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生物學中遺傳基因的概念
遺傳基因(Gene,Mendelian factor),也稱為遺傳因子,是指攜帶有遺傳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是控制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基因通過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來表達自己所攜帶的遺傳信息,從而控制生物個體的性狀表現。何謂“賭癮”
賭癮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嚴重的還會出現“病理性賭博症”。容易形成賭癮的類型一般情況下是心理有缺陷或是心理不成熟、容易對某一種物質或活動上癮的人。賭癮也叫做“賭博上癮綜合症”,簡單說來就是一種無法停止賭博的病態表現。病人一般會有嚴重的財務、家庭工作或其它問題。 作為一種精神性疾病,賭癮和網癮相類似。人在賭博時,大腦內會產生一種叫做內啡肽的物質,這種物質會讓人產生一種愉悅感。一般來說,當一個人嗜賭成性的程度越重,內啡肽的分泌就會處在越高的水平,如同吸毒一樣。多數患有賭癮的病人每次在輸了錢之後,心情都會變得很差,但只要一開始賭博,馬上就會顯得情緒高漲,興奮不已。如果一段時間停止賭博,則會出現心煩意亂、緊張焦慮、睏倦乏力、失眠、食欲不振等。
賭癮屬於衝動控制障礙之一,它與偷竊癖、縱火癖等同在一個精神疾病的診斷群中。病理性賭博者平時充滿對賭博的嚮往和衝動,放棄正當的文娛活動,更談不上顧及家庭,有時病理性賭博者可發生與戒酒、戒菸類似的“戒斷反應”,即一旦停止賭博,會出現緊張、睏倦、乏力、失眠、食欲不振等不適。病理性賭博者在受到強制性地戒賭后,為了達到以前同樣的心理衝動,即為了使衝動的心理狀態持久,賭注會下得越來越大,有的賭癮患者為了找賭資,還有可能行竊。
導致賭癮形成的原因很多,往往與個人的生活經歷、生活環境、性格特點有關,並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或障礙,如不良生活事件的刺激導致其心理上的畸變。
西方學者認為,女性參賭者,大多的動機在於逃避家庭、社會和自己過去的經歷所造成的壓力,試圖通過賭博來減輕抑鬱和改善不良的心情。
各方觀點
新加坡
新加坡鷹閣醫藥中心心理專科顧問醫生王啟承表示說:“目前的很多研究結構,都不能確切表明有“賭癮基因”這回事。即使真的有這樣的基因存在,也需要有後天環境的‘誘發’,基因才會發揮作用,絕不是單靠基因就能造成人們染上賭癮。”王醫生還指出,家中有人有賭博的習慣,很容易讓其他成員生活、成長在錯誤的觀念里,認為“賭博是正常的行為”,因此也就比較容易患上賭癮。這種情況就像家中有酗酒的人,其他家庭成員也更容易患上酒癮一樣。
這便恰恰應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生活和成長環境的氛圍對個人的發展的確起著相當關鍵的影響作用。
澳大利亞
日前,澳大利亞進行的一項雙胞胎研究發現,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沉迷於賭博,他們的孩子染上賭癮的可能性也較高。根據這項研究,基因在能否戒掉大額賭博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來自美國密蘇里州大學的專家指出,這項研究第一次發現基因與女性染上賭癮之間存在聯繫。研究報告作者溫迪·斯盧特斯克表示:“此前有關男性的研究發現,賭癮可以世代相傳。根據這項研究,賭癮遺傳現象同樣在女性身上出現。”研究報告刊登在最新一期《普通精神病學檔案》雜誌上。
共有來自澳大利亞雙胞胎登記處的超過2700名男性和2000名女性參與了此項研究。研究過程中,斯盧特斯克等人要求參與者回答有關其賭博的一系列問題,同時也詢問他們的好友。幾乎所有參與者都或多或少地參與賭博,相比之下,男性成癮的可能性是女性的兩倍。這種差異可能由社會和環境影響所致。此外,研究小組同樣發現基因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研究人員在報告中指出:“如果雙胞胎中的一個染上賭癮,另一個也很有可能步其後塵,同卵雙生雙胞胎染上賭癮的幾率高於異卵雙生雙胞胎。”研究人員指出,根據數十年的基因研究,共同的環境因素不足以解釋在成癮行為方面存在的差異,但這並不意味著環境因素未在其中扮演角色。
他們在報告中寫道:“父母有賭癮的孩子可能也會染上這種不良嗜好,在這個問題上,父母樹立了一個壞榜樣,他們的孩子繼承了容易導致賭癮產生的基因。”斯盧特斯克指出,雖然研究顯示基因在染上賭癮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所謂的“賭癮基因”可能並不存在。“與酗酒一樣,賭博成癮也是一種複雜的精神障礙。與這種成癮有關的基因可能有10個或者100個。我們並不知道具體數量,但每一個基因都會提高染上賭癮的可能性。”
中國香港
香港東方日報05年04月20日訊:有人認為華人愛賭與他們的遺傳基因有關,但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最新的研究未能證實病態賭徒賭癮由遺傳引起,而華人病態賭徒的“多巴胺”及“血清素”基因排列與正常人沒有顯著分別,該研究更發現超過44%賭徒有抑鬱等心理精神問題。據報導,過去有專家認為“多巴胺”及“血清素”分泌失調是令人無賭不歡的原因,但該研究顯示,賭徒的“多巴胺”及“血清素”基因排列與一般人分別不大。 港大精神醫學系研究員周穎妍指,單從基因測試分析,“多巴胺”分泌可能只影響賭徒的賭博嚴重程度,如參與賭博的頻密度、時間及注碼,但未能證實是嗜賭成因。
延伸性閱讀
賭博對胎教產生的不良影響
美國著名的醫學專家托馬斯的研究結果表明,胎兒在6個月時,大腦細胞的數目已接近成人,各種感覺器官起趨於完善,對母體內外的刺激能做出一定的反應。胎兒從第5周開始即有較複雜的生理反射機能,10周時已形成感覺、觸覺功能。胎兒在20周左右,開始對音響有反應, 30周時有聽覺、味覺、嗅覺和視覺功能,能聽到媽媽的心跳和外界的聲音。這時媽媽的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胎兒。
許多孕婦閒來無事,看見朋友打麻將,尤其是丈夫打麻將,便也參與其中,一來消磨時光,二來求得樂趣。且不論賭癮基因存在與否,準媽媽們利用賭博來打發光陰,不僅對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利,而且還有害於胎兒的身心健康,既不利於優生,也不是積極的胎教。
科學的胎教忌噪聲:噪音能使孕婦內分泌腺體的功能紊亂,從而使腦垂體分泌的催產激素過剩,引起子宮強烈收縮,導致流產、早產,而一般的賭博和娛樂場所,都免不了喧譁吵鬧,這些毫不悅耳的哄鬧聲會造成胎兒煩躁不安,等胎兒生下來以後,甚至會變得十分神經質。科學胎教忌不良情緒:孕婦的情緒狀態對胎兒的發育具有重要作用。孕婦情緒穩定、心情舒暢有利於胎兒出生後良好性情的形成。而孕婦在麻將桌前往往精神緊張,大喜大悲,情緒不定,使母體內的激素分泌異常,造成對胎兒大腦發育的危害。賭博是一種投機活動,無論大賭還是小賭,都存在著輸和贏的風險性,而無論輸贏,都會帶給孕婦一定程度上的情緒起伏,這對胎兒產生著非常不利的負面影響。
D4基因與“性成癮”
以色列科學家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有些人“性成癮”是無法控制的,因為體內有某種基因組成,所以他們的性慾比其他人要高得多。這一研究成果可以解釋象麥克·道格拉斯那樣自詡為“性成癮”的行為,也可以使那些性慾低的人放心,讓他們知道,並不是人人都象雜誌、電視和電影中描繪的那樣不停的做愛。研究發現一種叫做D4的基因,它影響著大腦對於化學物質多巴胺的反應。在動物身上的試驗顯示,它可以影響性慾和性覺醒。來自以色列希伯萊大學和本古里安大學的研究小組對148名男女學生的DNA進行了檢測,研究D4基因在不同人身上的變化。學生們還要完成一份評估他們性慾的問卷。其中的問題包括,如看到電影中的色情鏡頭他們是否會有性衝動,他們的性生活頻率是多久,他們大腦中想到性的頻率是多久等等。
通常人們會認為,男性比女性更渴望性,然而,研究結果顯示男女產生性衝動的幾率相差無幾。當進行到對DNA的研究時,出現了更為有趣的結果。大約30%的人身上有一種D4基因的變數,有這種基因的人性慾比別人強。研究小組的首席科學家、來自希伯萊大學的里查德-愛因斯坦教授稱,這是第一項旨在查明與性慾相關的基因變數的研究。他說:“有些人確實經常的想到性,性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比其他人高,我們的研究顯示,這種差別與基因有很大的關係。”里查德教授認為,他們的研究結果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人為“性成癮”。
過去有研究曾發現,D4基因產生的化學物質與某些上癮行為,如賭癮有關。不過,他承認造成“性成癮”的不光是D4基因,一些其它基因和社會因素也是造成“性成癮”成因。
好萊塢明星道格拉斯曾在亞歷桑拿州的一家醫院接受“性成癮”的治療,她的第二任妻子凱薩琳·澤塔·瓊斯在他們的婚前協定中曾提出明確要求,她若發現道格拉斯有一次不忠行為,如果兩人離婚,後者將向前者支付170萬英磅賠償。據稱,道格拉斯的父親也是一個“性成癮”者。
人腦的“賭博區域”
美國《神經元》雜誌刊文指出,人腦中存在一個“賭博區域”,負責獲利預測和風險估計等賭博活動。這一新發現,不僅能幫助賭博成癮的人擺脫賭癮困擾,還有助於一些心理疾病,如精神錯亂、精神分裂等的診斷和治療。賭博實驗 發現大腦“賭博區域”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史蒂文·庫爾茲和他的同事們。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找來19名受試者,做了一個簡單賭博實驗。 研究人員先讓每名受試者各下注1美元,並預測自己即將抽取的兩張紙牌中哪張點數較大。然後,研究人員拿出一些點數從1到10的紙牌,受試者從中先後抽出兩張。如果紙牌對比結果與之前的預測相符,受試者就是贏家,不符則為輸家。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採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觀察受試者大腦血液流動情況,特別是兩張牌分別翻開期間的大腦活動。這段時間被稱為“預測期”,是人們集中評估輸贏風險的關鍵。 根據賭博心理學研究,“預測期”又可分為兩部分。第一張牌翻開後的1秒鐘為前半部分,稱為“利益預測期”,大腦傾向評估“贏”的可能性;第二張牌翻開前的6秒鐘為後半部分,稱為“風險估計期”,大腦轉而評估“輸”的風險。 “賭博區域” 通過分析相關數據,庫爾茲及同事發現,在大腦多巴胺迴路,有兩個區域分別在“利益預測期”和“風險估計期”十分活躍。這就是人腦“賭博區域”。 庫爾茲還發現,受試者對自己輸贏的預測越是肯定,相應區域就越活躍。並且,負責“預測利益”的區域比負責“風險評估”的區域更為活躍,前者總是能馬上作出反應,而後者則有所延緩。 此前研究已發現,除了“參賭”,多巴胺迴路同時還與大腦的許多高級認知活動有關,如學習、計畫、選擇、識別事物顯著特徵等。 庫爾茲在文章中強調,由於實驗極為簡單,受試者得以“把大腦高級認知活動降低到最小”。也就是說,實驗過程中,多巴胺迴路是賭博“專用區域”。 臨床運用 文章還指出,許多心理疾病如精神錯亂、精神分裂與賭癮一樣,同屬“病態行為”。過去科學家們一直沒搞清楚,這些病症的根源到底是與“冒險”有關的多巴胺迴路出現問題,導致患者錯誤地估計了風險,還是大腦高級認知系統受到了損害。 而庫爾茲的實驗結論則把賭博成癮與心理疾病區分開來,有助於診斷和治療。 “我們的實驗可以幫助人們把風險估計錯誤與高級認知受損區分開來,這有助於科學家為各種‘病態行為’尋找不同的治療方法。”庫爾茲說。