厘米、厚3.2厘米,琴頭寬2.1厘米、厚2.3厘米,是用一整塊杏木挖制而成,蒙杏木薄板為面,琴桿修長,六軸六弦,背刻陽弦紋。

演奏方法

演奏賽依吐爾時,將琴斜置於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以食指彈弦發音,不戴指撥。相鄰的兩弦為一組,定弦方法較為獨特,兩條裡弦與兩條中弦為五度關係,兩條外弦與中弦為小六度關係,外弦與裡弦則為半音關係。常用定弦為:c1、c1、g1、g1、b、b或f1 、f1、c2、c2、e1、e1、,音域b—b2或e1—e3,有兩個八度。但一般為歌唱伴奏時,只用一個八度左右。賽依吐爾的品位排列也很特殊,它是在每個八度內平均設品七個,兩品之間的音程小於平均律的一個全音,除五度和八度外,其它音程與平均律都有差異。演奏技巧豐富,左手有揉、吟、滑、抹等方法,右手有彈、挑、彈挑雙弦、彈撥三弦和輕重掃弦等技法。賽依吐爾以演奏主旋律為主,音調富於裝飾性,加以共鳴弦的伴奏,和音豐富,節奏鏗鏘而多變,具有獨特的帕米爾高原色彩。除可以獨奏、合奏外,常用於歌唱或舞蹈伴奏。

著名樂曲

較著名的樂曲有《柯克諾爾》、《候西比干》、《尼嘎爾》、《青崗吉力》和《嚮往自由》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